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芭蕾舞历史的视觉指南,收录的每一幅摄影作品都展示了著名的芭蕾舞者和重要的芭蕾舞事件,令人回味无穷。 《百年芭蕾:足尖上的艺术》致力于引导读者欣赏70多个著名的芭蕾舞剧,如《胡桃夹子》和《天鹅湖》;了解皇家芭蕾舞团和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等著名舞团背后的故事;探索几个世纪以来芭蕾舞者的生活和成就,如玛戈 方婷、卡洛斯 阿科斯塔和达西 布塞尔;认识作曲家和编舞家,如彼得 伊里奇 柴可夫斯基和马修 伯恩。 从芭蕾舞的宫廷起源和*批国家芭蕾舞团的出现,到作品演出的当代布景和华丽大气的场地,这本芭蕾舞著作讲述了令人难忘的芭蕾舞历史,并提供了关于该主题的极有价值的综述。书中珍藏了多张罕见的照片,囊括所有关键人物、作品、表演以及每一支舞蹈背后的真相 它们的灵感来源、创作历史以
《中国民间舞教材及教学法》分文字、图解、拉班舞谱和乐谱四大部分,形式新颖,图文并茂。文字部分是建国以来中国民间舞教学多年实践经验和研究的结晶,并且与乐谱密切结合。此书不仅是民间舞蹈的教科书,为中专教学、大学教育专业所用,同时又可成为业余舞蹈工作者自学民间舞的工具书。该书舞谱部分是国际公认的拉班舞谱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的典范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它打破了多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教学一直沿用的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使中国民间舞教学更加系统、规范,从而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及教材。
《中国民间舞教程(汉族)》大概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主编为许淑媖,副主编为朱苹、陈春绿。该书主要分为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数个小的组成,较为复杂。该书主要介绍了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的基本特点、动作特色、体态特征、动律节奏、学习要点。并附有大量的舞蹈动作简图、场记图、口诀和谱例,便于课堂上的教学使用和读者自学。内容十分详细,对骨干动作及动作短句名称、具体的节奏类型、动作及动作短句具体的做法、动作中的要点难点,都较为全面地记载描述出来。
《敦煌乐舞》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同时涵盖了榆林窟、西千佛洞*经典的乐舞壁画。敦煌石窟被誉为 20 世纪*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东方卢浮宫 ,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敦煌乐舞》作者是著名敦煌学专家高德祥,他几十年如一日, 沉浸于莫高窟数百个洞窟研究之中,从史学视野阐述敦煌乐舞文化艺术发展史,从美学视角探究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基因。全书以 经变乐舞 为纲目,以珍稀的壁画为依托,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脉络,全面呈现了古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所留下的艺术盛景,从乐舞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角度切入,揭示了多元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
《中外舞蹈知识百科辞典》为国内一部综合介绍中外舞蹈知识的百科辞典。其在现当代舞蹈学科几十年发展及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普及优秀舞蹈文化,以知名、典型、传统为原则,秉承着学术性、系统性、稳定性、可读性,精选了中外舞蹈文化中经典而具代表性的舞蹈或舞种一千四百余条。全书分中国、外国两部分。中国部分约占七成篇幅,主要收录了中国舞蹈理论概念,历代乐舞种类,舞蹈文物图录,各类民间舞蹈,宗教、祭祀舞蹈,戏曲舞蹈,现当代经典作品,舞蹈家等;外国部分约占三成篇幅,主要收录了芭蕾、现代舞的各流派、名作及名人,交谊舞、音乐剧舞蹈,外国传统及民族舞蹈种类、名人等。附千余幅文物手绘线描图、文物拓片图、照片等各类珍贵史料图片。
本书为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该书是从事舞台美术30余年的任冬生的舞台设计笔记。本书首先讨论了舞台空间创作、舞台设计师概念、舞台视觉设计过程以及科技催生下的舞台视觉之个人见解。随后,结合实际作品从传承与再现、重塑与解构、光影与表达、融合与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个人艺术创作中意向与空间的表达以及如何实现舞台视觉的呈现和延展。
本书是北京舞蹈学院建院70周年系列丛书之一。作为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和古代舞蹈史展开系统化研究的首批舞蹈学者,彭松先生凭借其广泛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和掌握的一手历史资料,撰写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文章和专著。为全面反映其学术价值和人格魅力,本书不仅收录了他本人的诸多作品,还囊括了他人研究评介彭松的文章、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详细的大事年表等内容,据此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彭松文论、论评彭松和附录,其中第一部分彭松文论,收录有《采舞记:1945年川康之行》《建设祖国大秧歌总结》《谈民间舞蹈的发掘和整理》以及《秦汉舞蹈史》和《魏晋南北朝舞蹈史》等文章。第二部分收录有季羡林、洪霁、于平、刘青弋已及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的文章。附录部分由彭松年表,以及彭松创作表演的作品,全方位展现这位百年舞蹈学者
该书是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教授的个人文章的集合,分为4个部分,以意义分章,以治校理教,引导意义;教育教学,传承意义;学术研究,探究意义;艺术创演,践行意义;品舞评戏,表达意义;对外合作,拓展意义;采访寄语,传播意义;读史札记,借鉴意义;撰写文章,凝炼意义。围绕着建设世界一流艺术大学、如何在国际艺术界发出中国声音、如何在高校扩张的浪潮中辩证看待与处理规模大和特色专的问题、关于领导国内顶尖艺术高校的经验谈
2003年岁末,为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00周年,编辑出版了《程砚秋戏剧文集》。《文集》共辑录砚秋先生论述中外戏剧艺术的文献99篇及3篇附录,其中多数是首次公之于世的。今由华艺出版社再版,增加了砚秋先生1957年发表的《我的学艺经过》,并在文献《谈窦娥》后增附了砚秋先生的《窦娥冤》演出本,这是他去世前一个月亲笔修订的。 砚秋先生是有深刻思想的学者型艺术大师,他在戏剧艺术理论上的贡献同他在戏剧艺术表演上的贡献一样,都异常卓越。正如李玉茹师姐所说:“京剧前辈很少有人像程先生这样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文字资料,我们必须好好地利用”这批极其宝贵的理论遗产,“在今天一片‘创意’的时尚中,探讨程派艺术,尤其是掰开揉碎地分析程的‘传承’,将有益于当今京剧的发展。”(《李玉茹谈戏说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新中国芭蕾舞史》从浩繁的资料中收集并运用大量的证据,对自裕容龄以来至2012年百余年中国芭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描述。对其中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以及重要作品,在广泛深入研究及大量数据采集和对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资深从业人员的大规模访谈讨论后,给出了清晰的独立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探求芭蕾艺术的发展规律,梳理出一部比较完整的芭蕾舞在新中国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