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国本土实践,作者剖析了城市运营的内涵和理念,系统梳理了城市运营的模式特征、目标战略以及方法流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运营理论体系,从其本质和运作方式上深入全面地回答了城市运营与传统的城市经营之间的差异、城市运营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城市运营与PPP模式如何建立深层次的关联,以及 多规合一 如何在城市运营的过程中实现等一系列的根本性热点问题。同时,在寻求答案的分析论证中,作者呼吁跳出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思维定势,以资源大整合的跨界创新思维去开创和迎接中国的城市运营时代。
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出发,主要研究了研发产业两大空间问题:区位选择和空间集聚。区位选择解决的是研发机构布局有何特征以及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空间集聚则研究研发产业在城市内部以及城际空间中从无到有的运动过程,并分析促使集聚产生的各类因子。而空间尺度从城市内部,到城市群,从单个城市观察到城市之间对比。从类型上说,本书分别研究了跨国公司、大学等载体的研发创新情况,内容十分丰富。
掰着手指数的时候,十年很长,一天天过下来的时候,十年又很短。很想问问你,如果给你十年,你会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有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十年时间,创造了一个谜一样梦一样的小镇。这里的文明生态,是以人为主,以文为魂,以德为风,以邻为亲。这里的文化哲学,是修己安人,养德睦邻,求真明道,聚善归心。我们从他们身上,或许可以寻得一点点的信心和勇气,用来回答那个被反复问到的问题 这个世界会好吗?
中国经济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在传统的四大区域发展格局下,中国出现了东部过度聚集、西部过度分散、东北持续下滑的困境。本书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分别从市场、产业、要素、交通一体化角度论证了东中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建议:中国经济分区应该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区(东中)-政策扶持区(西部和东北)二分区,并构想了“一团五带”的中国城市体系新格局。
《从聚集到扩散:新时期北京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研究》以北京为典型的国内先行工业化的大城市地区为主要对象,在全面深入的实地调研基础上,探究了当前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新时期北京城乡区域发展格局。全书分为新时期北京都市产业发展研究、新时期北京空间格局与聚落研究、新时期北京城乡发展机制创新研究三篇,重点分析了北京CBD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产业关联度,探讨了北京旧城遗产旅游和乡村旅游、农村产业发展布局,研究了世界城市目标下的北京城乡经济空间格局、中心城城乡接合部、小城镇发展、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以及沟域经济发展问题:探索了新时期的农民转移就业、集体土地流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农村自主城市化以及城乡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本书可供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农村
本书旨在基于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近百家成员单位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工作经验,分4个篇章,从用户的角度阐明智慧城市和SOA的概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情况、SOA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以及智慧城市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梳理分析典型领域的智慧应用建设状况,介绍19个不同地域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案例,并剖析了SOA在其中的应用。
本书是对35个城市生活质量进行的跟踪调查,通过测算得出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略有提高,但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仍处于不满意区间,是拉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数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老百姓的综合性生活质量的改善。
本书是第七届县乡干部论坛论文集,书稿内容覆盖农业现代化、家庭农场与农地流转、农业与农村制度创新、人口流动与城乡治理以及新型城镇化等五个问题,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对经济学尤其是农业经济专业人士具有较好的参照价值。
刘彦平主编的《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14- 2015助力可持续城镇化)》是课题组第二部城市营销专题研究报告。报告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城市营销的发展历程,提出城市营销指数(CMI)模型并对中国100 个城市的营销发展进行了评估与测量。此外,就城市品牌、旅游、投资、文化及城市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城市营销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经验观察。 本书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围绕中国可持续城镇化的制度约束与创新、城市绿色发展、特大城市的定位与营销、新城建设与营销、城市形象、城市软实力等城市营销与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对策研究。作为集体努力的成果,本书致力于推进中国城市营销研究,并为城市营销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经验参考。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精)》以创新理论为基础,融合技术经济、产业经济、公共管理、历史文化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着重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四个维度讨论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研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创新型城市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第2部分总结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并提炼出政策建议。本书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李仲飞等专著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精)》既可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指导,也可为高等院校师生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也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主要承载地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阵地,城市群的发展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更主导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未来。但中国城市群在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提出推进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技术路径和科学方案。基于这一意图,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14年12月20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育的新探索》收集了论坛上近40多位在国际国内研究城市群方面权威专家的学术观点与争论,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辨识了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基本标准、空间范围的识别方法、形成发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发展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公共财政制度、综
近年来,我国一个新的特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亦被称为“中三角”)登上了国土开发的大舞台。根据国务院文件要求,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推进一体化发展。本报告以此为主题,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推进的现状、趋势特征及发展前景,重点从区域城镇布局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对策措施,以期将中三角打造成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本书主报告部分进一步深化 一带一路 的中观尺度(城市尺度)研究;分报告持续跟踪全球40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国际城市2.0评价,并配以近30个城市创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和空间发展的案例,以期对城市转型升级的规律与态势予以揭示。书中还新开辟了 金砖国家城市 专栏,以期为不同层次城市提供更为全面的镜鉴。
为进一步推动学院科学研究和学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大学在城市经济与管理特别是房地产经济与管理领域的跨学科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上海经济发展,学院以“当代城市经济发展与房地产业”为主题,于2010年自行组织了15项课题研究,徐勇谋主编的《当代城市经济发展与房地产业——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研究文集》即是这些课题研究成果的汇编。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作者团队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学者和专家组成。本书结合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城市规划、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公园城市建设中所涉及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科学构建了公园城市的理论内涵与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公园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系统梳理近三年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为成都在新时代探索公园城市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总报告、研究专论、典型案例。总报告综述了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建立了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专论分别
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质量不高和结构失衡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城镇化推进方式密切相关:政府和市场的功能界定不合理,两者作用都没有得到恰当、充分的发挥。我国城镇化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国情特征和体制因素,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统筹好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和人口集聚的关系,城市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仍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国际城市蓝皮书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办、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协办的关于国际城市发展动态的年度报告。本蓝皮书以“国际经验、中国借鉴”为宗旨,立足动态跟踪评介国际城市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重大战略、重大理念、重大项目、重大报告和*案例,力求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决策者、操作者、研究者和关注者把握与借鉴国际城市发展动态、规律和实践,提供及时、全面、权威的解读。 2012年度国际城市蓝皮书总报告提出“国际城市2?0”概念。指出:在本世纪走过个十年之际,国际城市运行的一些基本环境和指导理念正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发展正从依照国际通行标准提升城市水平和配置城市功能的所谓1?0版本,进化为以挖掘和发扬自身特点为基点,谋求在世界城市之林中差异化发展的所谓20版本。本年度报告即围绕这一城
当今时代,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调整和变革,我国的改革发展又站在一个新起点上,需要加快从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内生增长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型,其核心是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两型社会”建设既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加快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据此,本报告主题定为:“两型社会”建设与转型创新发展,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12)——“两型社会”建设与转型创新发展》。总报告:在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复杂变化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应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以两化融合为重大创新动力源,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并对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加快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全面融合以及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转型创新路径作了新的探索,后,总结了2011年长株潭综合
本书以“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的三大路径建构气候变化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以“空间性”为核心,回归对城市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空间和社会经济综合体的完整视野,并围绕上海的城市案例展开深度解读与剖析。 本书可供城市政府部门决策者,尤其是规划、建设、环境等核心职能部门的决策者使用,也可供城市学科行业内的学者、大型地产集团管理者及对低碳发展感兴趣的公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