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古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内容涉及古彩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高峰时期,如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和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与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的面貌特征的全面比较。对古彩内容、题材、装饰方法、古彩的陶瓷造型、古彩瓷绘操作程序、工艺要求、古彩作品欣赏、近现代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和革新等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与论述。这是一部图文并茂,有理论到实例训练为一体的基础教科书。本书的编著、出版目的在于继承传统古彩的艺术精华,推陈出新,开拓创新的途径。在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资料,创造出新的装饰方法和装饰风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繁荣陶瓷古彩艺术的创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故宫博物院是收藏中国古代金属胎珐琅器多的机构,藏有元、明、清三代及民国时期的金属胎珐琅器六千余件,其中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绝大部分由明御用监、清内条府造办处珐琅作等皇家专门机构制造。《故宫珍赏:掐丝珐琅》这套明信片为“故宫珍赏”系列组,遴选故宫博物院所藏元、明、清三代具有代表性的铜胎掐丝珐琅器皿八件。
彩瓷是文物收藏中的热门,因其观赏性强,深受人们喜爱,近年价格一路攀升。本书分时期对彩瓷的有关知识、真伪特征及瓷器鉴定的一般方法和历代龙纹的特征进行了全面介绍。 本书是《收藏鉴赏书系》之一。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了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除了继承了传统和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品种外,还发明了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的五彩,创烧了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绘彩料的斗彩和淡雅柔和、绘画精美的五彩,以及婀娜多姿、美伦美奂的珐琅彩等等。本书分时期对彩瓷的有关知识、真伪特征及瓷器鉴定的一般方法和历代龙纹的特征进行了全面介绍。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陶瓷器源源流长,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素有“瓷国”之称。 壶是盛器,主要用作盛贮液体。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慕葬中已出土有陶壶,如本辑中所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船形壶,造型别致,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艺术珍品。 瓷壶制品自汉代以后流行,器型多样,常见的有扁壶、盘口壶、鸡首壶、鸡冠壶、穿带壶、皮囊壶、多穆壶、僧帽壶、葫芦形壶、执壶、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壶(唐宋时称注子)、茶壶等。 本辑中所选的二十件器物,工艺精湛,釉色瑰丽为各代壶类制品中的典型之作。
本书由文物部门的专家撰写,针对青瓷收藏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分时期进行介绍,使读者对青瓷的历代特征及演变规律有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在收藏实践中把握要点进行判断。书中具体讲述了:青瓷窑的历史发展、青瓷的时代风格与特征、青瓷收藏与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根据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已做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的12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共12章,既对陶瓷及陶瓷历史等层面做了宏观描述,也对历代名窑,以及宋、元、明等朝代瓷器做了微观阐释。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150余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本书增色不少。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
中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陶瓷艺术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近10年来,古陶瓷收藏热不断升温,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一件唐代三彩陶马的拍卖成交价达4955万港元,成为世界上贵的一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一件清雍正年制的粉彩蝠桃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创下清代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为世人所瞩目。本书,把古代陶瓷,陶艺家和收藏家及市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给人们架起了一座集鉴赏、收藏于一体的桥梁。
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品种之一。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瓷器,数量多,品质精,特别是明清两代历朝均有传世品,发展脉络较为清晰。其中最能体现宫廷收藏特色的龙凤纹瓷器数量亦很多,可以清楚地看出龙凤纹在瓷器上的演变过程 本书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官窑青花瓷器为重点,兼及民窑青花瓷器,对各个阶段器物的青料、胎釉、造型、纹饰、款识的特点作出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和介绍,并对一些器物的断代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书中收录的185件代表性器物,是编者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数万件青花瓷器中精心挑选的,其中多数为首次发表,供读者参考和鉴赏。
这本书主要是近些年来作者零散写成的专题研讨古瓷鉴定的分别发表在《中国文物报》、《中国艺术报》、《中华工商时报》和《中国收藏》杂志以及《大众收藏》、《收藏快报》等媒体上的文章汇集而成。此书的内容集中在对古瓷的欣赏和鉴定,更偏重于鉴定方法的研究。
古陶瓷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展现出不同的风姿,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古陶瓷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爱好者。 古陶瓷集文化、艺术、工艺于一体,成为流传数千年的庞大体系,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即使穷尽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全面掌握。爱好者如果能够因势利导,量力而行,明确思路,优选出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方向,也许在收藏之路上能够事半功倍。
时至今日,古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古玩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公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昔日深锁皇宫深院、富贵豪门中的古陶瓷精品纷纷亮相,成为古玩投资的一大热门,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但是,古陶瓷市场好比一座藏满奇珍异宝的殿堂,不得其门而入,终究不能观奇览胜。虽有珍贵的古陶瓷精品陈列于前,不明辨识真伪的要领,往往不敢轻易涉足这一领域。而此书以古陶瓷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社会背景、造型、工艺、材质、种类等入手,并辅以陶瓷辨别的常用方法,系统阐述了各个时代的陶器和瓷器特征。浅显的基础知识、实用的鉴定方法、精美的实物图片、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中专家们的点评,多方面的内容相互融合,立体诠释了古陶瓷收藏与鉴赏的要点,是古陶瓷收藏投资者的不败宝典
明、清两代是中国彩瓷高度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彩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别。釉下彩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长沙窑。长沙窑用褐、绿、蓝彩在瓷胎上绘画,花纹有各色圆点组成的图案、花鸟、人物、走兽、诗词等,技法嫡熟,构图美观,为瓷器的装饰开辟了新的溪径。不过长沙窑所烧制的是青釉釉下彩绘瓷,与后世的白釉薄胎彩瓷风格迥异。到了宋、金时期,彩瓷有了新的发展,磁州窑系的白釉黑彩、白釉酱彩、绿釉黑彩、白釉红绿黄彩,定窑的白釉黑彩、白釉红彩、白釉金彩、黑釉金彩,吉州窑的白釉褐彩等,品类繁多,风格各异,绘画题材也极为丰富,包括各种图案、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和诗词等,构图新颖活泼,画风自然潇洒。除红、绿、黄彩和金彩绘于釉上外,其它均为釉下彩。 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是这一时代负盛名的釉
粉彩为釉上彩瓷器种之一,始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清代雍正时期为其烧造成熟期,乾隆朝为其鼎盛时期,并成为瓷器釉上彩的主流。作为清代釉上彩瓷的重要品种——雍正粉彩,也是当今收藏的一大热门。本书详细介绍了粉彩的起源、发展、制作,以及雍正粉彩的制作过程、釉彩品种、纹饰特征、器型变化、款识书写以及市场价格,为研究和有心收藏雍正粉彩的读者提供了全面、详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