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历时一年时间精心编就的一本中国区域经济学者论述西部大开发的文集。论文的作者多数是区域经济学界资深的学者专家。1999年10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西安市政府在历史名城西安联合召开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研讨会”。与会代表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市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研讨,这是一次真正的高层次的研讨会。提交会议的论文有近百篇,从各个侧面和多角度论述了西部大开发问题。编者认为这些论文无论对于国家宏观决策,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制定战略规划,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是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论文作者们对西部大开发的贡献,也是献给新世纪的礼物!
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重要成就。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西部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长足发展,西部社会发展领域的诸多问题甚至有进一步突出的趋势,例如贫困人口及失业率问题、城乡差别问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而且它已经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此,营造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完善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西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新的主张。
本书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民族一体多元理论为指导,分多个专题对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农牧地区的城市发展与变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入研究。内容包括:清代中国农牧地区城市的发展变迁,清代农牧地区城市发展滞后原因探析论等。书稿运用历史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发展我国农牧地区城市的路径作了有益的探索,对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内容有发展经济学与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化问题——兼论发展经济学的主题、发展经济学的新生与前沿问题、阿马蒂亚·森对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注重对发展经济学中文化范畴的研究、经济发展载体论等。
本书通过对我国陕甘宁老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与经济贫困原因的实证分析,探讨了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战略选择问题。作者提出了“生态购买”利益驱动机制和“林草生态私有”经济制度等政策建议,主张通过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实现植被、地表水、地下水的“三赢”而非完全依赖工程措施。作者在干旱地区生态贫水化与生态管理模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获得了创造性成果。
世纪之交,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当代中国西部的三次开发,是党中央开发西部的三次战略演进。第三次开发,无论在广度和浓度规模和时间上,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积极影响,都大大超过前两次,是名副其实的“大开发”。而且,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的环境和条件与前两次大不相同,它的目的、方法和模式都要依据变化了的政治、经济、体制作出新的选择,应当而且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前两次开发,特别是三线建设,不仅创造了可供利用的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宝贵精神教训,对于顺利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三线建设的经验的教训,探讨三线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的历史借鉴,9个省区从事当代中国地方史研究工作的同仁,就此课题进
本书选编了许多篇领导同志的讲话或文章,并附了一些资料。
投资结构理论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从理论渊源来讲要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古典学派提出了投资主体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产业投资理论、经济增长结构理论、投资效应理论等,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该理论做了详尽的阐述,体现了发展与创新,如马克思在关于两大部类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循环和周转等理论的研究中阐述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力要素组合等理论,这些都是投资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理论研究总是为实践服务的,关于农村投资结构,尤其是西部农村投资结构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虽然前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实践中各地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