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寰先生从师田兆麟、吴图南、石明等太极大家,经过多年的潜心修炼,创立了大道太极,侧重从悟道而非武功的角度练习太极拳。经过数十年的研练,形成了由无极站桩功入手,求松、求静、继而求空悟道的独特修炼理论与实践体系。 这套修炼体系包括无极站桩功、松功、拳架、推手、散手等内容,训练设置围绕悟道展开,故而在技术要求、修炼心法上颇具独特性,与一般太极练法有明显差异,对于有志于养生、悟道的太极拳爱好者,有较大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是在陈鑫所著《太极拳图画讲义》基础上,经后人整理、修订,重新补写而成,主要介绍了陈氏太极拳架六十四势的练法,以及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并阐述了陈氏太极拳发展脉络和时人的评述文章。书中配以古朴的示意图,以描绘动作运行方式,阐释拳理。
本书是被誉为 太极泰斗 的吴图南的作品集,由吴图南的外甥章学楷先生整理。 全书分为五章。国术与太极拳概论部分讲述了太极拳的传承历史、练习太极拳的好处。太极拳、太极功玄玄刀、太极剑部分讲解了每一招式的练法、用法,均有详细 姿势说明 应用说明 。太极功部分披露了外界鲜见的 用架序稿 。吴图南的 太极功 推手 用架 是其太极拳修为中的精华,也是最为太极拳爱好者追捧的。 此外,章学楷先生保存吴图南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珍贵录音磁带,此次修复、转存为数字信号,读者可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太极拳于民国期间从北京名扬全国,继而广播海外,但长久以来,供爱好者学习、研究者研究的严谨的太极拳史专著实属缺乏。本书作者以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爬梳太极拳传承脉络,囊括几乎所有太极拳流派,在时间纵轴与空间横纵上严谨取材,尽可能复原太极拳传序的骨骼与血脉,记录太极拳门人百年起落沉浮。 太极拳练习者,既可以将本书作为寻师访友的线索,又可从书中随处读到太极大家们关于拳艺的字字玄机。对传统武术历史研究者而言,本书又是不可多得的重磅参考。
陈鑫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在太极拳界具有重要地位,本书披露的是陈鑫的侄孙陈金鳌遗留的编著版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抄本记录了陈式太极拳64个完整动作,并有陈金鳌亲自示范的拳式照片。 书中结合易经阐释太极拳理,结合经络学说阐明太极缠丝劲,系统阐明陈式太极拳64式套路练法。相较于陈鑫后人修订出版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本书述理更加简明,包含陈鑫、陈金鳌两代大师的心血,可供武术爱好者、研究者、太极拳练习者阅读或收藏。
要想将太极拳打得如行云流水,一个个动作衔接流畅,你就需要先练习定势,然后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把动作串联起来。研究定势有助于了解参与该动作的肌肉。了解每个动作有哪些肌肉参与,一方面有助于将单个动作串联起来,形成连贯动作;另一方面,有助于用意念引导身体。本书主要介绍了太极拳单个定势动作所涉及的肌肉的伸缩状态。本书除了研究肌肉系统的功能,还注重指导实践。本书按照太极拳的练习流程来编写,内容主要有活动关节和拉伸身体的热身动作、健身气功、站桩、24式太极拳套路和单个招式动作、太极拳推手、自我按摩。本书既适合次接触太极拳的人,也适合希望深入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太极拳习练者。
《武当太乙游龙拳(附光盘)/太乙游龙门系列》 编著者余安仁。 《武当太乙游龙拳(附光盘)/太乙游龙门系列》针对太乙游龙拳爱好者的实际需要,根据作者多年从 事武术竞赛、教学的经验,依据系统教学的原则,由浅人深地介绍了太乙游龙拳的拳谱、基础动作图解、 套路动作图解等内容。内容简明实用,文字通俗易懂,并随书附赠配套教学光盘,以方便学习。
太极是中国古代*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而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它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用肢体语言表达着这些优秀的文化的思想。 蒋锡荣见证了整个太极拳的发展及走向世界的辉煌历史,1957年参加上海市武术集训队,六十年代任上海太极拳师资总辅导。《蒋锡荣太极拳术》整理了太极拳名家蒋锡荣先生80年以来的太极拳术的探索硕果,让世人更深层次地了解太极拳。本书为蒋先生九十二岁亲演之太极拳艺,先生一生从事太极拳探索、研究,年近期颐仍在为健康大中国贡献力量。本书作者、蒋锡荣老师的学生张克强先生,追
杨式太极拳是目前流传广的太极拳流派,由河北永年人杨禄禅、杨健候、杨澄甫等几代宗师逐渐完善定型并历经数百年的传播与推广使之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为弘扬民族文化,增进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片由杨澄甫的高徒及外甥女婿、杨式太极拳名家博钟文先生之子傅声远大师及其孙傅清泉老师集几代人之精华,首次将嫡传杨式太极拳的教法、练法及用法完全公之于众。其讲解详尽透彻,演示规范清晰,是目前权威的杨式太极拳教学片,可谓传统太极拳之精品。 本片不仅对太极拳学习者极具参考价值,而且可供大、中、小学校、体疗单位及群众性健身训练班进行太极拳教学之用。
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太极拳书籍。著者凭自己对太极拳方面的具体体验,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太极拳中的秘奥;并亲身示范一招一式,以便读者学习。 有不少太极拳的规律[秘密],在太极拳界可以说是次公开。例如练拳时,在如何完成[上下相随]的同时,又怎样具体达到[左右相连],从而符合太极拳完整一气的要求。另外,对 [逢转必沉]的重要性,著者也作了精辟、细致的分析。这样清晰而具体揭示出太极拳原理的方法,至今尚属首次。 本书的另个一特点是作者在拳架套路中,用了相当数量的相片,而且每个动作都气势浑厚,务求交代清楚一式与一式之间的过渡动作;这样既可符合太极拳的[绵绵不断]精神,又可避免摆架子式练习太极拳的弊病。
本从召影印的目的,旨在供各界武术爱好者鉴赏、研习和参考,以达弘扬国术,保存国粹,后学者不失真传而已。 原书为*时期的刊本,作者皆为各武术学派的嫡系传人。他们遵从前人苦心精诣遗留之术,恐久而湮没,故集数十年习武之心得,公之于世,从一书内容丰富,树义精当,文字浅显,解释详明,并且附有动作图片,实乃学习者空前之佳本。 原书有一些涂抹之处,并不完全正确,恐为收藏者之笔墨。因为着墨甚深,不易恢复原状,并且也还因为尚有部分参考价值,故暂存其旧。另有其个别字,疑为错误.因存其真,未敢遽改。我们只对有些显著的错误之处和版面上的墨点等,做了一些修改的工作:对缺少目录和编排不当的部分原版本,我们根据内容进行了加工、调整,使其更具合理性和可读性。
本书主要讲解陈照奎 杨文笏一脉陈式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劲法等。介绍了非视觉太极的故事、流派传承等背景;分桩功和缠丝两个部分,讲解了陈式太极拳的独特练法;教授了太极七式、太极十三式,两种套路功法;还提示了太极拳练习的风险、注意事项、常见错误的预防和改正。
《太极的力量》讲述了王西安与135位弟子之间的故事。以弟子们认识太极、接触太极,再到深入太极为主线,用点滴而又生动的故事讲述着他们与太极大师王西安之间的缘分,讲述着他们与太极的缘分。这些故事无不体现着——太极的力量!
《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对于普及杨氏太极拳,指导杨氏太极拳健康发展,发展太极拳运动将起到重要作用。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师杨禄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少侯、杨澄甫祖孙三代人怀着为人类造福的理想,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苦心钻研,在不违背武术本能的基础上,保留了技击与攻防内容,创造了一套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劲在内涵、形象优美的动作,并具有纯朴、独特、新颖、别致的特色,它在中国武坛上的出现,为人类强身健体、治疗疾病、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书以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为纲,对传统太极拳传承中含混不清的概念和方法,给出明确、严谨的解释和训练标准,是太极拳练习者可以直接用于对照实践的指导手册。全书分四卷。 壹 承道篇 阐述太极拳 非先天自然之能 的求道、养生、技击原理与特点,贯穿于完整训练体系中的指导原则。反对神秘主义和夸夸其谈,以现代语言讲解学习太极拳的正确方法。 贰 躬行篇 正确、精准的训练方法是不走弯路、事半功倍的保证,以大量具体的实践实例讲述太极拳身法要求、技术技击、内功训练、桩功动功及其它辅助训练。 叁 述真篇 懂劲是太极拳的真正门槛,从大量的接触性训练中,真正懂得太极阴阳之理;而太极拳器械训练往往也超越器械本身的意义,是对徒手太极拳训练的补充。 肆 诚修篇 太极拳训练的*阶段,以实战技击为核心,以打法训练为重点。对应
万周迎著的《非视觉太极(太极拳劲意图解)》主要讲解陈照奎―杨文笏一脉陈式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劲法等。介绍了非视觉太极的故事、流派传承等背景;分桩功和缠丝两个部分,讲解了陈式太极拳的独特练法;教授了太极七式、太极十三式,两种套路功法;还提示了太极拳练习的风险、注意事项、常见错误的预防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