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山西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和管理工作极好的参考资料。
早在1984年,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的范例。”为进一步阐释他的这一观点,约六年之后,陈先生于1990年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文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在此文中,作者似乎完全进人到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性的文化层面,遂追索出若干条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 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史上,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标志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正式引进了西方科学性的“田野考察”方法;陈明达先生于1966年完成的《应县木塔))则初步证明中国木构建筑是有设计规律可循的,同时,这部书为建
《抚宁长城》是一部高品质的摄影集,但又不仅仅是摄影集,说它是一部浓缩的抚宁县长城史志,绝不过分。这部书在用摄影照片将长城展示给读者的同时,还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成的历史和文化介绍给大家。占义先生告诉我,这些文字是吴环露先生所著。吴环露是抚宁的“老文物”了,他将自己人生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抚宁的文物事业。抚宁县长城每一个地方,都留有他的足迹。中国200多个县长夸,仅明长城就途径100多个县。但至今尚无一部通过照片和文字,完整、准确地反映一个县境内长城的书。《抚这长城》的出版,将填补这项空白。有长城的县,若都能象李占义、吴环露先生来完成这样的著述,那将是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巨大贡献。我期待着《抚宁长城》早日出版。我一定会将这部大作置于我书架的醒目之处,也一定让更多的人,通绍到国内外。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表里山河的山西有着数不尽的风情和宝藏。今日山西,既是 “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又是面貌一新的旅游自然资源大省。
《中国承德风光》的照片和文字,纵横经纬,将皇家园林融入自然与天地合一,誉为国之瑰宝的避暑山庄被诠释得无所不至。画册再现了“康乾72景”的雄浑博大;渲染了皇家寺庙群的磅礴气势;拓展了木兰围场的边塞雄风;镌刻了长城的慷慨悲壮;吟咏了奇山丽水的美丽。 《中国承德风光》万千风情盎然,千年历史烟云落定,开入眼目,功莫大焉。 本书的作品可圈可点。山峦重叠,浓淡相依的“山庄的早晨”,充满勃勃生机,呈现和谐韵律,散发鲜活的生气。“坝上的冬天”,白雪竟那么多彩,金黄与湛蓝同在,色彩的交融传达温暖宁静的情感,消除了严冬的酷寒。“长城的夏天”,云飘雾漫,巨龙般蜿蜒盘旋逶迤飞舞于峻岭之间。 “烟波致爽”、“千手千眼观世音”,光影恰到好处,氛围逼真,如临其境。有一处“水流云在”的景观,凝固于冬天的雪
Using the technique of rephotography-repeat photography at the same place with a time lag in between-this landmark volume,the first mainstream publication on the theme of Great Wall conservation,presents a realistic portrait of the world's most-famous building。 William Lindesay spent three years travelling 35,000 km across North China,carrying his tripod,cameras and a file of vintage photographs,the earliest dating from 1871,looking not merely for vantage points,but‘advantage points’,places from which he could see the Great Wall in the past and present,side by side。 The Great Wall Revisited presents 72 of the most elucidating‘then’and‘now’comparisons,succinct histories of the sites,and colourful literary impressions left by‘miIestoRe’Visitors,juxtaposed beside contemporary eyewitnesses accounts that explain the changes。This dossier unfolds as an extraordinary journey along the Wall from the Jade Gate in northwest China's gobi to Old Dragon's Head on th
万里长城是全世界著名的建筑物,但是由于它绝大部分地处偏僻,人们对它的了解与它的盛名并不相称。 本书是长城保护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它首次以重摄老照片的方式来讲述长城百年变迁的沧桑故事。作者使用重摄技术,真实、直观地再现了它的过去和现在。 这里的大部分作品是威廉·林赛三年间在华北广袤大地上奔走35000公里取得的成果。除了三脚架、相机等摄影器材之外,他总是随身携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拍摄的老照片。每到现场,他不仅需要找到老照片拍摄的准确对象,还要不畏艰辛找到能表现长城今天的真实面貌、反映它今昔变迁对比的*视角。 内容丰富多彩是本书的一大特色。72组新老照片对比鲜明,让读者目睹长城百年沧桑;重摄地点的历史回顾,言简意赅却发人深省;早期旅游、探险者用生花之笔描述的长城与今天见证人提供证言相互印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持续发展,从未间断,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名胜古迹、寺观坛庙、亭馆墓碣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山东省,古为齐鲁之地。文明史可以上溯到五千多年前。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代,东夷各部族就活跃在山东地域。商朝(约公元前l7世纪至公元11世纪)早期的活动中心在山东省西南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西周的两大分封国:齐国与鲁国,均在山东境内。因此,山东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山东,考古发现了中国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及丁公村“龙山陶书”,发掘出了中国早的城郭——“城子崖龙山古城”。还有,被誉为“五岳之尊”的泰山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曲阜孔庙、孔府、孔林,都
本书系统介绍了临淄的文物古迹,全面盘点了齐文化遗产资源。一书在手,山水人物、古齐风情、成语典故尽收眼底,从而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齐国故都临淄的巨大魅力。全书共分“建置沿革”、“山水风光”、“名人风采”、“名著流芳”、“齐风遗韵”、“城台寻迹”、“古冢传奇”、“文物撷英”、“典故传说”、“民间遗产”、“旅游景点”11个篇章,16余万字,300余幅图片。在编纂中,我们力求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翔实生动、涵盖面广,形式图文并茂、新颖别致。通过这部书,人们可以轻松地进入齐文化历史的殿堂,从中汲取滋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 本书包含上、下册。
举世瞩目的故宫博物院建院80年庆典是由2004年10月1日的“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拉开序幕的。皇帝的宫殿变为人民的博物院,此种历史巨变的80年纪念,值得用现代影像作永久记忆。3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有机会在中国伟大的紫禁城里展示他们的代表作口——对人类不同文明的个性记录;更重要的是,深入到内部摄紫禁城是他们每一个人一生的梦想。当他们把各自的镜头,把那些曾经对准过不知多少人多少事多少自然风光的镜头对准已经有近600年历史的紫禁城的时候,我知道,他们仍然无法掩饰内心深处的激动。法国的阎雷(Yann Layma)先生就不止一次地告诉过我,他们深知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池。这是一座曾经活跃过24位中国皇帝,现在每年有800万游客涌人,世界上现存规模*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他们既不肯放过分分秒秒的机会,又不肯匆匆忙忙。他们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