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研究》按时间分成《新石器时期至南北朝卷》《隋唐宋元卷》和《明清卷》,丛书以每个时期、朝代的代表器形作为切入点,进行专业性的阐述与研究,以一部 中国传统陶瓷器形艺术史 的形式向读者介绍陶瓷这一材质所制作出的器物,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呈现的不同形式。
《新石器时期至南北朝卷》共分5章,包括 生存与崇拜需要 新石器时期 权 礼 之形 夏商周时期 用与美的融汇 春秋战国时期 素朴与浪漫 秦汉时期 形与意的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全书高度概括新石器时期至南北朝的陶瓷器形特征及特点,以简练概括的语言、以器说史的方式,通过一件件代表性陶瓷带领读者一窥该时期的地域人文风貌,了解陶瓷演变的过程、历史原因和其背后的真实故事。
中国瓷器,名满天下。本书从器型、纹饰、颜色等美学角度,解读中国瓷器,同时普及瓷器工艺知识、文物知识,带领读者鉴赏瓷器、了解瓷器。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 瓷器之源,天下名窑 ,展示和介绍不同窑口烧制的14件瓷器,体现不同名窑瓷器的特点;第二章 白地生花,青丝红线 ,展示和介绍16件在白地上施以其他釉色图案的精美瓷器,青花瓷是其中的代表;第三章 釉上作画,瓷上多彩 ,展示和介绍15件彩瓷瓷器;第四章 如脂如玉,粉嫩多彩 ,展示和介绍17件粉彩或斗彩瓷器;第五章 匠心创烧,精工不凡 ,展示和介绍14件造型新颖、工艺独特的瓷器。 本书适合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瓷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从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382件,分上、下两卷逐件给予赏析。以期在为国内外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全面展示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瓷器藏品全貌的同时,亦为大力弘扬陶瓷文化,促进陶瓷历史的研究工作有所助力。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瓷器,时间跨度长,汉、晋、隋、唐、辽、宋、元、明、清到民国都有代表作,而品种繁多、窑口广泛、釉彩丰富,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瓷器发展史。由天津博物馆所编的《天津博物馆藏瓷》收入其中精品210件,图版印制精良,附有局部图和说明文字。
故宫博物院是收藏中国古代金属胎珐琅器多的机构,藏有元、明、清三代及民国时期的金属胎珐琅器六千余件,其中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绝大部分由明御用监、清内条府造办处珐琅作等皇家专门机构制造。《故宫珍赏:掐丝珐琅》这套明信片为“故宫珍赏”系列组,遴选故宫博物院所藏元、明、清三代具有代表性的铜胎掐丝珐琅器皿八件。
《东莞市博物馆藏陶瓷》收录了我馆所藏的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各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精品119件,重点选取了彩陶、清中期官窑器、广彩瓷及德化窑、石湾窑产品等馆藏特色器物,配以精美的图片及详尽的解说,以飨广大读者。 《东莞市博物馆藏陶瓷》以时代先后为序,以类别及窑口编排,给予相关信息介绍,汇编成图册,并邀请有关专家有针对性地撰写论文,文字翔实,图片丰富。
本书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的创建者之一,为了教学需要编写了该本中国传统陶瓷教材。作者以品种为分类依据,介绍了中国传统 陶瓷的几个发展阶段,以详实的图片资料,以美学为发展思路,讲解了中国传统陶瓷的工艺制作发展和每一阶段的美学理念追求,具有较 好的出版价值。
本书为配合故宫博物院相关展览出版的展览图录,收录故宫博物院及不同文博机构所藏传世和出土钧窑瓷器130余件,全面介绍钧窑发展历史,展示钧窑瓷器精品。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是继《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后推出的又一典藏巨制,科学版中国出土器物全集系列初具规模。由全国200多家文博单位,1000多名专家学人共同打造而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瓷器的集大成者。该全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瓷器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将成为学术研究的良好平台和监赏收藏的标尺。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收集了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五十多年来在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瓷器约4000余件(套),中国80年,新中国50多年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科学发掘出土瓷器全部涵盖,囊括了从夏代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出土瓷器资料。每卷有瓷器彩色图盘240幅,配有文字说明。各卷前还附有概述一篇,简要介绍本地区瓷考古出土概况。全书均为中英文对照。《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全书资料丰富翔实,图版装祯精美,为研究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早在远古,中华民族的先辈即已生产陶器,经过漫长历史之长河,商代烧制白陶技艺有了显著提高,并初创出覆以高温以高温釉层的原始青瓷陶瓷生产从而步入历史的新时期。 为弘扬中国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博事业,并探讨古代陶瓷工艺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特汇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以应陶瓷专业学者、有识青年进行学术研究和借鉴之需要。本书由中国文博专业人员分别撰文,汇集编辑而成。集本世纪中国考古发现与传世精品,列目一千五百六十五条,反映了陶瓷史上各个时期的艺术特色,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文物之精萃。 本书以文物名称作辞目,各类文物均分别按年代或朝代前后顺序排列。 本书的条目释文一般包括文物的品名、年代、质地、尺寸、重量、制作特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出土地点、传世经过和
《 瓷器上的中国文人书画 陶趣斋藏浅绛彩瓷及相关彩瓷鉴赏 》一 书主要由序、概述、图录、膺品辨析及记者釆访组成。较为系統地介绍了浅绛彩瓷的起源及其兴衰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原因;浅绛彩瓷的分类、特征、历史和学术地位、甄别方法、收藏要旨及所应追求的*境界;浅绛彩瓷工艺美术和文化艺术的双重价值;浅绛彩瓷画及其在当今和未来中国书画收藏中的地位与愿景;并提出了浅绛彩瓷与新粉彩瓷和醴陵釉下彩瓷堪称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高峰的学术见解。
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美则美矣,然而收藏者无缘“亲密接触”,难道民间就没有堪与比美的古玩珍品?国家允许“藏宝于民”以来,收藏大家辈出,我们的“民间收藏书系”应运而生,爱好者将有可能与他们曾经过手经眼的实物对话。 《瓷器收藏实鉴》三种,收录瓷器近500件,这些收藏品有不同的特点,与瓷器收藏者极为亲和。作者在每款器物下叙谈收藏心得、鉴伪知识,并分列品级和升值潜力指数,对广大读者具有很强的实用指导意义。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艺术璀璨,工艺精致,无论哪一门类的工艺美术品,都包含着复杂的发展和蜕变过程,充满了世代人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认知中对材料选择、利用的智慧。为了更好普及中国工艺美术品的收藏与鉴赏知识,我们组织了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大师,整理编写了这套《天下收藏》系列丛书,希望对广大初涉艺术品收藏的读者有所帮助。《天下收藏 瓷器》为系列丛书中的一种,主要从瓷器的原料、工艺、品类、历史和鉴赏等角度介绍了收藏选购瓷器艺术品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和秘笈。本书内容可以帮助初涉瓷器收藏领域的爱好者建立起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书中提供的有些方法和技巧,则可能伴随您未来的整个瓷器投资收藏之路。全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故宫博物院藏御制诗陶瓷器》从具体的文物个体出发,进而涉及宫殿建筑、御用物资的生产和征办制度、皇室生活等内容,视野相对广阔,资料为丰富。相信《故宫博物院藏御制诗陶瓷器》的出版,定会对御窑的管理制度和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生产中的官样制度的研究有所推进!
本书以乾隆朝为大宗,其后只有嘉庆、光绪两朝见有此类器物。器物上所书御制诗文五言、六言、七言不等,楷、篆、隶、行多体兼备,形式多样。这些“历史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的御制诗瓷器,不仅为我们了解清代皇帝的审美取向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提供了最直接的文字资料,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清代官窑瓷器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在以往的有关元青花瓷器的论著中,对于元青花瓷器固有的“晕散”、“黑斑”、“铁斑”、“下凹”、“串珠状凝聚”、“锡光”、“冰挂”和“天坑”等现象特征,或者廖廖数语,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没有论述,或者因历史原因和著者的文化结构,不能就这些特征的形状、色差和形成机理做出较为详尽的科学描述。 本书的作者,一为考古硕士,一为冶金工程师。十余年来走访了国内数十家博物馆,拜访了不少民间藏家,悉心研究元青花瓷器,使该书成为以独特视角,用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结合,集中解释元青花呈色特征的原创之作。 本书图文并茂,所附图片几百张,均为作者自摄。对元青花瓷器的鉴定,不无帮助。
图片为珍贵的手资料,大多数器物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独有性和权威性可以代表中国古代瓷器的主流,所以该书的出版,对于专业学术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必将受到业界、爱好者的深度关注和广泛评议。在选择图例时,尽量突出典型性,同时兼顾年代、器型、窑口的多样性。行文风格简练朴实,以常识性、趣味性为主,兼顾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