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结构图鉴》囊括了作者八年以来在中式古典建筑设计和施工一线的实践经验和资料整理的成果。和学术专著不同,这本书并没有明确的时代界限,因为在古典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历史中,实际的做法、风格和术语早已互相融合,模糊了时代和地域的边界。本书采用图解形式,将三百余张精美的手绘插图与通俗易懂的文字解析相结合,向读者系统地讲解了每一个古典球筑构件的加工和安装过程,剖析了一些常见的民间中式古典建筑营造工艺和结构。其中还加入了大量附着于古典建筑上的雕刻、纹样,以及有趣的典故和民间传说。 本书适合传统文化爱好者、艺术从业者、历史文化研究者、建筑设计师和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使用。
明代园林的璀璨,如今的我们已难见其真容。所幸的是,古人用文字记写了许多园林。园虽逝去, 园记 犹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甄选明代园记中的23座园林,深研古人生动而传神的文字,对其中的50个佳境,通过200余幅精美手绘图从平面、剖面、场景透视图等角度进行还原再现;运用 形 势分析 方法对案例进行了独特的建筑学分析总结。 《园境》中的研究方法、理念与所呈现的造园经验,不仅可以成为园林设计者的他山之石,还可以随着美轮美奂的图画穿越时空,循着园记的文字步入明代的园林佳境,望远山云霞,栖古松林下,听莺语水声,仰山间明月,领略明代不同园林各具匠心的设计之美。
本书是《遗珠拾粹(一)》和《遗珠拾粹(二)》的延伸和后续著作。该书是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亲自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从2013年起至今对中国的古城(镇、村)进行全面踏勘后的学术成果。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其中5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镇、古村,其中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城、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
您知道北京故宫太和殿上、下檐的斗栱是什么类型的吗?知晓太和门里的天花是什么彩画吗?清康熙年间的殿试在哪里举行呢?每年的皇家祭祖又是在哪里进行的呢? 本书主要选取了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东路上的奉先殿和皇极殿,以及西路上的养心殿等十一处城门或殿宇,以北京故宫建筑中不可少的元素 斗栱,串联起全书的内容。从外朝的国家大事到内廷的颐养天年,从建筑形制到礼仪、节气,翻开本书,一幅幅与之相关的精美手绘图将缓缓展开,陪您一起了解北京故宫。 本书适合对传统建筑、对故宫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明清建筑二论》对 明清建筑为中国建筑发展低潮 这一几成定论的观点发起论战。《斗栱的起源与发展》是自中国早期建筑与西方的不同处着眼,研究斗栱产生、发展的理路。二者所论专题不同,但立意都在整个中国建筑史,涉及史观、史法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从城市语境、艺术承载、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四个层面,本书详尽讨论了当代美术馆设计相关的方方面面,以期将 世界的 和 中国的 美术馆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前有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原副馆长谢小凡作序,后有附录和索引。 2011年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主持筹建新馆,新馆国际竞赛的招标文件 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任务书,广泛征求了世界著名建筑师的意见并屡获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的结果。全书结构清晰,条目详实,中英对照,图文并茂,设计考究,制作精良。为更好地体现视觉效果,本书采用5色印刷。对于那些想要在中国策划、建造和运营使用美术馆的人来说,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基础读物,也可称得上是一本的参考书。 兼具思想性、资料性和工具性,本书要言不烦,独创了一种针对 文化建筑 设计的简明指南体例。在背景部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彩画工程施工、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各类官式建筑彩画技术认真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作者根据各历史时期彩画的特点,对各种彩画的纹饰设计、图案构成、设色工艺等结合具体法式图例做法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说明。本书对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建筑彩画的传统做法,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修缮、设计施工,对传统和现代民族风格建筑彩画职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绝好的教材。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中这一片宛转而滋养的乐园,实在就是我国古人所构想的 福地 用现代的话说,即 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于中国人古往今来一贯追求的福地、吉宅,汉宝德先生宽容地称其为 前科学 ,并孜孜不倦地以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分析去了解它,以此探究中国传统的建筑观与环境观。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地厚载万物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生成背景、 匠心出高华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内涵、春来花如绣 广西汉文化区传统建筑装饰、花开满故枝 广西少数民族区传统建筑装饰,以及花开亦无言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之美。将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作为一个整体对象,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探索广西地区明末至民国期间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对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自然条件及人文语境展开分析,结合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的流变,探明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建构情感体验、图式审美和诗意境界的具体途径。
《透视建筑》选取各国建筑师的50个建筑作品,辅以400余幅高清照片与大幅手绘立体剖切图、细部图,让你了解这些建筑史上著名的房子是如何建成的,为你揭示建筑立面与完成面背后的秘密。50个建筑涵盖古今,从古罗马斗兽场、吴哥窟,到包豪斯、贝聿铭扩建的卢浮宫,再到流水别墅、马岩松设计的梦露大厦,以及圣保罗大教堂、圣家族大教堂。本书由建筑史学者提供专业讲解,梳理历史文化背景,探索建筑的重点空间,分析相关建筑思潮的发展,为这些*闻名的建筑提供一场全面的回顾;配有高清大幅照片展示建筑全貌,铅笔淡彩立体剖切图、细部图、平面图及立面图,精准揭示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内部构件,不同层次的淡彩渲染出空间关系,助你透过表皮看到内在结构,更好地理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紫禁城是我国现存规模、保存 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占地78万平方米,有房屋8000余间。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建筑紫禁城》仅从建筑与使用的角度加以介绍。 《建筑紫禁城》其十九章,内容包括营建始末、总体布局、防御体系、外朝三殿、帝后寝宫、特殊居室、他坦下房、采暖防暑、彩绘装饰、衙署府库、给水排水、皇家花园、演戏戏台、藏书楼堂、书房学堂、帝王家庙、斋戒斋宫、宗教世界、皇宫故宫等。并附有故宫建筑大事记。 《紫禁城建筑》(初版)于2006年推出后,深得读者喜爱。此次推出图文新版,文字略有增加,图片更显精美。 书中照片,多为故宫博物院摄影师胡锤、刘志岗先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精心拍摄,反映出了中国古建筑的大气和精美,保留有故宫建筑中更多的原貌,其中尤以室内陈设原状的图片更为珍贵。
本书以类型学为体例,内容包括城市建筑艺术、宫殿、坛庙、陵墓建筑艺术、民居建筑艺术、宗教建筑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学宫与书院建筑艺术、桥梁艺术。每一类建筑都基本介绍了其历史发展、艺术特征、典型实例鉴赏等内容,集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书既可作为建筑、艺术、历史文化、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高艺术修养的参考书,又可供广大建筑艺术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阅读,提高艺术情趣。
《建筑学概论》(增补版)为大学本科建筑学专业及与之相关的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室内设计等专业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的意义、建筑的物质技术性、建筑的社会文化性,以及中国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学概论》(增补版)既有基本知识的介绍,又有独特的理论观点,是建筑学科学生以及建筑爱好者的参考书籍。
本书以 视觉发现 的角度针对传统物品中的一些品类色彩规律和色彩观念进行探索研究。简要阐述诸如古人的色彩观、先民与颜色间的关系,古代色彩命名的依据,民俗色彩观念等。剖析传统色彩的特征并将研究成果数据化,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进而为寻求中国传统色彩观与现代平面设计色彩的灵活关系,为创意设计、现代平面设计提供新的角度和内涵。
《中国建筑史》(增补版)参照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本、专科建筑史论课教学模式编写而成,供各大专院校建筑、环艺、园林等专业学生使用。作者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以一种索引方式入手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以及经历的变化、原因等诸多内容,结合了历史的进程、文明的传播、文化的演变、民族的融合。《中国建筑史》(增补版)是建筑学科学生以及建筑爱好者的参考书籍。本书更附赠教学课件,补充书中案例,延伸课外知识,方便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为什么不同的建筑蕴含着不同的意义?为什么有些建筑如此特别?哪些建筑可以名垂青史?从古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到普通的农舍,作者深入到建筑的背后,探寻其中的经济、政治因素和美学意义,揭示出建筑自身所负载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