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本书章以人类文明发展受气候变迁巨大影响之竺可桢假说为楔子,论述人类农业文明受地理气候自然等约束而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及其演化,阐述了农业的本质以及农业与生态的密切关系。第二章论述主客二分是全球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归纳了有别于 西方中心主义 的、东方 天人合一 的农业可持续的理论资源。第三章论述了殖民地国家大农场农业的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 ,欧洲宗主国中小农场农业的 莱茵(Rhein)模式 ,以及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农业的 东亚模式 的世界农业 三分天下 的格局。第四章梳理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可持续农业,因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工业化以及全球化的制度性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地理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不同区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而差异显著,所选择的发展路径也必然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中国的发展经验绝不可能仅凭教科书上的理论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就概而论之。只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去各地深入调研,长期观察,才有可能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理论创新,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梳理出中国发展的真实经验。 苏南 历来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 异军突起 到21世纪以来苏南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片土地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上演着 低成本 和 高速度 的增长神话?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中,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入手,分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三要素在苏南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组合特征,以及由此派生的制
岩佐大辉为了重建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家乡 日本宫城县山元町,创办了GRA公司。他以先进的设施园艺为轴心,以 地区的再创造 为使命,对草莓种植业务进行了结构性改革,创造出 钻石草莓 的品牌,并建立起使草莓成为家乡农业的一张名片。此外,岩佐大辉还为新就农者提供从设计和引进草莓栽培设备直至后销售的一条龙农业经营支援服务,致力于培养日本农业的传承者,解决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 岩佐大辉的农业成功事迹在日本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不仅被媒体竞相报道,还被写进了日本的小学教科书中。可以说,岩佐大辉是具有产业经营思维的人,他通过传授经营诀窍带动一批人形成区域产品优势,进而形成国家优势。 在《以农为业:返乡创业的6个步骤》中,作者为了让大家能够对农业有正确的认知,详尽地列举了普通大众对农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推荐本书。 ★本书系乡村产业专家在考察了日本、泰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国内乡村之后,精心创作而成。作者考察走访前后历时5年,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提供了覆盖六大跨界融合业态且不同视角的众多典型案例,可为乡村产业跨界业态发展提供借鉴,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路径。 ★政策理论层面,系统梳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要点,厘清乡村产业和业态相关概念内涵;实操案例层面,突出乡村产业跨界融合业态发展重点,提出 乡村休闲旅游 体验 乡村特色产业 文创 农产品加工 科创 生态资源和农业 康养 特色农业和乡村非遗 研学 乡村产业元素 数字 共六大乡村产业跨界融合业态。
在城市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农业成为许多人眼中 最熟悉的陌生人 它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其生产过程又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农业、认识中国农业。 中国的粮食有多少,够吃吗?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如何实现?古往今来中国的土地制度如何变迁?农业有赚头吗?中国农业今后怎么发展? 本书作者以深厚的研究功底、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用朴实诙谐的语言与意蕴丰富的农业诗词,图文并茂地探讨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更与中国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问题。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土地制度、职业农民培养、农业经营方式、农业发展前景等多个方面,详细讲解中国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讲解大家关心的身边事和热点事,包括粮食、食品、土地制度与权利、农业成本和风险,以及谁来种地与怎么种地等,为
本书在厘清红色文化资源内涵释义及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和利好因素。其次,对广西边境地区八县(市、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摸清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概况和保护与传承情况,总结出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五种模式。接着,深入剖析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以百色市为例,阐明红色文化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性互动。最后,为促进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铸牢广西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执笔,是一部全面系统解读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权威著作。全书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度思考和分析,探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 振兴什么 怎么振兴 谁来振兴 等基本问题,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为如何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可借鉴的思路,是领导干部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案头之书。
本书是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是*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该校1946-1947年度*论文奖和 威尔士奖金 ,在国际上声誉卓著,被誉为 发展经济学 的奠基之作。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本又在美国再版。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作者从大师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向英、法、德、美、日、苏联诸国,寻求 产业革命 以来它们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农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考察。
《新农业创业法:如何用产业思维做农业》结合大量生动的新农商经营成功案例,介绍了日本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新农商的经营方式。作者山下弘幸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是想招募那些寻求新生活方式的有识之士加入农业。日本的农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技术发展惊人,转型为 需要运用智慧的职业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将农业理解为商机而获得成功。有人开始把农业作为经济,并称为 新农业经济 ,新的经济模式推陈出新,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年盈利额达1亿日元的新农业人。而且随之产生了很多新人才,社会也开始需要拥有农业以外技能的人才。现在人们运用在工作中掌握的诸多技能大展宏图,而农业界也同样需要这些技能。事实证明,在农业经济的前线,越来越多的机会能令大家利用上各自的技能,并且需求也与日俱增。
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连续出版物,今年的主题是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农业农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以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的必然要求。全书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为年度报告的核心和精华,分析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机理和意义,研判农业农村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与问题挑战,提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专题报告分为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和生态环境篇四大板块。分门别类从新质生产力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了实证分析及实践探索。
乡村有乾坤,事关天下事。本书站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迈向 中国式现代化 的时代高度,以中国特有的 道 思维,在问道乡野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蕴含着中国式未来的乡村价值和使命。全书以走出被误读的中国历史和文明模式开篇,用发展的眼光重新阐释了 三农 的内在含义,以及在国家层面决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乡村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决定性意义。对于物质消费时代出现的诸多问题,作者呼吁人们回归传统,通过生活方式的柔性革命和 手工 心 的新产业革命,重新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这部《农民经济学 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个特点是简明、清晰,不用深奥枯燥的语言,不用复杂难解的数学推导。本书主要使用文字阐述,辅之以图表和简单数学公式,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因此它不但适合于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教学需要,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以及关心农民状况的一般读者阅读起来也很顺畅。第二个特点是它系统介绍了农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其中有追求利润型农民、风险规避型农民、劳苦规避型农民、部分参与市场的农民以及分成制农民。在介绍这些理论时,本书采取了同样的结构,系统阐述了各个理论的假设、推理、结论和政策含义,从而使读者一目了然。第三个特点是大量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研究。它在集中阐述马克思经济学精髄的基础上,对农民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和主要问题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
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为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主编了这本《乡村振兴探索创新典型案例》。本书紧扣中央战略部署,编写具有指导性、借鉴性的成功案例。全书围绕党的领导与乡村善治,产业兴旺创新创业、合作走出共富路,新农业与新农人,艺术活村、文化富村、教育兴村等7个部分,收录21个先进典型案例,每篇案例下设 故事人物金句 和 专家点评 板块,对案例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
《从农户到农企:农业经营的7项准则》的作者泽浦彰治是普通农民出身,一步步从小到大将家族式农业发展成为年销售额20亿日元的集团公司。泽浦借由自身总结的7条农业经营法则,以自身经历以及公司发展历程为例,阐述了如何才能长久、成功地开始、发展农业经营。 泽浦生于农家,且经历了家族农业到法人经营式农业的培养过程,并在其中获得了一些思考和经验教训,书中列举出的七大准则就是他亲身的经验总结。比如:为了作为先行者创造利润,学习成功者身上共通的秘诀;将农作物商品化,以此来创造利润;利用农家特色进行食品加工来提高利润率;根据经营规模,开发自己的客户;实干农户每天都要记日记;即便手头有钱,设备资金也要采用借款;活用个人和组织的 管理方针手册 ,持续产出利润,等等。 希望这些准则能给从今往后想要从事农业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我国首个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出了顶层设计。本书结合典型案例,对《意见》进行了简明、通俗、深刻的解读,对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于探索走出一条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从梳理分析信息技术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入手,阐述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振兴的机理,结合具体的案例,从农村电商、乡村治理数字化、数字农业、智慧绿色乡村、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扶贫等方面,阐述在各个领域如何建设数字乡村。同时也介绍了部分国家数字乡村发展的经验,总结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及与农业农村现状的对应关系。之后,分析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关建议。《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适合负责乡村振兴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学习阅读,也希望能够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及对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感兴趣的高校学生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主要内容为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和乡村更新等理论视角,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创新,探索乡村地域空间重构路径。本书介绍了国内外以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与经验,深入调研成都市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探索,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微观层面的定量评价和分析,提出了完善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政策的思路与建议。在深入剖析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机制与路径,并在丘区欠发达乡村进行了研究成果的应用示范。
《第三次农业革命》共分12章,在总述了农民之于农业的重要性的同时,对比了现行具有代表性的多种新型农业模式,也对当前人们关于农药、杀虫剂、有机农业、动物福利等的片面主观认识进行了反驳。 《第三次农业革命》的现实背景是世界第三次农业革命到来之际的法国。此时,法国奋力走在发展的前列,探索着没有前车之鉴的探索道路,随时可能犯错;与此同时,法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思潮,随时可能激化乃至完全撕裂社会矛盾。文中详尽地介绍、比对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农业模式,农业模式的变革确实是第三次农业革命的助推手,但是农业革命似乎不该以技术的革新作为重点。文中还深刻讨论了一些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矛盾问题,包括气候变化问题、农药问题、有机食品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满足世界人口的农
《可持续生计与乡村发展》一书表明,生计方法是理解乡村发展的重要视角,该方法需要对政治经济学有很好的把握。在书中,伊恩 斯库恩斯回顾了生计方法的历史脉络,分析了生计方法与贫困和福祉研究之间的联系,讨论了生计方法的内容、潜力与局限。 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简明而全面,专业而精准,结合了多学科的视角,适合所有读者阅读。本书的分析具有原创性,并拓展了新的领域,对发展研究和发展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 罗伯特 钱伯斯(Robert Chambers),英国萨塞克斯大学 通过对生计方法的概念与应用进行独特而全面、清晰而重要的梳理,伊恩 斯库恩斯结合农政变迁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充分论述了重拾和拓展生计方法的重要性。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梁漱溟自称是其 困勉研索的结果 , 这里面的见地和主张,萌芽于民国十一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冬,而成熟于十七年 。从开始酝酿到成书,大凡经历了16年之久。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当时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著作,由此确定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而饮誉海内外。 《乡村建设理论》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构成。甲部,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乙部,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
本书以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为主题,综合运用理论 案例的方式,将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方法、模式等进行解构,为乡村振兴助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政府和企业在农业发展发面提供战略抓手。全书包括五篇,开篇讲述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大局观,包括战略抓手和困局、误区等;上篇详述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新时代 政府、企业双轮驱动时代,包括这个与时俱进时代的特色、 战略三部曲及两大战略等;中篇主题是政府主导的品牌战略大戏,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但如何寻根、塑魂和传播却有规律可循, 六个必须 为品牌建设应遵循之意;下篇重点讲述联合体企业品牌,包括企业组建路径、模式、关键选择、价值动能、产品逻辑和价值传播,有规律也有方法,有理论更有案例解析,层层解构;续篇介绍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可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