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引擎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以中国城市体系为研究内容,首先描述了中国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总结并借鉴国际经验,梳理归纳基本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中心城市体系模型,同时基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国土面积辽阔等巨型国家特征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等发展国情,提出中国将形成一个集群化组织、哑铃型规模、多中心结构和网络化联系的城市体系的推论。
立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和国家新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任务,李泉编*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城乡发展的宏观背景,在界定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的前提下,细致检视了国内外城乡形态研究的前沿成果,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剖析并反思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城乡发展历史及其形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城市(区)中心带动形态、农村内生驱动形态、城乡关联互动形态等三种类型的新型城乡形态,并对其分别以案例形式进行了典型研究。同时,本书对如何以 历史耐心 实现城乡区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城镇体系完善、城乡产业链结与金融发展、城乡形态合理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以及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和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
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出发,主要研究了研发产业两大空间问题:区位选择和空间集聚。区位选择解决的是研发机构布局有何特征以及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空间集聚则研究研发产业在城市内部以及城际空间中从无到有的运动过程,并分析促使集聚产生的各类因子。而空间尺度从城市内部,到城市群,从单个城市观察到城市之间对比。从类型上说,本书分别研究了跨国公司、大学等载体的研发创新情况,内容十分丰富。
《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为了能够对城市品牌形象进行全面、系统、完整的研究,完善城市品牌形象理论体系,本研究以我国的具体国情为出发点,结合国际城市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同时也全面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地方文化以及在这些文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等因素,力图从理论研究的高度,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建构出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的理论框架。课题研究的部分首先对当前城市品牌形象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与评述;第二部分对与城市品牌形象发展相关的学科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分别从城市品牌形象的界定、属性、认知、定位及系统构成等方面,对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做了较为系统的概括;继而在四、五、六、七等四部分里分别对构成城市品牌形象的四大系统,即精神识别系统、行为
本书致力于分析北京城乡一体化的新进展,尤其是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境和问题。2013年,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仍处于拉锯状态;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显不足;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书中提出,2014年应加大城乡一体化领域的创新力度,同时应保持城乡一体化政策良好的连续性。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五年后的 1983年,中美两国的政府机构 中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即现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为了减少双方交流时因对住房、城市规划和施工管理等词意的理解不同而引起误解,而决定共同编写一本词汇。这项工作始于1983年,*终完成于1987年。内容包括住房、城市规划和施工管理内容的词汇共1036条以及相应的插图。
在我国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局。本书是一部理论探讨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学术性著作,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二线城市科学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和总体态势,下篇是对南昌、沈阳、武汉、珠海、杭州、石家庄、重庆、兰州等八个城市进行的专题调查。全书围绕二线城市转型、“两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城市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实地调研、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和对策探讨,力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为各级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本书紧紧围绕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以一篇主报告加八篇专题报告的形式,从推动郑州都市圈同城化、产业一体化布局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提升枢纽经济优势、建设 消费中心城市、人口变动趋势特征、 高水平改革开放等多个领域,全维度、全视角、 研究了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问题挑战、面临形势以及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可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及其他读者提供参阅和借鉴。
《地球信息科学基顾丛书:城市土地利用时空信息数字重建、分析与模拟》综合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土地利用时空信息数字重建、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过程·格局·机制”分析以及城市扩张未来情景动态模拟的技术方法体系;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大比例尺地形图、历史资料与调查数据等翔实资料,揭示了近100年来长春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与垂直空间演化时空特征以及驱动机制,进而模拟局地尺度不同情景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并在北京城市以及京津唐城市群开展空间尺度拓展应用。本书通过城市立体空间演变的过程与格局再现解释城市演变现代过程的自然—人文作用机制,为城市地理、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学科交叉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地球信息科学基顾丛书:城市土地利用时空信息数字重建、分析与模拟》可供土地利用规划与
特许经营PPP模式是基础设施投融资和建设管理 领域的新兴方向,是我国未来激活市场活力,为广大 人民群众提供 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公共产品的创新方式。袁竞峰编 著的《基础设施特许经营PPP项目的绩效管理与评估 》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系统全 面而又深入细致地对 基础设施特许经营PPP项目的价值管理、利益相关方 需求、绩效目标设定、关键绩效指标识别、绩效评估 、绩效激励机制 设计等绩效管理问题进行了介绍,并结合了实际的案 例分析,体现了《基础设施特许经营PPP项目的绩效 管理与评估》的系统性和前沿性,也对实务运作有一 定指导作 用。本书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如工程管理、项目管 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教师、研究生和本 科生进一步展开研 究和学习的参考书,又可作为相关业界(如政府、投 资、丁程和项目管理
本书集中了小城镇基础设施9个规划导则,10个专项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反映了小城镇相关规划领域的*科研教学成果及理论实践总结。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小城镇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指标、小城镇基础设施工程规划导则、小城镇道路交通工程规划,下篇包括小城镇给水工程规划、小城镇排水工程规划、小城镇电力工程规划、小城镇通信工程规划、小城镇供热工程规划、小城镇燃气工程规划、小城镇环境卫生工程规划、小城镇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等市政专项规划,以及规划案例与导则应用示范分析。 全书不但涉及知识面广、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而且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本书可作为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建制镇与乡镇领导学习工作的指导参考用书
土地储备涉及规划、国土、建设、财政、金融等诸多方面,我国土地储备运作机制及相关配套措施大多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而形成的,缺乏先期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因此,本书试图通过系统梳理十几年来我国土地储备的发展历程,借鉴国外土地储备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我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土地储备模式并评价其绩效,基于五个模块的系统研究(基于不同层面的土地储备制度的异化与重构研究、基于GIS的储备土地经济社会生态评价研究、基于风险和成本管控下的土地储备融资决策研究、基于不同驱动模式下的土地储备规模和周期研究、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下的土地储备研究),总结和提炼土地储备实践经验,进而探讨创新土地储备模式的思路、路径及对策,促进城市土地储备及市场供应计划向精细化管理和过程管理转化,进而实现土地市场调控、城市
当今时代,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调整和变革,我国的改革发展又站在一个新起点上,需要加快从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内生增长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型,其核心是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两型社会”建设既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加快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据此,本报告主题定为:“两型社会”建设与转型创新发展,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12)——“两型社会”建设与转型创新发展》。总报告:在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复杂变化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应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以两化融合为重大创新动力源,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并对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加快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全面融合以及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转型创新路径作了新的探索,后,总结了2011年长株潭综合
刘彦平主编的《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14- 2015助力可持续城镇化)》是课题组第二部城市营销专题研究报告。报告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城市营销的发展历程,提出城市营销指数(CMI)模型并对中国100 个城市的营销发展进行了评估与测量。此外,就城市品牌、旅游、投资、文化及城市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城市营销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经验观察。 本书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围绕中国可持续城镇化的制度约束与创新、城市绿色发展、特大城市的定位与营销、新城建设与营销、城市形象、城市软实力等城市营销与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对策研究。作为集体努力的成果,本书致力于推进中国城市营销研究,并为城市营销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经验参考。
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城市增长管理的地位日益突出。本书基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增长管理的内在联系,从中国当前城市增长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系统增长机理、空间扩张管理、资源环境约束、交通拥堵治理、主导产业选择、城市发展评价、城市信息管理等主要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尝试探索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中国城市增长管理协动的规律和目标模式,旨在为中国城市增长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为进一步推动学院科学研究和学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大学在城市经济与管理特别是房地产经济与管理领域的跨学科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上海经济发展,学院以“当代城市经济发展与房地产业”为主题,于2010年自行组织了15项课题研究,徐勇谋主编的《当代城市经济发展与房地产业——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研究文集》即是这些课题研究成果的汇编。
本书系统回溯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尝试构建城市进化的理论框架,分析历次科技革命与城市的范式变革,聚焦国外典型未来城市(区)及 雄安新区等 前沿城市案例,聚焦城市技术变革与治理变革的“双重整合”,梳理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可能对城市带来的场景变革,提出“科技、产业、空间、治理”集成的未来城市认知思路,进而前瞻适应未来之城、应对科技变革和场景变革的城市治理应对思路。 ,基于历史视野、 视角、中国实践,展望为人类城市进化探索中国方案的光明前景。
杨仁法、陈洪波主编的《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 协调发展研究》对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调发展路 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就新型城镇化推进中遇到的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农村医疗 卫生服务问题、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研究, 同时,总结了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