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部军民两用交通详图集》是军民两用交通详图集系列之一,的军事测绘成果,服务百姓出行。军民兼用,共享详细、准确的交通信息。大比例尺地图连续分幅,无缝拼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全方位交通网络纵览。
《中国文化和旅游年鉴》(2023)采用分类编辑法,主体设类目、分目和条目3 个层次。全刊设有5 个类目:全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概况,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单位业务开展概况,地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概况,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与文化和旅游公报、统计数据。其中,全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概况分为艺术创作与生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文化和旅游科技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文化和旅游法治建设、文化和旅游财务管理、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文物事业13 个部分。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单位业务开展概况包括35 个单位情况。地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概况包括31 个省
本书第2版提供了更加广泛、更加通俗的户外游憩介绍,既适合研究人员,又适合从业人员和实践工作者。本书阐明了休闲、游憩、旅游和资源管理的联系,回顾了当代的户外娱乐和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不同情境下的户外活动策划及管理方法,预测了未来的户外游憩活动的管理新版本已经过全面修订,许多部分进行了改写和扩充,以反映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和新西兰当代休闲和户外游憩管理的发展状况。本书大量地使用数据、模板、表格、案例来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本书(第2版)明白易懂,易于学生理解,并提供一个真正的国际视角。
本书展示了1300张全彩图片,讲述了1200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包括珊瑚和鱼类,此外还有我们很少接触的海洋贝类、海胆、海星等等。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珊瑚和鱼类的分布、大小、栖息地、生活习性,以及如何辨别它们的方法,并为热爱水下拍摄的潜水员提供了贴心的摄影指导。图书将它们的英文通用名、拉丁文、中文名与作者潜入各大海域采集的真实图片一一对应,让该书具有科学检索功能,是潜水爱好者和潜水员必不可少的潜水指南。
《中国地图学史》属于自然科技史范畴,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地图事业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和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地图方面对人类社会文明作出的贡献。《中国地图学史》共分三篇23章。篇共7章,阐述从先秦时期至元代中国古代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谈从裴秀至朱思本的传统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二篇共3章,阐述从明代至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明代郑和航海图以后转变为经纬度投影新法制图的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帝国主义对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地图测绘的侵略史;第三篇共13章,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地图测绘事业及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着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若干现代化新科技引入地图与地图学领域的变化和成就。在时代跨度较大的古代和近代地图学史
关于追寻本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一位学界前辈在论及中西学术研究差异时指出: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应用与对策研究而轻“求真”的本源研究;而西方学入则重“求真”的本源研究,使应用与对策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细想:马克思就是在《资本论》这一鸿篇巨制的本源研究为主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的长久生命力与马克思扎实的基础研究有着必然关系。 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界关于“什么是美?美是什么?”的论争,由批判朱光潜的文艺思想而引起,后来却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对美学学科本源的“求真”大讨论。这次论争促成了我国美学三派的形成(包括以朱光潜在争论后形成的新观点为代表的一派在内),提升了美学研究的水平,产生了学术新人,也使在西方冷僻的美学学
《中国地图学史》属于自然科技史范畴,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地图事业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和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地图方面对人类社会文明作出的贡献。《中国地图学史》共分三篇23章。篇共7章,阐述从先秦时期至元代中国古代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谈从裴秀至朱思本的传统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二篇共3章,阐述从明代至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明代郑和航海图以后转变为经纬度投影新法制图的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帝国主义对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地图测绘的侵略史;第三篇共13章,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地图测绘事业及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着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若干现代化新科技引入地图与地图学领域的变化和成就。在时代跨度较大的古代和近代地图学史
《中国地图学史》属于自然科技史范畴,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地图事业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和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地图方面对人类社会文明作出的贡献。《中国地图学史》共分三篇23章。篇共7章,阐述从先秦时期至元代中国古代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谈从裴秀至朱思本的传统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二篇共3章,阐述从明代至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明代郑和航海图以后转变为经纬度投影新法制图的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帝国主义对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地图测绘的侵略史;第三篇共13章,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地图测绘事业及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着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若干现代化新科技引入地图与地图学领域的变化和成就。在时代跨度较大的古代和近代地图学史
《21世纪旅游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以大旅游产品的视角,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宏、微观两个层面上首次对旅游产品的营销战略与策略的理论体系做了系统的探讨。此书为中国旅游界在该领域的专门专著。
《中国旅游景区资讯通览(2014~2015)》的主要内容为全国31个省区市所有景区景点基本信息,包括景区名称、地址、电话、邮编、网址等信息。全书中英对照,大16开平装。《中国旅游景区资讯通览(2014~2015)》收录全国国旅游景区约1万余条,内容全面,资料详实,是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业界专家学者了解我国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与参考书。
本书探讨了区域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和一般范式,阐述了作为规划基础的市场分析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分别就旅游形象设计、产品开发、空间结构、目的地营销、出行·接待与服务等要素规划所涉及的概念、技术和案例加以综述和评介,并强调其中可持续旅游的理念的重要意义,最后从支持系统建设的角度对规划的实施和操作进行了阐述。本书对当前中国蓬勃发展的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活动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旅游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旅游景区标准(2012专业标准汇编)》规定了通用的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以下简称图形符号)。 《旅游景区标准(2012专业标准汇编)》适用于公共场所及相关设施,具体用于公共信息导向系统中的位置标志、导向标志、平面示意图、信息板、街区导向图等导向要素的设计。《旅游景区标准(2012专业标准汇编)》也适用于图形标志尺寸大于10mm×10mm的出版物及其他信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