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拉脱维亚著名雕塑家乌迪斯 扎林斯(Uldis Zarins)联合其国际创作团队合力完成。书中对人物面部结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介绍了每块骨骼和肌肉特征,详解肌肉运动对面部表情造成的影响,并采用了国际通用的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将不同的表情归类为相应动作单元,便于读者直观地了解面部表情的形成规律。本书,依旧沿袭 图解至上 的编写理念,在以图解为主的基础上,为便于区分每块肌肉与骨骼,作者特意使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并在必要时用三维效果来模拟。它不仅适合绘画、雕塑和设计爱好者,同样适合动画专业人士。
本书囊括了原版中所有725块石版印刷图版的彩色复制品。事实上,书中的描述性文字由于年代久远也许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但这些忠实于原始标本的插图丝毫没有过时。一丝不苟的观察、细致入微的刻画,让这些插图时至今日仍具有丰富的科学意义:形态学的现实永不过时。而关于外科手术部分的图版,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也对我们了解医学史和外科史有极大的帮助;关于手术器械的绘画亦是如此。
自人类诞生之时,疯狂就已成为全球每一种文明的一部分,而 精神疾病 的概念大约是从两百年前才开始深入人心的。在医疗史上的大多数领域,新知识会带来新疗法。然而,精神疾病治疗的历史似乎更具周期性, 放弃、改革、忘却、忽视和再一次改革 循环往复。从18世纪的疯人院,到19世纪的收容所,再到20世纪的精神病院,恐怖与暴行的阴影从未远离 鞭子、锁链、地牢、约束衣,放血、催吐、电击、脑叶切除、药物滥用 追溯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似乎每一阶段都是在重蹈覆辙:富有同情心和乐观精神的人道主义改革先驱建立起的新机构,终沦为残酷虐待的邪恶渊薮而遭到遗弃。 本书通过一个机构的故事来追踪精神疾病及其治疗的历史 英国的伯利恒皇家医院,俗称 贝德莱姆 ,在英语中已成为 疯狂 的代名词。作者梳理了从18世纪到21世纪以伯利恒为代表的精
人体艺术是一个时代与其文化的结合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是一本有关人体艺术的普及读物,向读者介绍了人体艺术出现多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人体艺术发展的时间顺序、人体艺术的流派、人体比例与人体解剖学、人体艺术的不同主题、人体与象征意义等。全书共收集了 300 多幅与人体艺术有关的图片,印刷精美,内容详实,适合艺术爱好者阅读,也可供艺术研究者参考使用。
究竟是 魔术 的什么让我们欲罢不能?当幻觉遭遇强烈的情感经验 诸如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失去带来的痛苦,为何会创造出看似非同寻常、用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 曾经是魔术师的实验心理学家马修 L.汤普金斯,探索了18世纪以来的魔术师、灵媒术士所运用的欺骗艺术,揭露了敏捷手法和暗示的力量如何蒙蔽心智、制造幻觉,即使理性、怀疑精神的人也未能幸免。这是有关人类的好奇、盲从、聪慧及奸诈的永恒故事,以喜剧和悲剧的形式轮番登场,但始终迷人。 事实证明,理性与非理性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彼此构成非常复杂的关系 这正是人类体验的核心所在。魔术师与灵媒术士凭直觉认识到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会影响其信念,正是这种对人类行为切近的批判性审视,使得他们创造出如此强烈且持久的幻觉奇观。
解剖维纳斯 (Anatomical Venus),发明于18世纪末的解剖学人体蜡像,它既免去了解剖尸源的寻觅之苦,也避免了解剖课程的血腥与脏乱,同时也更宜公开展示。它们曾为医学、解剖学,以及现代科学教育与人体知识的普及带来曙光。而后, 解剖维纳斯 渐渐退出理性、科学的启蒙舞台,成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构造精巧,美妙绝伦,当教具成为玩具,人体变为人偶,崇拜变为恋物,变态何以至常态?书中收录了世界现存的150余具稀有人体解剖蜡像,呈现出人类近代史上,所有对死亡的好奇、想象、恐惧、崇拜,以及迷恋。
伯里曼先生的绘画方法影响深远,且独一无二。通过400多幅片,伯里曼先生演示了人体构造,这使他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50年的执教生涯中成为一名极富才华的讲师和导师。在本书中,他全面论述了人体所有的骨骼和肌肉系统,并以前视图、后视图和侧视图等形式多方位地呈现。在每一部分,作者首先从身体的骨骼构成着手,然后是肌肉,并描述了身体运动时肌肉的变化,*后展示了身体各部分在运动状态下的形态。人体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精巧的复合体。本书将给学生和严谨的艺术家们带来人体结构的概念,并将展示骨骼和肌肉分别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运动以及不同时间我们所表现出来的体态的。
借助力量,使你的艺术品栩栩如生!请观看、倾听与跟随迈克 马特斯对基本力线的演示,并解释动态人体绘制技巧。书中充满精湛、有力的作画范例,此更新版的特 色在于增加了一个全新部分 力团,以及数十张新插图。在迈克 马特斯的这本书中,将教会读者们如何将想法与想象力呈现于纸面。无论你是插画家、动画师、漫画 家还是学生,都将掌握运用节奏、形状和线条来令任意主题显得生动的方法。 迈克 马特斯曾编写了四本与力有关的著作,并以多种语言出版,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在力的概念上启迪了艺术家们。独特的动态学习系统,已帮助千万艺术家提升人体绘画能力,其指导力画法已逾20年,激励着无数的 艺术家们。
西方艺术长期追求对完美身体的视觉化。如今,碎片组构而成的或单一模型衍生的理想化白人异性恋身体已陷入危机。但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样的身体呢?我们困惑于从革命时期法国到当代纽约的各种身体图像。而在本书中,尼古拉斯 米尔佐夫对这样的困惑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他讨论到,身体再现总是受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塑,远非成为一成不变的圣像那么简单。 本书所涉艺术家众多,包括达 芬奇、普桑和马奈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包括朱丽亚 玛格丽特 卡梅隆和保罗 斯特兰德这样的摄影家,还有辛迪 舍曼、奇奇 史密斯和南希 斯佩罗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米尔佐夫这一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展现了他们作品中身体的核心地位。 从大卫的油画到 越战 纪念碑,米尔佐夫探讨了对种族、国族、性别、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
本书针对艺术专业的需要,对人体造型解剖的各个因素作了充分详细的论述。本书在以前版本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完善、整体升级,并根据当前绘画的现状,家入了新的内容。本书以图为主,分章讲述了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规律,人体外形形体的概括,包括人体造型,结构及画法。可作为艺术院校人体解剖课课外参考用书,也是以爱好者了解人体艺术规律的必要途径。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大量的艺术家和学生们都曾使用过本书。人们已经发现,运用伯里曼先生的独特方法可以发现并在绘画中再现人体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使学生们轻松地跨越艺术中*艰难的障碍。本书收录了500幅素描解剖图,将伯里曼先生那些关于如何在结构中及其复杂的运动中画人体等理论鲜明且直观地表述出来。本书给艺术家、雕刻家和学生以解剖学意义上的指导,生动地层现了人体在运动中和静止状态下的各个重要部分。读者据此可大大节省冗长的在艺术之路上的探索时间,在艺用解剖领域深受其益,并会因它的直接和热络而感到欣喜。《美国艺术家》曾给出这样的评价 杰出的 *有价值、*详细的关于人体各个部分的解剖学研究(并且描绘得也很出色)。 《学生艺术联盟新闻评价这本书是 随处可见的、*好的艺术家解剖学图书 。
本书介绍了广州著名的象牙雕,广州牙雕以镂雕牙球、花舫、微刻书画为代表。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欣赏品;二是实用品;三是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别针等。 广州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纤细精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整体布局热闹,喜繁花似锦,不留空白。而齐心协力地进行广州牙雕研究保护工作也是本书的一项重要工程。
《裸体艺术论》是我国部研究裸体艺术的学术专著。作者陈醉以人类文化发展史为背景,以性意识为主线,对从原始文化到现当代文化中的世界五大洲的裸体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美学、艺术史理论、人类文化学和两性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裸体艺术的产生、发展和社会意义作了全面的剖析,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述深刻。1987年11月初版,获学术界高度评价,认为是填补空白、开拓领域的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当代美术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仅1988年,该书即印刷20万册,发行国内外,创出版史上学术专著成为畅销书的奇迹。《裸体艺术论》荣获1988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88年十本优秀畅销书奖、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该书的面世,对艺术、美学、文学、医学、心理学和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或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
《动态素描 人体结构》大部分优美的画作和文字是伯恩 霍加思专为指导读者像大师们一样从构思人体而安排设计的。无论如何,米开朗基罗绝不可能要求他的模特像他所画的人物那样悬在天花板上,或者在天空中翱翔!他构思了他们 这也是作者在这套精心编排的、附有解析说明文字的素描丛书中想要说明的问题。通过电影式的图解,此书的每一页都体现了作者这个目的。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其内容包括分辨身躯各部位的形体、纵深空间中的符号式人体画法、纵深空间中的人体整体感:形体的组合等等,书中以大量的图片及详尽的文字,系统地讲解了动态素描的人体结构。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供广大美术工作者及爱好者参阅。
人类为了发展脑而解放了手,为解放手必须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克服重力的方式和四肢吃重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人体形成了许多Z形、S形的节奏,形成了脚的拱形形状,形成了四肢尤其是上肢的杠杆结构,这些都在外形节奏上体现出来。因此有了人体运动时重力互补的节奏,有了肌肉和骨骼之间的软硬变化节奏,而艺术家在观察和表现人体时只有抓住了这些才抓住了人体的趣味,掌握了变化的规律。人体特有的节奏就是艺术家寻找和表现的人体美。 本书中就为你讲述有关解构人体——艺术人体解剖的内容。
在本书中,伯里曼先生用非技术性的方式阐明了如何去发现人类身体结构中*活力的力量,以及如何在绘画中*好地再现它们。他首先阐释了人体结构的运动,然后解释了描绘运动中的人体轮廓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简单的人体描绘和构造技法,到平衡、节奏、转动、扭曲以及嵌入等的画法,再到组块之间更为复杂的分布、光影、凹凸、比例、运动关系,*后转入了对解剖学具体领域的说明。在伯里曼先生自己创作的将近500幅的 人体 绘画作品中,每一幅都对指导内容和原则的每个要点进行了阐释。本书使晦涩的结构分析和学术研究变得通俗易懂,图文中所传达的知识和技巧,能使你的作品充满活力,带来独立和深入的思考。
这本书不涉及素描的基础技巧知识,而是一本供学习人体结构的人群使用的手册,它将以科学的视角、严谨的解析告诉你人体的每一个部分是什么样的。骨骼的棱角、肌肉的纤维、皮脂组合的形状、血管延伸的脉络 是这些不可忽视的部分组成了比例有致的人体,而掌握正确的人体结构正是学会绘画人体的根基。 本书作者史蒂芬 罗杰斯 佩克以客观的解剖学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人体的分寸之美,骨骼、肌肉、人体表面将在不同的章节中一一展开。此外,他对人体体型的不同类型,从出生到老年的解剖,不同人种的特点,不同面部表情的差异也有全面的解析。这些特色使得本书自面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本集权威性、细致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无人超越的指南手册。 佩克成功地做到了让解剖学 自我解说 ,你翻开书就会发现这一点 全书遵循科学的编排
本书作者提出:“先师造化、中得心源”。 通过本书,他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易学、易懂、易 记、易用的方法,来绘画人体。 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作画,无论你擅长哪种人 体的绘画形式,或是正在怀疑自己的绘画能力。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一个真实的课程教案(6周时间 、60课时的学习计划表)之上,其中有为读者规划好 每一天要学习的内容,介绍如何一步步、逐渐深入地 绘画人体。 陈伟生主编的《60课时详解--艺用人体解剖与结 构(新版)》在介绍人体结构的每一部分时,都有配图 以及各种相应的顺口溜、简记法、绘画要点、再加以 比例图解、写生范例等等,以便于读者*好地学习。 书中也有为该领域的教师介绍一些有用的教学概 念,比如: 1个教学目的与4项教学要求; 3项教学内容之简介; 5项教学方法: 6周教学进程安排等等。 本
《伯里曼》——这个美术基础课程绕不开的名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到现在为止已经六十年。六十个春秋,从学院里一代传一代,成了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伯里曼》是一部的绘画经典,希望这部书在今后更长的日子里培养出更多的艺术家,创造出更多经典作品。
伯里曼先生十分重视一件只有极少数人关注到的事情 人手在艺术表现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因性别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甚至表现出人的情绪。为了表现出一双独一无二的手的不同特征,捕捉其所表达的信息,艺术家必须了解手的组成、解剖、构造和功能。 要想寻求研究手的绘画参考书,没有比伯里曼先生这位已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授课五十载的备受尊敬的艺术大师,所著之作更好的选择了。在这部著作中,大量文本配上插图,为读者清晰地描述了人手的不同角度和姿态,考量了手、腕骨、肌腱、手骨、手弓、血管和手掌的后视图,详尽地解读了皮肤表层之下的肌肉组织的运作过程。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读这本书都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