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庶,1973年生,辽宁锦州人,在甘肃长大,现居浙江。《王轶庶/中国当代摄影图录》部分作品收藏于SFMOMA(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很显然,这个世界在表面形态后面仍有惊人的秘密。 人生是一段旅程,摄影是通过可见之物抵达不可见之境的方法之一。通过观看,我试图建立一种属于自已的“想象”,来探讨一些基本的事物和规律,照片则是“举例说明”。这些照片拍摄于2003—2005年,来自几乎整个中国,这些照片是我对一些秘密的提问,也是它们给我的回答。
《骆丹/中国当代摄影图录》里,骆丹早期的摄影创作延续了“在路上”的传统,在《318国道》《北方南方》中,他以电影导演的视角掌控和编辑着摄影作品的特质和节奏,展现了当代现实生活中一幕幕的荒诞戏剧。在路上漂泊的岁月让骆丹相信,人的一切问题都来自于信仰的缺失和灵魂的堕落,基于这种想法,他转向拍摄云南怒江的傈僳族,将人物拍摄得有如仪式感的雕塑,仿佛置身于天地间劳作、生息。为了将镜头凝固的瞬间拉长,展示灵魂时间的永恒,他通过古老的湿版火棉胶摄影技术,将人的灵魂和山石之气印刻在相纸上。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理想主义的践行者、摄影家严明,二十年如一日,跋涉在苍茫大地、山河旷野,宁夏镇北堡影城的假桃花、泰山之巅微弱的小灯箱、嘉峪关雪中翩然的舞者、四川安岳因千年风化而面目模糊的佛像、湖北宜昌长江边独自怅望的青年……严明用他独特的表达方式,拍下无数令人动容的画面,这些作品自然端庄,无不流露出摄影师对这个国家传统人文景观、精神风貌的悲悯和思辨。了解严明以往作品的读者还可发现,新摄影集呈现了摄影家近年来新的视觉探索和新风格的演进走向。 作为侯登科奖得主严明的诚挚新作,本书收录了2007年—2021年严明拍摄的、从未正式结集发表过的108幅作品,这些作品是严明走南闯北多年用摄影诠释人生的典藏,是他用生命中的光景置换的定格瞬间,是严明亲手交还时间的礼物——他的过往、他的昨天堂。
这不是一本讲理论的书,但又符合哲理,不是戏说,有一定的学术性。这是一本写孔子生平的书,但又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篇引人入胜、写历史、写人物、情景交融的散文。这不是一本蜗居室内,依托古籍写成的资料汇编,而是一本读百册书,行万里路,跑遍山东、河南、安徽五十余个县、市,调查数百名人士完成的一项文化工程。全书附以320余张照片,更是从作者亲自拍摄的1000多幅照片中挑选出来的精品。综观全书,写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真孔子,写了一群活龙活现、声情并茂的孔门弟子,写了一些山水交融、古迹点点的孔门活动遗迹,绘出一部再现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的生动画面。
《太和昆仑:新疆昆仑叶城旅游摄影作品集》是一本以昆仑地区为主题的摄影作品集。画册共收集昆仑自然景观和人文封面摄影作品200余幅。表现出了昆仑山的其气势恢宏。也展示了历史文化厚重,物产资源丰富的叶城。编者希望通过画册能引起社会关注昆仑关注叶城,为这里的繁荣和发展发挥力量。
刘铮主编的《姜健(精)》是《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意在呈现众多的个体摄影创作案例,描绘出一幅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全景画卷。本书作者姜健在他的影像之路上独行,他用很直截了当的肖像去记录人、记录时代,而他做的事不止于用相机写实。姜健对在旁人看来没有意义的农村生活景观——《场景》中注入了自己的温情与思索,并以极大的耐心细细刻画;在《主人》中,他以环境肖像摄影的形式辅以大景深的环境细节描写,为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农民造像,展示了农民生活中的现实场景。本书整理了姜健的摄影作品,呈现了他的创作特色,是了解这位摄影家的一个不可错过的读本。
李伟,1976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0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为杂志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工作生活于北京。他从2008年开始在内蒙古拍摄《大地》系列影像作品。 《李伟/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为李伟摄影作品集。
《理解曝光》自面世以来一直是美国的经典摄影图书,作为该系列书的全新升级版,本书更新了百余幅高清样片及实用拍摄技巧,旨在激发读者的创作灵感,帮助读者摆脱“自动”模式的束缚,拍出曝光精彩的影像。 延续了之前的写作风格,本书以风趣、易懂的语言向读者揭开曝光的神秘面纱,清晰透彻地讲述了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等与曝光的关系。此外,本书还额外新增了两个很好重要的主题,一个是如何轻松使用便携式闪光灯拍出好照片,另一个则是如何使用手电筒创造性地拍摄光绘涂鸦作品,以激发读者的创作灵感,尽享摄影曝光的乐趣。 本书不但是想要理解和掌握曝光技巧的初、中级摄影爱好者的读物,也能启发职业摄影师拍摄作品。
本书通过百余幅高清卫星图像,遍数七大洲中那些人类活动后产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环境变化。雄伟的建筑轮廓、一望无际的住宅区、城郊的村庄布局,无不显露出大都市的发展轨迹。各个大洲的高清图片记录了人类为开垦与采矿而不断占用土地的情形,但从48万米到68万米的高空向下看去,这些地方也有令人惊叹的美。本书还呈现了格陵兰岛上的居住点、沙漠中的绿洲以及南极科考站等生存环境下的景象。 这本大开本的卫星图集显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并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公众在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后,也相应地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天意黄山:杨奉霆摄影集》是作者多年黄山摄影作品的集结,作者提出黄山的特别观赏角度和视角是西海大峡谷的云景,似“泼墨山水,国画黄山”;黄山云海中的日出景象更时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提出,世人的一生要到黄山、要看黄山的云海,要看黄山的日出,要看黄山云海中的日出,从而提高世人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质量,让中国的旅游事业因惊艳黄山而走向世界。
苏州河边走、好莱坞,算什么、灰尘飘过的弄堂、1929年、大孩子与小孩子、童年的梦想、发愁、怀旧“永安里”、观看、西式老房子、上海“大男人”、弄堂口、托举等。
《三江源》画册的一帧帧图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激越却又苍凉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用4年多的时间把它编纂完成,而《三江源》的摄影作者郑云峰先生,却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他用生命挑战极限,用镜头记录了三江源的美丽与忧伤。他的目的是警示世人:我们的三江源是和不可再生的,我们将如何保护、善待这块土地,已是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条宽阔的河流,横贯渔村南北两个巨大的湖面,纵横交错的内河,流经渔村的各个方向。清晨,晨曦掩映着渔村墨色的屋顶、蜿蜒的江河、狭窄的弄堂,她摇曳着江南水乡独有的线条。 这就是江南绍兴一座活着的千年渔村——则水牌。 2500多岁的则水牌人文积淀丰厚。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因“季水碑”“测水碑”“金木水火土碑”对虞绍平原的水利功绩来到则水牌,并题写了村名。则水牌依运河而兴盛,运河是渔村的主动脉,内河是她的血管。悠悠的水巷,沿河而建的建筑,依河而居的渔家,绘制了一幅充满神韵的江南水乡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