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国本土实践,作者剖析了城市运营的内涵和理念,系统梳理了城市运营的模式特征、目标战略以及方法流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运营理论体系,从其本质和运作方式上深入全面地回答了城市运营与传统的城市经营之间的差异、城市运营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城市运营与PPP模式如何建立深层次的关联,以及 多规合一 如何在城市运营的过程中实现等一系列的根本性热点问题。同时,在寻求答案的分析论证中,作者呼吁跳出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思维定势,以资源大整合的跨界创新思维去开创和迎接中国的城市运营时代。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新形势下,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级行政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省域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本书基于长治、洛阳、襄阳、岳阳、芜湖、赣州、汕头、柳州等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际,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撑、比较分析、实践经验等视角出发,深入探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尝试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区域战略支点地位提升、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等层面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路径。本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实融合,从学理视角诠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二是视野开阔,立足14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全国格局探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问题;三是求真务实,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全方位体现城市发展实际。
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汉水横冲》选编的内容,既有鲜活的改革实践,印记了武汉这座城市改革发轫之初的历史轨迹,记录了*同志在市长岗位上,在省、市委的领导下,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顺应历史,敢为天下先,不断开拓进取,冲破旧体制的束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心路历程;又有系统的改革理论,反映了*同志注重综合改革、全面改革的改革理念与思想。 《汉水横冲》名为《汉水横冲》,取自唐代杜牧《寄牛相公》中“汉水横冲蜀浪分”的佳句,意为华中重镇武汉,按照中央的改革精神,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敢为人先,大胆改革,使改革—浪高—浪地向前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值此之际,对武汉城市改革这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改革试点的经验作出理论与实践上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推动
《昆明建设幸福城市研究dx》内容翔实、思路清晰、立意新颖,系统论述了昆明建设幸福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提出了昆明建设幸福城巿的目标和任务,从“建设实力之城、构筑富民之城、打造乐业之城、创建宜居之城、筑造文化之城、构建诚信之城、塑造创新之城、筑建法治之城”等八个方面科学回答了昆明建设幸福城巿的方向和路径,对昆明未来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报告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与路径”为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了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战略与路径。内容涵盖国际金融中心演化与上海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中心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环境与政策设计、银行业中间业务拓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外资银行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资本市场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形势下上海保险业发展思考、打造上海私募股权中心等方面的内容。本报告的研究模式是“实地调研——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经济分析——政策建议”。本报告从经济管理角度研究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经济性、即时性、应用性的特点。
《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是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课题2009~2011年度中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整个报告分为7个蕈节,第1章绪论阐释了当前全球城市快速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践行低碳生态城市探索的必要性;第2章围绕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阐释和论述;第3章归纳整理并评述了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对当前的10个案例实践进行了介绍;第4章介绍了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过程;第5章是对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所进行的指标计算方法、赋值等方面的解释;第6章以深圳、武汉、安吉三个案例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了低碳生态理念和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规模和特色的城市中如何进行因地制宜的应用和实践;第7章从中国国情和当前实
黄伟光、汪军主编的《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主题是探索适合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道路,围绕当前我国在低碳城市领域的相关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国际对比、情景预测、政策分析等方式解读当前我国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的目标体系、实现路径及各个支撑体系建设。报告中对低碳城市建设涉及的规划设计、产业发展、社会生活、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做了全面论述。同时,通过建立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对全国范围内的地级市进行了低碳发展水平评估。 本报告为团队近年来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为低碳城市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对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咨询机构及社会公众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