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 立规矩 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
本书从对人性底层规律的思考入手,深刻洞见教育的本质,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理念和概念。 本书参照《道德经》的架构,共九九八十一章,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无分别的爱的家庭养育理念,讲述了单双重心轨道、生态化养育、依附关系、万物和解定律、100分定律、元认知、元能力、*热爱、追杀效应、绝杀效应、山海人格、人格获胜等一系列原创教育思想,告诉每个真正关注孩子人生格局和渴望孩子成功的父母:教育的关键是和心在一起。 本书清晰揭示了成功和幸福的底层逻辑,以及实现的路径,并且提供了截然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深度。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领域的革命性的书籍,也是一本生命成长领域的革命性的书籍,阅读这本书,将会是一场思考的盛宴,一场心灵花开的盛宴。
厌学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其成因复杂且难以应对,成为社会、家庭及个体之痛。本书以作者的实际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经典的心理学知识,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体多个层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医学、社会心理学和系统心理学等多角度,阐述了厌学现象的成因。同时,本书还针对厌学的每一个成因,提出了解决厌学问题的实操性建议。既有知识的讲解,也有精彩案例故事的分享和解析,可以为被厌学困扰的家长和孩子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在现代社会,太多父母喜欢问 怎么办 ,而孩子们却在问 为什么 。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不理解?透过孩子们种种令人头疼的问题行为,深入探究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以及看见我们自身的情绪,或许才能找到破解谜题的答案。 本书从父母心态的调整、家庭环境的营造、固有模式的觉察、内心力量的建立,以及学校、社会共同视角的协作等几个方面入手,为父母搭建起整体养育的内外心法,让父母既能看见孩子,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是一本写给6~12岁儿童和家长的防校园欺凌实用指南,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帮助孩子学会识别什么是欺负 欺负是对他人进行身体上的攻击和伤害,欺负是故意嘲笑、戏弄他人,被忽视、被排挤是一种欺负,网络欺凌、骚扰、谣言和闲话也是一种欺负。 如何区别是开玩笑和还是欺负 如何区别是起外号还是骂人 被欺负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和身体感受 二、告诉孩子如何避免被他人欺负 表现得勇敢而自信 尽可能地远离欺负者 不单独行动 三、让孩子学会安全有效地应对欺负 不要表现出愤怒和不安 用坚定自信的语气警告欺负者 感觉有危险时赶快离开 告诉你信任的成年人 不要用欺负的方式回击欺负
一个拥抱为什么能给孩子安慰?伤心的时候,很多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抱着一个毛绒玩具?为什么总是关在家里的孩子容易抑郁,而经常户外的孩子情绪和心理问题相对较少 这些其实都源于一个理念:人的情绪和感官有很大的关系。 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这些感官不仅是用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更对孩子的情绪有很好的安抚作用。比如抚触,就是利用触觉来安抚婴儿的哭闹;而孩子情绪暴躁时,带他们去户外走一走,通过视觉安抚就可以让孩子心情好起来;很多紧张焦虑的孩子,嘴里嚼点东西或喝一口水就能让自己平静下来,而这正是味觉对情绪产生了作用。 这些通过感官安抚孩子情绪的方法原本是心理学家迈克尔 B.汉普斯特和医学博士苏 巴格肖女爵用来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受到创伤的青少年,但在咨询过程中,作者发现这些方法对所有表现出
本书汇集了温尼科特诸多重要作品,书中大部分内容是基于作者在不同场所的演讲,它们的主题广泛,从 健康个体的概念 抑郁的价值 到 青少年的不成熟性 ,并阐明了温尼科特的一些开创性思想,如 过渡性客体 虚假自我 抱持 等概念。所有这些都传达了温尼科特关于发展中的自我与家庭和更大社会互动方式的愿景。 这本书非常适合父母或准父母阅读。读者可以看到 家庭中的孩子 儿童学习 等主题,了解儿童早期内心世界,对育儿过程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各个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如教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有必要了解温尼科特的理论思想,以了解人类心理的早期成长过程,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上学后的孩子情绪变得捉摸不透。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么闷在心里,要么暴力发泄,情绪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然而,情绪健康对孩子尤为重要,是开发孩子潜能的关键所在,与孩子的学习、融入社会和获得幸福感的能力都密不可分。 情绪健康的本质取决于孩子的情绪感知力。孩子无法感知情绪,就感受不到人性,缺乏共情能力,就无法培养成长中的韧性和适应力,频繁出现攻击性和其他危险行为,上学的孩子抗拒学习,天真烂漫的年纪却心理疾病泛滥。 那么,什么是孩子情绪健康问题的解决之道呢?答案就是保护和恢复孩子的情绪感知力。 本书是一本专门写给6~18岁孩子的情绪健康守护指南。基于《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的理论,全书结合大量操作方式,帮助抚养者和教育者与孩子培养一种良好的关系,建立情感联结,为孩子提
看到一个孩子站在高高的屋顶上时,你是责怪孩子太调皮,还是紧张得要命,担心孩子想不开? 当人们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屋顶时,路易斯温斯 托克却把视线放在屋内。 路易斯 温斯托克是一位父亲,也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治疗师。他几乎每天都在跟孩子打交道,帮助那些被心理问题困扰的孩子和家庭。 在从业二十多年里,他发现: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是对一个家庭模式的回应。屋顶上的孩子,只是冰山显露出来的一角,而隐藏在屋顶下的家庭模式,才是行为的根源。 家庭模式就像一个家族的DNA。它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根源,不仅会决定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方式,还会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而只有改变这种家庭模式,一个家庭的基因才能得到改变,孩子的行为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人格底色 是高岚教授关于儿童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她认为,人格底色是一个品质的集合,儿童的成长过程就像在生命基底的调色盘上调色的过程,而人格底色就是调色盘,决定孩子一生的基调是灰暗还是绚丽。其中,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是人格底色这个调色盘上的三原色。而0-6岁期间是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的时期。 书中详细介绍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奠定孩子的人格底色:一是了解原色,觉察孩子;二是觉察自身,减少串色;三是科学着色,给孩子好的教育。同时父母必须提高感受性,因为好的感受性能帮助家长进行优质教养,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这是奠定人格底色的必要条件。
一看书就犯 拖延症 怎么办?学习偏科怎么办?公开场合总是紧张怎么办?为什么有人宁愿自己生气也不愿拒绝别人?被同学们孤立怎么办?产生消极、烦躁、自卑、不安等负面情绪该如何处理? 当孩子面临成长中的身心 巨变 ,心理问题和困惑特别多。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强大的内心,在成长与成才之路上顺利前行,已成为时下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给孩子的心理成长书》是一本融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专为孩子打造的心理学科普书,全面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控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学习力、交际力。少年得到同名课程超10万人次学习,备受孩子与家长好评。 本书精心挑选33个典型、常见、有代表性的孩子心理问题,分为学习方法、校园生活、情绪管理、认识自我四大类,以一个个经典而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故
所有的养育工作都是在为放手做准备。然而,养育子女的悖论是,父母对青春期后期和成年初期的风险了解得越多,就越为孩子感到害怕,就越想继续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上大学的前后几年,这一点变得格外具有挑战性,这些年恰好是情绪障碍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高频出现的时候,无数父母担忧孩子的心理健康及行为是否 正常 ,自己的干预是否为时已晚。 本书作者之一、心理学博士珍妮特 希布斯,从事家庭心理辅导师二十余年,她的儿子杰森在上大学的第一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返校继续学业,情绪濒于崩溃,甚至产生自杀冲动。希布斯求助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宾大附属儿童医院心理医生安东尼 罗斯坦,罗斯坦还兼任宾大学生心理辅导师,他为杰森进行心理诊断、提供治疗方案。在杰森接受治疗并获得康复,终于重新走上 正轨 之后,
抽动症,学名为妥瑞氏症,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突然的、迅速的、不自主的、反复的、无节奏的机械动作或频繁发声。 妥妥 ,源于生活中有些人对患有妥瑞氏症(抽动症)的人的称呼,因为比较亲切,在本书中作者沿用了该称呼。在该书中,海夫人并不侧重于抽动症专业知识的讲解,而是在她多年来对抽动症的了解和对 妥妥 的所见所感的基础上,分享 妥妥 故事和抽动症康复方面的经验,收录了数位成年 妥妥 的故事,包括他们患病及治疗的经历、生活的困惑,以及如何应对抽动症以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得以正常化甚至更好。通过这些故事,让大家了解抽动症,并知道抽动症并不可怕,问题的本身就藏着答案。同时,作者海夫人还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 妥妥 所处的困境和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即理解、宽容和接纳,让爱照耀进 妥妥 的世界,
本书全面检视了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可能性、有效性。 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矫治,本书立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目标,探寻社会性教育的基本规律,构建社会性教育的操作方法,三位一体,立足家庭生活环境,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其内容不是为了讲述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康复。只要抓住了社会性教育这条主线,只要尊重教育科学,只要持之以恒,孤独症儿童都可以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获得显著的康复。
每个女人,在成为妈妈的过程中几乎都会感到陌生、不知所措。在孕期可以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来替新生活做准备,但在心理上呢?从备孕的那一刻起,除了要面对身体上的变化,准妈妈们还要迎接伴侣关系、人际关系、职业生涯等的改变,这些都会带来心理压力。 这是一本给孕前到产后女性的心理疏导书。 本书从孕前孕期的内心状态,到产后的心理调适,为你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减轻不安和压力;解读不同时期的心理困惑,如关系的改变、育儿与职业的取舍等,为你提供专业、实用的疗愈建议,打通心理上的关卡,增进幸福感。
很多父母常说:“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通过40余年研究发现: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内心意愿被深藏、被漠视,得不到精准回应,孩子就会迷失,也会疏远与父母的关系,而这使得父母更无从看见孩子。 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内心不断积累的缺失感,最终变成影响成年后的原生家庭问题。 因此,作者提出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见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
你焦虑吗?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中国有4100万焦虑症患者和5400万抑郁症患者。 而在全球青少年儿童中,有11%患有焦虑障碍。因为焦虑和抑郁而自杀的儿童逐年递增,数目惊人。 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和孩子正在经历焦虑的折磨,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它。久而久之,焦虑症引发出抑郁症、失眠、人际关系危机、工作危机、学习危机 临床研究证明,焦虑症是所有情绪疾病中能够治愈的一种疾病。只要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用正确的方法持续性的练习,在3~6个月之间,焦虑症便可治愈。 本书结合心理学理论与作者本人大量的临床咨询经验,为千千万万被焦虑情绪困扰的家庭提供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的方法,帮助你释放自己的焦虑,养育阳光、快乐、心理强大的孩子。
本书通过专业解读以及案例分析解决青少年的叛逆问题,是家长们*需要的一本专业著作。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青少年这种叛逆心理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给自己制造了成长中的烦忧。家长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为什么青少年会厌学恐考? 为什么青少年会离家出走? 为什么青少年会自伤轻生? 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又该怎样化解呢? 在这本由实战派心理咨询师高占民结合多年心理咨询经验打适的实用手册中,你将收获关于学习、成长、爱、人际关系、幸福等课题的诚挚指导。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青少年,非 情绪化 莫属。他们喜欢与人对着干,好争论、易怒,但同时又很热情、专注、意气风发。青少年的情绪似乎经常在这两个*之间飞来飞去。 很多研究证实,青少年的脑回路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大不相同,而且在度过青春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仍旧顶着青少年时期的大脑。 理解了这个过程,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你家里那个可爱的小朋友会变成奇怪的 外星人 ,整日里奇思异想、语出惊人。 本书作者拉姆斯登博士引导我们怀着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去探索教育的迷宫,帮助我们从青少年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 作者发现,情绪与固执的背后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困顿和动力。我们探索的一切终将指向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你应该成为安全探索的榜样,不带评判和批评地支持他们。在孩子们开始攀越成长的障碍,奔向成功的道路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