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促进现实经济发展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科研与经济 两张皮 的难题。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我国亟须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验室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优秀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本书首先回顾四次工业革命引发国家实力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深入剖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强国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作者基于长期的硬科技投资实践,从思想转变、体制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关键共性平台、金融、人才、生态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找到我国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在批判性地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可行路径。
30多年前当人们还热衷于讨论东亚奇迹的时候,本书作者在研究改革开放后中国年均9.7%的增长实绩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 中国的奇迹 概念,分析了中国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独特逻辑,重构了以中国为典型的体制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运行理论。 本书出版30年来,中国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书中对中国改革发展和成效的诸多预测皆得到了证实。30年前本书提出并运用的 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即一个经济体的在每个时点给定、随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以及由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内生的经济系统、内生的结构扭曲和内生的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视角,成为后来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思路。
本书是为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而写,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的建立和运行,到2005年开启的股权分置改革,再到2019年试行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回归本源,市场化水平大幅提高,法制化市场正在形成,现代金融的枢纽地位也在逐步确立。 本书主要是一种历史研究,是一种基于市场结构性元素变动的研究,同时也是一种大事件研究,目的是试图概括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自身逻辑,研究这种基于自身逻辑的校正机制,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 本书是为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而写,由导论、11章和文献附录,以及后记组成,重点研究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发展变迁的历史,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资本市场(沪深交易所)的创建及其背景,三十年历史变迁中的制度变革,法制建设,市场各元素的结构性变化,市场波动、成长及其经
本书试图说明中国改革何以启动,又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并保持了经济超预期的高增长。揭示中国改革的独特路径和经验,包括体制内双轨过渡与体制外市场发育的互动;理论突破、政策咨询与高层决策的互动;对外部经验的借鉴与选择;决策层在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动态的艰难的权衡等等。讲述一个中国改革探路之役的故事。事实说明,中国改革路径不是预先设计,但也不是纯粹的“人类行为的意外结果”,它是中央放权、地方试验与民间突破,实践推动与政策引导的互动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要求。从2015年开始,中央决定在全国选取33个县(市、区)进行征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本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试点地区中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试点,对其改革过程进行持续跟踪、对比分析,尝试围绕改革实施、地方行为、制度环境及央地关系等要素,通过构建一个系统的制度分析框架来探讨本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本书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影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绩效的制约因素有哪些,改革试点中不同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逻辑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本书给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者、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人员、大专院校学生、研究机构从业者、智库人员及对
2023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成为新时期的一个必然要求。2023年,票据市场各类主体担当作为、守正创新,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全面反映2023年票据市场运行情况,及时总结票据市场改革发展成效,票交所继续组织市场机构编写年度发展报告。《2023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是该系列报告的第六本,是各位业界专家凝聚智慧、群策群力的成果,希望对各类市场机构的业务开展、社会各界认识了解票据提供有益参考。
专精特新 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人间正道,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解决脱钩断链中的 卡脖子 问题,也有助于补短锻长、提升产业链韧性,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本书收录了近年来赵向阳博士关于 专精特新 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宏大的理论思辨,也有细致的案例研究,还有充满激情的个人叙事;既有接受央视采访的回答,也有为国家政策制定者所撰写的内参,还有发表在个人公众号上的忧国忧民之思;既具有思想性,也具有实操性,而且可读性强。本书适合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管理者和管理学者阅读。
本书全面审视中国地方债的发展历程和形成机理,客观反映其规模和事实特征,在对其经济效应考察中创新性区分实体挤出和金融挤出,提出新增和存量分而治之的理念,并从经济货币化、金融剩余、风险转化等视角探讨其与经济增长和金融安全的关系,最终提出中国地方债与货币金融政策的协同机制,以期为这一重要课题的讨论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金融领域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途径。2021年3月, 十四五规划 再次明确提出 加快数字化发展,增强金融普惠性 。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实施,并做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完成,乡村振兴更是成为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在此背景下,本书利用自建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和北京大学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验证数字普惠金融能否通过 提升农村创业活力 、 提升创新研发投入 等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并以农业大省 山东为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模式。
《中国国有企业简史》一书由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整合专业人士,围绕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主要以1949-2017年间各历史阶段的鲜明特点为背景,以国企改革与发展脉络为主线,向五十余家央企国企收集厂史厂志作为改革实践的一手案例资料,结合年度国企发展大事记,试图呈现出一幅具有时代特色的、生动的国有企业历史画卷。这部书内容共分十章,前五章,记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30年中的国有企业历史。后五章,记述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改革开放40年的国有企业历史。
本研究以价值链重构为视角,尝试将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价值链重构的议题深入结合,首先规范了价值链重构的基础性内容,将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概念进一步推广至特定国家,并从产业关联的角度表征特定国家的价值链重构进程,并通过理论演绎的方式打通特定国家的价值链重构、产业关联、重构效应之间的连接线,并分析其内在机理。同时,针对现有研究就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价值链重构的影响尚缺少理论和典型事实支持,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价值链重构的政策效应,以期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双重角度揭示 一带一路 倡议如何影响中国价值链重构的进程。此外,本文就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价值链重构的议题进行了纵向延伸,探讨了 一带一路 倡议在显著推动中国价值链重构进程后产生的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特征的影响,即
本书初版书名《企业创新政策体系与使用指南》,第二版原书名《企业创新政策体系与使用指南(第二版)》,拟修订书名为《企业创新政策体系与利用(第二版)》。 本书2019年初版在我社出版,第二版在初版基础上对全书进行结构调整,并更新截至2022年的新政策内容,更新部分约占全书25%。 全书分成三大部分:上篇为企业创新政策体系与十九大以来的政策演进,在初版基础上进一步对企业创新政策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增加对十九大以来应对新变局新目标下的企业创新政策演进趋势与变化分析;下篇总结企业创新政策的措施与要点,继续延续现有政策分类结构,重点新增十九大以来的新政策措施与要点;附录为企业创新政策研究平台直通车及开放式企业政策调查问卷,与有兴趣、有需求的企业建立信息互动,为打造企业创新政策研究平台建立互动渠道。
本书从产业链金融的起源讲起,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产业链金融平台的前台设计、技术中台设计、数据平台设计、风控设计及信息安全的核心要点,既体现了传统行业的业务创新、数字转型的探索过程,又介绍了当前主流银行的开放性建设成果。读者不但能全方位地了解产业链金融平台的建设过程,还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学习。 本书共6章,第1章介绍了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变革历程,以及对传统企业的核心价值;第2章介绍了系统核心功能的设计及在线签约、实名认证等技术的原理;第3章介绍了结合容器云技术、微服务技术与DevOps技术构建技术中台的过程,以及对接开放银行、央行征信的过程;第4章介绍了开源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及数据仓库的设计思路;第5章基于Python的机器学习库介绍了智能风控的开发过程;第6章介绍了在产业链金融平台建设过程中如
本书立足新时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实背景,从理论框架、体制机制与实现过程三个维度研究了新时代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转型问题。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为何要转型?转型的目标模式是什么?如何改革和完善实现转型的相关制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首先,揭示了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沿革的阶段性特征及内在逻辑;其次,探索了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转型的理论框架;再次,构建了新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从次,在宏观与微观层面评价和检验了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转型的绩效;最后,探讨了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转型过程中配套性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内容和对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不断发生关于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构成市场操纵的争辩实例。我国场外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近年来提速发展,然而就场外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所隐含的市场操纵风险和其规制问题,显然还认识不足。场外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市场操纵规制,面临着由场外市场结构以及信用违约互换交易自身特点所带来的规制困境。本书从场外市场和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内涵范畴、特征出发,揭示了场外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在市场操纵规制上涉及的特别问题,对金融工程创新下场外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市场操纵风险和市场操纵制度的适用选择、完善予以了探讨。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书在梳理文化产业界定和分析文化与旅游关联性的基础上,概括出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经典模式,并以文化旅游产业先端的云南省为案例地,深入对比甘肃省陇南市情,最终得出甘肃省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本书认为,国有企业率先推动数字化转型,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作为政治和经济功能的混合体在新发展阶段承担特定使命、发挥特有优势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国有企业肩负着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构成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推进数字化方面拥有充足持续的内外部资源和多层次全流程的核心能力,为国有企业数字化提供了基础保障和动力来源。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给出了一个 三位一体 的框架,它强调一个经济体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发展战略;一是宏观的环境;最后是微观的机制。本书重点分析了中国改革后的发展战略和微观机制是如何推进改革的。书中的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通过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引入和发展乡镇企业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战略是如何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转变到基于自身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作者还说明了,这样一个转变为什么可以带来经济的更好的成长。 本书提出的理论框架是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 的理论渊源。本书所构建的经济发展理论不仅解释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意义。2024年,本书初版30周年之际,林毅夫再写长篇序言,总结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存在的问题、解决的路径和未来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叠加,立足 大国小农 基本国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粮食生产转型过程是乡村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未来趋势。深入探讨粮食生产转型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其互动作用机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本书以粮食生产转型为逻辑主线,通过 理论框架建构-多尺度实证研究-多类型案例解析-多目标优化调控 ,解析了粮食生产转型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作用过程、多尺度格局特征、差异化阶段类型。本书可供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人员参考。
.《城乡改革发展前沿报告(2023)》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内部刊物《城乡改革发展前沿》2023年60期报告结集。全书分为 区域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治理 城市交通发展 新型城市建设 七个板块,追踪城乡发展热点问题,分析研判难点痛点堵点及其根源,总结提炼地方典型经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在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见证与践行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新质生产力革命 数字经济的勃发与绚烂。这场革命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信息技术为关键驱动力,正在重塑全球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及人类最本质的认知意识。在这场革命中,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 ,其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能源新基建在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交融下,已有所作为并仍可大有作为。 数字浪潮下,能源新基建将朝着智能化 、绿色化、 数字化 、网络化等不可逆转的时代方向迅猛发展。推动能源系统的转型升级,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时代共识。本书聚焦数字经济下的能源新基建,探讨了数字经济与能源新基建的辩证关系,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能源新基建创新实践,提出了数字经济下能源新基建的五种 新 内涵,即 新格局、新方向、新技
从财务造假案 康美案 ,引发 独立董事是否有连带责任 的议论,再到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大讨论,争论的核心终归结到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 在本书中,华生教授团队通过对中外独立董事制度的全方位提炼,指出这种基于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美式独立董事制度,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有控股股东的中国,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从制度上来说,无论是对国资企业还是对民营企业均具有不相容性。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制度作了深入分析。 透过本书,可以看到对已践行20年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全面改革与去向的深远思考,更有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的主要提出和推动者之一的华生教授对于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