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军兴,乐平冒着连天战火,踏遍燃烧的中国大地,以画报国,健笔纵横。抗战胜利,内战又起,乐平着意描绘了流浪儿三毛的故事,腕底春秋,表达了他对种种黑暗和不义现象的严正指控,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因为一切战争和社会性灾难,承受沉重的,首先是妇女和儿童。本书既为了描述抗日战争时期张乐平不为人熟知的创作经历和心路历程,向读者展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丰富的张乐平,又希望能将这段凝结着血与泪的中国特殊时期的漫画史加以特写,还历史一个更加清晰的原貌。
“三毛”,一个身世凄凉,饥寒交迫,受尽欺辱、贫穷得只剩下三根头发的漫画儿童形象,于1935年诞生于中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之笔。《三毛流浪记》创作于1947年,当年在《大公报》上连载。作者凭着一只笔,几张画,无需一个文字甚至符号,把这个流浪儿童在旧社会被奴役、被欺负、被凌辱、被残踏的悲惨遭遇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诈欺与不平,更为宝贵的是,它强烈地刺激着每一个善良的同情心,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本书是根据1947年《大公报》刊登的内容,补充了当时没有收录进去的6张原稿,共126页,是出版全的一本。
喜欢三毛、同情三毛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因为他流浪儿的身份,因为他贫穷却依然执着乐观的性格,他的喜和悲似乎都和我们息息相关!三毛是那个过去时代的历史写真,但也同样鞭笞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教会他们勇敢、善良和乐观。这部不朽的连环漫画曾在我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张乐平是以眼泪和着笔墨来画《三毛流浪记》的,他表达了对受苦孩子的深切同情,也融入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他曾经说过:“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