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本书作者以其对中国器乐和古今中西文化的熟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与特殊生命情性关联起来,从琴与高士、琵琶与侠客、笛与书生、筝与儿女、胡琴与常民生命性的相形相契入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中国乐器的特质。乐器与生命属性的此种连接,因此也就不只反映了中国器乐独特的历史发展,更根柢地映照了中国人在音乐乃至生命上不同于西方人的一种态度。
中国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数不胜数,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其内容形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多年来我国文艺工作者对中国民歌进行收集、整理、抢救,随着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民歌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国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继承与发展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遗产,向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提供民族音乐研究素材资料,我们策划选编这本《中国民歌精选》。 《中国民歌精选》精选了全国各省市、各民族的代表性民歌三百余首,这些经典民歌大多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地方特色浓郁,为人们广为传唱。所选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劳动歌曲,有山歌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学科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不仅要对自己的本专业能掌握,更要对与民族器乐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也能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不仅关系到培养复合型创新艺术人才的需要,更关系到我国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这部教材的编撰,实在本人常年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材的出版对民乐学科学生深入研究学习中国民族器乐诸多方面是极具价值和意义的。本教材通过对中国民族器乐起源、历史演变、发展、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作者及时代背景、民族器乐作品分析等多方面对中国传统汉民族的器乐进行研究和分析。中央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未出版过关于中国民族器乐较全面的教材,这部教材的出版是广大民乐学习者及研究者较好的工具书。
《侗族大歌》以丰富详实的资料,新的视角,带有创新的见解,对侗族大歌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评述。使读者对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功用、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侗族大歌八年的“申遗”之路、“申遗”成功之后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的机制措施政策、侗族大歌研究取得的成果、侗族大歌的当代转型与变迁、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势等等的阐述,不仅使读者看到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文化艺术殿堂的具体情况,而且看到了国家对侗族大歌的重视、所采取的保护对策以及侗族大歌在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钦定曲谱(套装全二册)》由清王奕清等撰。是编详列宫调,首卷载诸家论说及九宫谱定论,一卷至四卷为北曲,五卷至十二卷为南曲,而以失宫犯调诸曲附于末卷。谱中分注孰为句孰为韵,又每字并注四声于旁,其入声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亦皆详注。一展卷而可得妆声归韵之法。其所采辞章并于诸家传奇中择其语意雅驯者,而于旧谱讹字间附考订于后。
樊祖荫等*的这本《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主报告,由五章构成:**章为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工作计划;第二章通过大量田野调查个案,梳理、描述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传承、保护与开发现状;第三章对建国6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学校教育传承与开发利用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变迁置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大背景,探究并解析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层结构与多元构成;第五章从宏观策略和具体措施两个层面提出若干保护对策。下篇为子报告,收录了12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子课题调查报告。
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本书从中国艺术精神与品位的积淀的视角,总结中国民族声乐美学的历史演进规律,论证了作品的美学特点、名著、名人的美学思想以及体裁的美学特点。进一步展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与美学内涵,明确中国现当代民族声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为构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奠定理论基础,拓展为中国艺术的逻辑与智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实践哲学与美学复归,重点论述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实践哲学性质以及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构建方法。
乐籍制度是肇始于北魏、不至清雍正元年解体的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制度,没入乐籍者则为“乐户”。他们在宫廷、官府、军旅、庙宇中执事应差,为之提供多种与“乐”相关的服务。中国音乐文化的主脉实际上是由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创造和传承的,延续了一千双数百年的乐乐籍制度成就了中国音乐的体系化。 本书从对历史上乐籍为集中区域之一山西省所存乐后人的实地考察入手,以乐籍制度、乐人为主脉对中国音乐文化传统进行梳理,从文献学、社会学、民俗学、音乐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层面对这一群体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自下而上方式、社会地位、信仰崇拜、组织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研讨,力图做出新的解释。
乌日娜编著的这本《内蒙古少数民族歌曲选集》选取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典型民歌及创作歌曲。每首歌曲都配以钢琴伴奏谱,使声乐教学更加完善、规范、科学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论》是一本对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整体描述与介绍的音乐专业书籍,旨在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参考与学习的专业书目。该书打破了以往介绍少数民族音乐书籍中按照每个民族的音乐形式进行书写的体例,将我国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做整体考虑编写。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分类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种,笔者考虑到南、北方多民族音乐存在的现状,故在传统音乐分类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基础上,在对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各类音乐仪式进行分别介绍。本书按照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分类进行撰写,全书分为四大板块十二章。在每一章中基本分为两节,对该章中的主体分部分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进行介绍。笔者还对各种类型的音乐形式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描述与剖析
《中国单簧管合奏作品选(套装共7册)》中的部分曲目,原有钢琴和打击乐部分(是标准的合奏乐谱),在征得作者们的同意之后被删去了,原因是不利于普及。寻找单簧管专业以外的其他人员参加合奏(排练与演出)是一件难事。能全编制地演奏标准合奏乐谱的单簧管乐团全国更是寥寥无几。在这个提倡变革的时代里,打破传统模式,使合奏变得更容易更便捷,有利于这种乐器的普及和发展才是出版此书的目的。现在只要你有足够的学生或同行,摆上分谱就可以合奏了——或聚会自娱自乐、或上台交流展示。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唢呐古今不衰,受到各族群众的挚爱,并在各族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唢呐教学曲选》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将填补唢呐教学中没有少数民族独奏曲曲选的空白,极大地丰富唢呐的演奏风格和内容,有利于唢呐教学,也必定能够更好地为少数民族文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