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针对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大背景下,现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难题,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架构、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保障体系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宏观和原则性指导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概念性框架和要求,并依据这一概念性框架和要求,对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创新设计和系统规划,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可供选择和推广的范本。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结合生态经济、能源经济、空间经济、发展经济、城市规划、金融、建筑等相关学科和理论,对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新发展理念下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成都迈向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探索了 双碳 目标下公园城市转型发展的综合方案,梳理出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可为超大城市迈向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借鉴。
本项目在长期调研与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中的阻尼概念以及经济"增长阻尼"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对阻尼作用进行定量研究。首先,从中国城乡数字鸿沟的表现、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以及测度实证研究出发,探讨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深入分析阻尼效应;其次,研究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作用机理,以揭示阻尼作用系统、阻尼作用的因果链和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作用模型,并对三种不同状态城乡数字鸿沟的阻尼作用进行仿真;后,提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以加速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策略及建议。
本书以中国城镇化过程为研究背景,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多尺度时空格局,剖析了中国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模式,并定量识别其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从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的视角,选取典型区域,实证分析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机制和不同区位的村庄空间重组模式,以及农村建设用地空间整合的模式,最后归纳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的研究内容框架及逻辑主线。
本书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结合地方实际,围绕探寻城市发展规律演化、发展模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主要从立足国家战略布局,谋划打造战略平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从战略和资源优化配置上推进全球化合作发展,增强城市创新发展永续动力,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和经济新业态,全面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践中探索创新新型智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在统筹协调推进中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一些前瞻性问题的咨询研究。
本书系统回溯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尝试构建城市进化的理论框架,分析历次科技革命与城市的范式变革,聚焦国外典型未来城市(区)及 雄安新区等 前沿城市案例,聚焦城市技术变革与治理变革的“双重整合”,梳理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可能对城市带来的场景变革,提出“科技、产业、空间、治理”集成的未来城市认知思路,进而前瞻适应未来之城、应对科技变革和场景变革的城市治理应对思路。 ,基于历史视野、 视角、中国实践,展望为人类城市进化探索中国方案的光明前景。
本书以 国际经验、中国借鉴 为宗旨,聚焦分析国际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理念、重大项目、重大报告和*案例,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国际参照系。 一带一路 发展倡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发现世界城市网络的新板块 欧亚大陆 世界岛 腹地出现的 丝路城市 板块。书中主要从世界地缘经济新变化的理论视角,归纳总结了 丝路城市 的概念、特点及现实意义,并对这一城市群体在 一带一路 倡议发展中的主要贡献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书是作者继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与调控研究》和《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两本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本书遵循从现象描述一理论分析一模型构建一实证检验一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致力于构建资源环境约束下城市化适度发展的一般均衡分析理论与测度方法体系,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城市化进程测度提供理论和实证的基础。本书不仅分析视角新颖,理论研究上有拓展,强调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使用,而且能够结合江苏省和江西省展开比较分析,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遵循城镇化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已难以为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的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汇编。书中汇集了国家及各省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陆续出台实施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这对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总体部署,为
本报告首先从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多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随后收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进行评价,并通过数据、图表进行展示; 基于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国2024年创新型城市的格局进行了展望,并对各城市有关创新的政策和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共十五卷。桥梁工程卷是反映本专业领域内容广泛、深入的一本辞典,它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一些名桥,桥梁的各种类型、体系和结构型式,桥梁的上部结构和下总结构,桥梁的构造、设计和施工,桥梁的试验和维护等各个方面。本卷共收录辞目4500余条,分属于桥梁历史、桥梁美学、桥渡设计、桥址勘测与定位、涵洞、桥梁总体规划、桥梁类桥梁结构设计、桥梁上部结构、桥梁墩台和基础、桥梁施工与设备、桥梁试验与检定、桥梁维护等十四个门类。
作为一市政府决策的参谋部门和重要助手,多年以来,大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始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立足大连,从服务大局、服务决策出发,就大连市具有前瞻性、长远性的重点、难点课题开展调研和政策咨询,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推动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这五年,更是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多的五年,共完成课题研究成果及调研报告160多篇。为了让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及得到广泛的宣传,我们对“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是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土地政策实施监测评估 项目的年度成果。该项目主要任务是依托土地政策实证研究基地,对国家重点关注的土地政策在地方的实施和创新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本书基于大量的监测案例,以满足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为全书的逻辑主线和框架,系统地分析评估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政策,重点对比分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和利益相关方自组织特征的城镇与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案例的模式特征,以及不同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成本和绩效,总结了典型国家和地区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我国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政策建议,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政策设计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为土地政策在新型城镇化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决策依据。
本书包括居住区绿地概述、居住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概述、北方居住区常用绿化植物的生态效能综合评价与分级、居住区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居住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的技术设计及居住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实例七个章节内容。不仅对居住区各类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总结,而且阐述了各类居住区绿地及居住环境设施和景观建筑与小品的技术设计方法;通过对北方居住区常用绿化植物生态效能的综合评价与分级研究,构建了居住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典型植物配置模式;结合居住区绿地的相关规范,汇总了作者等人的不同特色的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实例,使居住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得以从理论、方法到实践的提升。 本书是为了满足当前居住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建设和园林绿化、城市林业、景观建筑、城市规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具有总体性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都市化是以“国际大都市”与“*城市群”为中心的当代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城市化战略中具有战略核心与枢纽地位。《2011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由刘士林主编,本报告是以中国都市化进程为观察与研究对象的年度报告,以“记录关键要素、再现本土经验、分析内在矛盾、阐释深层结构、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转型”为主旨,通过年度发布的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和资源报告,揭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深层问题,为中国都市化进程保留一种重要的历史文本,奉献一份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
本书以我国省际边界地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省级行政区边界地区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探索基于协调发展理念的城市与区域互动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对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等问题,提出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确立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遵选、评价方法;并以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为研究区域,提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探索我国中西部省际边界地区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提供借鉴本书可供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城乡规划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政府国土空间、城乡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用书。
本书是中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及其外延,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报告。它由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依据通过专家论证和鉴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级体系(E&G)-设计》编制而成。《报告》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前预警,寻找城市间的发展筹距,促进中国城市沿着中央的路线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报告》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次深度探索。
《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 “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不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此书要用历史镜鉴动员智慧和力量去抵抗。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从事城乡规
本书系统阐述了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空间系统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发展中所遵循的规则;从集成角度探索了基础设施体系发展的机理,总结了高效利用国土理念下基础设施对功效空间构建的影响。全书分三部分,章到第四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部分,重点阐述基础设施的基本范畴、规律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空间建构功能;第五章到第七章为专题部分,重点讨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的评价方法;第八章到第十章为实践部分,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对象,重点讨论其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空间组织与结构演化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本书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和规划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考。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3%,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非常重要的转型期。在“十二五”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小城市将成为城镇化的主战场和主力军。《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2)》以“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为题,系统阐述了中小城市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意义、形势、任务以及方法和途径,总结了典型城市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特点,力求为中小城市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郭光磊等*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上下)》汇集了近年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跟踪研究的部分成果,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对 十二五 时期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估,并结合中央和市委全会相关精神,提出 十三五 时期北京城乡一体化规划思路。第二部分对房山区 十二五 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背景、指标体系、面临问题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评估,并结合中央、市委全会和区委全会有关精神,提出 十三五 时期房山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第三部分重点总结了顺义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本书收录了年轻新锐的丹麦建筑师与来自中国四所*学府的教授、学生,针对中国四大城市中几个具有挑战性的特定课题所进行的项目设计,包括背景介绍、方案描述及设计步骤。内容涉及城市化问题,希望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耗尽那些维持较好生活所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