《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一书收录了中国各大博物馆及民间珍藏历代名琴163张。每一张古琴均有文字说明,正面、反面、侧面及重要的局部细节图。书后还附有乾隆御题琴谱册及抢先发售面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抄本《太古遗音》琴式图,本书内容对研究古琴的专业人士及古琴爱好者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这是一部完整辑录民歌40年发展流变的百科全书式完全档案,全书由被誉为 民歌之母 的陶晓清统筹制作,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场深刻影响了华语流行音乐未来走向的民歌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既再现了一代年轻人创作 自己的歌 的青春现场,又承载着历代民歌迷关于民歌记忆的珍贵符号,像一个可穿越时空的秘密宝盒,值得典藏。 书中囊括了近百张经典唱片的详细介绍与逾百位音乐人的幕后起底,讲述了很多熟悉的歌曲背后的隐秘故事,如李宗盛创作的*首歌是什么?《橄榄树》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龙的传人》歌词有哪些改动?等等。更有20世纪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厅地图与40年来69场重要演唱会的全记录。另附有近500张复古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贵史料与45首经典歌曲,全方位还原民歌运动40年来的发展图景。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一套研究刘少椿先生古琴演奏方法的教材和曲谱集。内容主要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刘少椿古琴演奏法解析》,下册为《刘少椿古琴曲谱集》。上册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阐明古琴弹奏的指法法门,并融入了刘少椿古琴艺术的音韵特点,指法讲解之后配有若干基础曲目练习。下册主要讲解分析刘少椿生前留下的九首广陵派琴曲:《梅花三弄》、《山居吟》、《平沙落雁》、《樵歌》、《墨子悲丝》、《龙翔操》、《梧叶舞秋风》《酒狂》、《良宵引》。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对刘少椿古琴艺术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是在古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很好成果。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一套研究刘少椿先生古琴演奏方法的教材和曲谱集。内容主要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刘少椿古琴演奏法解析》,下册为《刘少椿古琴曲谱集》。上册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阐明古琴弹奏的指法法门,并融入了刘少椿古琴艺术的音韵特点,指法讲解之后配有若干基础曲目练习。下册主要讲解分析刘少椿生前留下的九首广陵派琴曲:《梅花三弄》、《山居吟》、《平沙落雁》、《樵歌》、《墨子悲丝》、《龙翔操》、《梧叶舞秋风》《酒狂》、《良宵引》。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对刘少椿古琴艺术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是在古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很好成果。
本出版物包括一本约30万字的图书和55张CD。图书部分包含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和特点描述、歌曲大意或歌词以及现场拍摄的照片等丰富内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CD部分采集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近600首原生态民歌的音频,是非常珍贵的研究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一手文献资料,高品质的录音效果符合现代人的听觉要求,利于传播和推广,同时利用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尝试在线听的出版新形态,让更多人聆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之天籁。
本书选取 第三十一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的8首优秀新作品。入选作品主创人员分别来自北京、广东和上海,以中青年作曲家居多。其中不乏有房晓敏、徐景新、周成龙、沈叶、刘长远的新作。这8首新作品由2首艺术歌曲及6部民族管弦乐曲组成,这些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涉及有新疆大漠、云南阿佤山、茶马古道、北京西山 八大处 之一的宝珠洞等众多自然和人文遗产,分别运用了彝族、纳西族、哈萨克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
本论集收录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少数民族音乐创新教育研讨会”(2008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70余篇宣讲论文,体现了全方面、深层次、动态型的研究格局,其学术创新呈现出“五新” (即“资料新、论点新、视角新、方法新、知识新”)特点,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民族音乐创新教育研究。这是本次会议中心议题,学者从不同视觉探索民族音乐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有关于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合乎文化价值取向上的新探索;有关于民族音乐教育与教学的研究,如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和具体音乐教学门类的实际思考等。 宗教及仪式音乐研究。学者或从文化内涵和功能的角度,或从仪式的角度,对宗教音乐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释。 民间音乐研究。主要涉及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音乐,研究重点在于分析民族音乐的构成
这15部曲谱编选的主要特点为:一、曲目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多样,风格浓郁,特点鲜明突出。这批作品是在大量传统乐曲、民间乐曲及编创乐曲中经过长期艺术与教学实践,精心筛选出来的,是集20世纪中国民族器乐独奏音乐作品之大成,具有历史阶段性意义。二、在曲目选择上体现了代表性及实用性的原则。在考虑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前提下,曲谱尽量选择作者认定的或被社会音乐界认可并广泛使用的版本,使曲目在选择上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并注重选择该乐器在某个技术发展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以及注重选择经过一段历史时期的印证,具有一定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并为目前表演及教学之常用曲目。三、曲目的选择表现出系统性与普及性相兼顾的特点。作品技术难度涵盖初、中、高三个不同程度,曲目排序由浅入深,体现了系统性与循序渐进
一个古老的华夏民族,孕育了浩瀚如海的音乐文化,它的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篇章。沿着时空作一次音乐之旅,我们能感受到56个民族千姿百态的音乐赋予了诗、词、歌、舞以梦幻般的视听。希望您通过本书能对我国绵延了五千年的音乐文化、乐器知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历史上的雅乐、俗乐及其在当代的传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聆听精彩的演奏视频音响后.对中国音乐的视听感官有所感悟。
书中收入了他们演唱的流传*广、*代表性的作品。每首歌曲附原声演唱金碟
《斫琴记》由王亚雄主编
《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由湖北省博物馆编
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主要流传于西安城区及长安、周至、蓝田等地。它脱胎于唐代燕乐,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传统古乐演奏的形式、结构、曲牌及谱式。本书收录了729首(套)唐代流传下来的各类曲目(牌)。本书是西安鼓乐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
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是2007年国家民委在财政部鼎力支持下启动的。保护工程按照尊重传统、适应发展、力求科学、突出特性的原则,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进行搜集、整理、记录和展示,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特殊需要,有利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一套研究刘少椿先生古琴演奏方法的教材和曲谱集。内容主要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刘少椿古琴演奏法解析》,下册为《刘少椿古琴曲谱集》。上册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阐明古琴弹奏的指法法门,并融入了刘少椿古琴艺术的音韵特点,指法讲解之后配有若干基础曲目练习。下册主要讲解分析刘少椿生前留下的九首广陵派琴曲:《梅花三弄》、《山居吟》、《平沙落雁》、《樵歌》、《墨子悲丝》、《龙翔操》、《梧叶舞秋风》《酒狂》、《良宵引》。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对刘少椿古琴艺术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是在古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很好成果。
《与古斋琴谱》名曰琴谱其实并无琴谱,实为清代琴家祝凤喈编订的琴论专著。分别从打谱、制曲、演奏等方面,分析了琴曲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也特别谈及古琴的制作、保养、贮存与修复等问题。《与古斋琴谱》还有部分配图,如卷四《指法》最后《左右手指图说》,上图下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与古斋琴谱》涉及琴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其中对于古琴音乐打谱、制曲、演奏、音乐审美、教育传承等几个方面的分析,颇有独到见地。
锣鼓,是中国为重要的乐器,“无鼓不成乐”;锣鼓,是中国为普及的乐器,“民间无乐不锣鼓”;锣鼓,是中国为古老的乐器,四千多年前的“鼍鼓”,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中大同小异的35种“鼓”字,汉代的铜锣,魏晋时期的铜钹;锣鼓,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延展为广阔的乐器,宗教、政治、军事、劳动、生活,几近于无处不在…… 俗文化与雅文化的完美结合,艺术领域与非艺术领域的交相互动,是构成中国锣鼓文化独特个性和无穷魅力的根本要素,而从雅文化的特质研究、介绍入手,探求俗文化的渊源与成的一个古老幽深且又充满了动感的景观。在这个景观中,既有着中国锣鼓蒙昧之初的智慧之光,又有着中国锣鼓神秘之中的天真烂漫;既有着中国锣鼓血与火的壮怀激烈,又有着中国锣鼓生与死的一往无前;既有着中国锣鼓的威严与瑰丽,又有着中国锣鼓的
农敏坚、谭志表主编的《壮族嘹歌(平果卷上下)(精)》从众多的嘹歌中精选了《贼歌》《浪花歌》《模圩恋歌》和《榜圩恋歌》,集结成《壮族嘹歌 ·平果卷》,并以古壮字原歌手抄本、拼音壮文和汉歌整理三对照作为版式编排,保留了平果嘹歌的真实性和艺术风格。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嘹歌中感受壮民族的久远性、丰富的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和深刻的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