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提出了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
城乡关系不仅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当前学界对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化及其动因的研究相对欠缺。叶超编著的《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从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梳理四千年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将其划分为对立、融合、再对立三个阶段,并论证了政策一文化和临海一贸易两组变量是制约从历史时期至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主要动因。 本书可供城市与乡村研究、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校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从历史、现在、未来三个视角和理论、实践两个方面,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和教训,以事实论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论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意义;而后分析当前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对2013—2020年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主要政策进行阐述。
本书从为何国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怎样深化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什么样的经济、国企高管究竟该拿多少钱、国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五个部分对当前国企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多角度阐述。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不仅能保证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与实施,而且对于拉动投资,刺激消费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书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其分析论证和对策建议理论与实践意义并存。
未来十年即2013年至2023年,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最宝贵、最关键的十年。面对全球经济政治变局以及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如何发展,社会结构乃至政治结构如何演变,如何适应未来的发展而主动地、自上而下地“重启改革”? 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不失时机地推动各项改革应是我们在转折时期的首选。主动推进改革显然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应当有改革的顶层设计。 《改革:中国关键十年·实现中国梦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官员、学者以及企业家的思想碰撞,从而为中国重启改革建言献策,讨论大众关心的问题和焦点,以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贡献一份心力。
中国的改革,已走过了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风雨历程,释放了巨大的红利,深刻的改变了中国,也深刻的影响了世界。释放改革红利在未来仍将是中国*的红利。《释放改革红利》由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教授及国家行政学院各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团队联合编写。全书提纲挈领,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就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正确认识、把握和回答什么是改革红利,为什么要强调释放改革红利,如何释放改革红利以及如何分享红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释放改革红利》言简意赅,含义深刻,与即将出版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同为姊妹篇,是多名专家学者长期从事改革实践研究工作的智慧结晶。
《政治经济学论丛》第六辑包括《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报告》、《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以功能评价效率——国有企业定位问题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四本论著,这些论著所讨论的问题,从一些侧面反映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趋势,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成果。 《政治经济学论丛》第六辑是由《政治经济学评论》编辑部组织策划的,其中, 《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报告》和《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两部论著由在本刊发表过的相关论文和报告编辑而成。 《政治经济学评论》(季刊)正式创刊于2010年,主办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主编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本刊的编辑方针是: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关注重大
本书回顾了80年代初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历。1978年到1984年间,国有企业开始了放权让利的尝试。1988年后国有企业改革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但是主要的指导思想仍然是通过承包制这种不触动所有制,仅改变激励机制的办法,鼓励企业积极性。在整个80年代,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改革并不如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更激动人心。90年代之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邓小平南巡讲话、加入WTO、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等都加快了中国改革国有企业的速度。和其他转轨国家的企业改革相比,中国在改革初期坚持的渐进主义是非常英明的,这使得中国不仅避免了其他转型国家所经历的经济产出滑坡,而且也避免了在盲目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腐败和失控。
《当代国外学者论市场经济》这本书,是作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市场经济研究丛书》之一而编写的。 当前,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需要参考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及其经济学界所总结出来的有益经验和具有科学成分的理论观点,以及可供吸取的政策措施,确实还有许多要做的工作。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92年和1994年先后出版的《经济学》第14和第15版中,以论述 市场再发现 为主题,宣称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在 重新发现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工具的力量。他认为,即使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发现他们自己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不充分。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4版和第15版中,都明确提出,政府有三个方面的经济职能:一是力图矫正市场失灵,以提高效率;二是规划利用税收和支出向特殊群体进行收入再分配,以促进公平;
国有控股公司是世界各国政府管理国有投资和国有企业普遍采用的方式,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实现“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的关键环节,是明确构建企业中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的重要途径。国有控股公司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我国经济体系中。绝大多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倾向于把控股公司(集团)作为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可以预见,国有控股公司在未来的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然而,广泛存在的国有控股公司的控制失效引起了相当大的社会和经济震撼,强化国有控股公可的控制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详尽分析了国有控股公司的产权关系、委托—代理关系及公司治理机制,以控制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国有控股公司“三个层次、四类控制关系”模型的控制体系,指出母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