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费社会中的居民,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平静接受了少数人的极其富有,认为这归根到底源自他们的天赋或艰苦努力、勤奋工作 他们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有益于社会中的众人;他们掌握了追求幸福的处方,他们理应占据消费者榜首之位。我们都是消费者,消费是我们的第一身份,无力消费的人,甚至深深感到羞愧! 齐格蒙特 鲍曼揭示了平静河面下的汹涌波涛:当今社会不平等在加剧,大分裂发生在少数极富之人和其他所有人之间 少数巨富占据越来越大的经济蛋糕,财富并未 涓滴 给众人;消费社会打造的重重虚假信念却隐藏了其不合理性,让人以为社会不平等是天然秩序,本该如此。 鲍曼警告,经济增长如果不能让大多数人受益,此种经济模式终将导致自我毁灭!
这是一本研究当前全球性通货膨胀,以及通胀与通缩复杂问题的专业著作。 作者破除了此前经济学家和央行的误判,指出整个世界突然开始物价高涨,根本原因并非俄乌冲突,而是疫情带来的范式转变。其创新性地找到现代物价理论所忽视的因素,通过分析欧美和日本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阐述了为什么稳定物价的传统工具无效,央行的局限性如何导致其应对新通胀的无力,揭示出日本及各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书从消费者行为变化、劳动者行为变化到企业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带来的深远影响。作者强调,新的价格体系正在形成并深刻改变全球经济运转的动力。在这个关键节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如何应对,如何做出选择至关重要。苦于 慢性通货紧缩 和 急性通货膨胀 两种病痛的日本需要找到特别的药方。 本书为我
本书讲述了1920年代魏玛德国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历史。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因发行大量的货币而导致经济崩溃,当时的柏林街头满是饥饿的人,有人偷走用来装钱的篮子和手提箱,却把钱扔在原地。作者亚当 弗格森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向世人展现了货币崩溃的实况,从魏玛德国Z大的通胀欺诈阴谋中,告诉世人货币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沉寂多年的通胀魅影悄然在美欧发达国家浮现,并渐次展开,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的重要因子。令人费解的是:为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多轮宽松措施都未能推升的通胀在疫情后再度浮现?为何本轮通胀愈演愈烈,引发美欧央行重拳出击?本轮通胀反映了哪些新特征、新趋势?美欧宽松措施的 放 与 收 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会发生怎样的深刻调整?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撷取多位论坛成员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辨析上述问题,以期全面反映通胀的成因与发展变化,厘清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帮助读者洞悉大变局下的全球通胀演变形势,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各种挑战做好知识储备。
本书由伯南克等人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经验提炼而成,是深入系统研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部著作。它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德国、瑞典、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士、以色列、西班牙、澳大利亚等九个国家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的经验做了系统的总结。本书为从事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了比较宽阔的国际视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阐释了在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不断的技术创新造就了更便宜更好的产品。这些变化已不再反映在我们衡量通胀的方式中。著名投资者和作家马克 莫比乌斯(Mark Mobius)令人信服地提出,我们曾经所相信的关于当今通胀的认识,已不再能合理反映当今现实。 本书涉及许多有趣的话题,包括: 通货膨胀测量的政治性质,即政府操纵和利用通货膨胀数字以符合其经济计划; 收集准确的数据来衡量通货膨胀是极其困难的,而这些数据会导致不准确; 用货币来衡量通货膨胀的错误,当这些货币被发行政府不断贬值时; 后,也是重要的是,技术和自动化的进步导致了商品和服务成本的持续下降。 投资者兼作家马克 莫比乌斯(Mark Mobius)将矛头直指当今经济社会普遍持有的经济观点,系统性推翻了传统的通胀观点。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虽然通胀的原则可能
近十年以来,随着我国固定收益产品规模的快速发展,产品类别的不断创新,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债券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正日益成为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和重要配置资产类别之一。作者在为一些中小银行提供债券投资顾问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客户的高级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债券市场和债券投资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为了手把手教会客户相关知识要点,也为了提高我们团队成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作者组织开展了关于债券投资分析、财务处理与业绩归因主题研究。 本书一是采用业务与财务相结合的逻辑思路,对债券投资的决策分析、会计计量、业绩归因评价展开系统论述,在了解业务中掌握会计规则,在掌握会计规则后加深对业务的灵活变通;二是强调实务应用和可操作性。在论述过程
1844年,当时的英国首相皮尔向议会提交了改进银行管理的《银行特许状法》,该法案试图将“银行业应当同对通货的管制分开的理论”付诸实行,它实际上强制执行的是可以称为银行券的“100%的准备金计划”。围绕着这一法案,被称为“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的两个对立集团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其实,这两个集团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很纯的学派,每个集团内部都有很大的意见分歧。“银行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图克外,还有富拉顿和吉尔巴特;“通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皮尔、托伦斯和奥弗斯东。大多数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约翰·穆勒,都站在银行学派一边;但在实际工作者当中,特别是在英格兰银行的董事当中,皮尔法案却赢得了许多拥护者。这本《通货原理研究》就是对皮尔法案的评论。
本书包括一个总论和8章,约25万字。主要研究通货紧缩和通缩预期的表现,预测通缩的方法和对未来2-3年通缩趋势的预测,分析通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论述防范通缩和通缩预期影响的政策思路。同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与通缩问题有关的理论、方法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思路。
但凡学过宏观经济学的,没有不知道菲利普斯曲线的。菲利普斯曲线刻画的是通货膨胀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关联)。这一关联一直以来就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请出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界举足轻重的几位大家(既有老牌经济学家如加尔布雷斯、索洛,也有新锐经济学家如泰勒、曼昆、本杰明·M·弗里德曼),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存在、货币当局应如何行动的精彩辩论。这场辩论,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了解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另一方面也对当前我国中央银行的政策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无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和国际贸易来说,汇率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汇率低估政策,促进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但长期实行汇率低估政策,也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影响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反,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实施汇率高估政策,希望以此增强本币的购买力,但汇率高估政策的成本也非常明显,即抑制本国经济增长。在本书中,作者明确提出,一个国家权势利益集团偏好决定了该国政府的汇率政策选择。他通过对阿根廷、韩国、墨西哥、伊朗和中国的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证明,一个国家的制度结构决定了权势利益集团偏好,一国权势利益集团偏好影响了政府的汇率政策选择。因此,认真分析一个国家的制度结构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持续实行汇率低估政策,并由此获得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