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提出了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也为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确定了方向。
本书从历史、现在、未来三个视角和理论、实践两个方面,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和教训,以事实论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论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意义;而后分析当前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对2013—2020年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主要政策进行阐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要求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杨书兵*的这本《创新引领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深刻认识创新发展的*端重要性;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三是努力形成创新发展新局面。
本书基于我国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视角,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金融部门等四个层面。对转型时期的金融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1998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选择性金融控制,对特定市场、特定主体施加特殊影响,以抑制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或萧条,促进经济协调、平衡、可持续增长。全书学术色彩突出、理论功底深厚、研究方法扎实、观察视角独特。具有实用价值,且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落实。该书为该文件的单行本。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能源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必须加强全局谋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方略和行动纲领,推动能源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成功者的姿态走进2l世纪。在中欧和东欧转型过程的初期,对转型改革的“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的观点明显占据主流地位,并影响着绝大多数转型国家的经济改革决策,而中国是*的例外。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中,实现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这在全世界是绝无先例的。 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大加深,市场化的范围也曰益广泛,这不仅是改革的实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没有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就没有经济改革的成功。中国所有制改革的内在动力源于我们对传统公有制理论的种种误解和实践的种种误区。中国传统的公有产权制度,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建立的,因而必然在市场化进程中发生重大变革。
孙浩编著的这本《劳本归劳动者的全要素所有制:走出公有制迷信的误区之2》的宗旨在于试图重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理论。本书认为,作为人类生产的社会形式,所有制的真谛是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财产权利的相互关系。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任何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因此所有制也就是生产资料要素财产权利与劳动力要素财产权利的相互关系。顺着这样一个思路脉络去分析,才能理解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真正含义,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真正使命是消灭雇佣劳动,让劳动者实现自己劳动的所有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在中国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产业集群的研究也由理想化的静态描述转向对现实问题的动态分析。《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网络变迁与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在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了集群演化的不同模式,通过定量分析揭示了我国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地方商帮和商业传统对集群起源的促进作用以及专业市场与集群之间的互动演进;以网络为核心,展示了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学习过程和竞争策略分化过程。《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网络变迁与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数据,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铝型材、鞋业、服装和牙刷等多个产业集群变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理论讨论和案例研究基础上,《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网络变迁与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
中国真的“钱多”吗?怎样看待“钱多”?怎样解决“钱多”?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均衡,也关系到世界经济均衡,更关系到中国国民福利的得失。《回归恒等式:我国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新范式》从我国国情出发,运用宏观经济恒等式原理,提出中国“钱多”只是一种贫困中的富裕假象,是国内投资与储蓄失衡的反映,中国不存在“钱多”问题,只存在如何用好钱的问题。是用来投资,还是用来消费;是借给别国使用,还是用来增加国内就业,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和融入世界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