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本书章以人类文明发展受气候变迁巨大影响之竺可桢假说为楔子,论述人类农业文明受地理气候自然等约束而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及其演化,阐述了农业的本质以及农业与生态的密切关系。第二章论述主客二分是全球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归纳了有别于 西方中心主义 的、东方 天人合一 的农业可持续的理论资源。第三章论述了殖民地国家大农场农业的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 ,欧洲宗主国中小农场农业的 莱茵(Rhein)模式 ,以及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农业的 东亚模式 的世界农业 三分天下 的格局。第四章梳理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可持续农业,因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工业化以及全球化的制度性
乡村有乾坤,事关天下事。本书站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迈向 中国式现代化 的时代高度,以中国特有的 道 思维,在问道乡野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蕴含着中国式未来的乡村价值和使命。全书以走出被误读的中国历史和文明模式开篇,用发展的眼光重新阐释了 三农 的内在含义,以及在国家层面决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乡村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决定性意义。对于物质消费时代出现的诸多问题,作者呼吁人们回归传统,通过生活方式的柔性革命和 手工 心 的新产业革命,重新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第三次农业革命》共分12章,在总述了农民之于农业的重要性的同时,对比了现行具有代表性的多种新型农业模式,也对当前人们关于农药、杀虫剂、有机农业、动物福利等的片面主观认识进行了反驳。 《第三次农业革命》的现实背景是世界第三次农业革命到来之际的法国。此时,法国奋力走在发展的前列,探索着没有前车之鉴的探索道路,随时可能犯错;与此同时,法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思潮,随时可能激化乃至完全撕裂社会矛盾。文中详尽地介绍、比对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农业模式,农业模式的变革确实是第三次农业革命的助推手,但是农业革命似乎不该以技术的革新作为重点。文中还深刻讨论了一些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矛盾问题,包括气候变化问题、农药问题、有机食品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满足世界人口的农
本书以华北某地的公司型农场下乡之后的生存状况为例,通过将资本下乡这一现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结构中进行考察,发现:资本下乡难以克服的问题是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互动不畅,这些因互动不畅而生发的事件对资本下乡的经营产生了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下乡体现出来的并非先进生产方式与落后经营状态之间的 争斗 ,也不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 冲突 ,更不是现代精神与传统思想的 对立 ,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和行动伦理, 内外有别 构成了中国人行动乃至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
当前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在主要概念和兴趣领域方面不够深入,且忽视了恰亚诺夫的权威成就。包括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民研究在内的专业学科,都未能对问题的解决做出突出贡献。本书总结、提炼恰亚诺夫方法的核心,并将其与当下众多新型的农村发展运动中出现的核心议题相联系,希望拓展恰亚诺夫的分析方法,超越恰亚诺夫理论的诸多时空局限性,揭示当下小农农业中作为主要指令原则存在的平衡关系,也试图表明小农农业对于应对当下人类所面对重大挑战的潜在贡献。
《可持续生计与乡村发展》一书表明,生计方法是理解乡村发展的重要视角,该方法需要对政治经济学有很好的把握。在书中,伊恩 斯库恩斯回顾了生计方法的历史脉络,分析了生计方法与贫困和福祉研究之间的联系,讨论了生计方法的内容、潜力与局限。 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简明而全面,专业而精准,结合了多学科的视角,适合所有读者阅读。本书的分析具有原创性,并拓展了新的领域,对发展研究和发展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 罗伯特 钱伯斯(Robert Chambers),英国萨塞克斯大学通过对生计方法的概念与应用进行独特而全面、清晰而重要的梳理,伊恩 斯库恩斯结合农政变迁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充分论述了重拾和拓展生计方法的重要性。
本书主要关注农村集体和乡村振兴问题,从北京农村集体经济的战略定位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北京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对北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行案例剖析和实证研究。对京郊山区的搬迁农户进行了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以提高这些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根据乡村闲置宅基地现状对乡村未使用的宅基地进行了开发和再利用的分析;还对北京市与云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村集体的改革进行探索,包括产权改革、经营模式创新和组织形式转变等方面,为北京乃至全国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此外,收集并整理了其他地区的成功实践,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为北京市的农村
本书从市场环境、产品定位、营销渠道、物流技术、质量标准、品牌塑造等多维度全面阐述农产品营销。本书侧重实务指导,采用较多的图表和农产品营销案例进行解读;立足农产品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推广策略;帮助读者建立农产品营销意识、品牌意识,并为读者提供多种思路进行营销渠道的选择以及挖掘。此外,本书还结合时代背景,融入移动互联的概念,对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进行讲解。书中结合实践设置了一些思考题,引导读者思考与讨论。本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也可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阅读参考。
本书聚焦老年人口异质性前提下的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综述现有农村养老服务研究成果,界定老年人、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养老服务和精准供给等相关概念,梳理需求层次、普惠性社会福利、供需平衡、可持续发展、可行能力、公共产品和生命周期等理论基础上。利用采集的1002份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居民样本数据,378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行政村样本数据等展开研究。一是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二是运用聚类分析和加权秩和比(WRSR)法对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项目需求优先次序进行排序,进而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探究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项目需求的影响因素。三是构建熵权-Topsis模型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进行分析,进而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实证检验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项目供给的影响因素。四是采用结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篇:理论回顾与发展概况。主要对战略管理和区域品牌建设的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为本书的写作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篇: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代表性案例研究。不仅对潜江小龙虾产业和盱眙小龙虾产业的发展进行案例研究,而且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对蕲春蕲艾产业、随州香菇产业、红安红薯产业、浠水蛋鸡产业、赣南脐橙产业等进行案例分析。第三篇: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传播策略研究。不仅对区域品牌建设进行研究,而且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对潜江龙虾、蕲春蕲艾、随州香菇、赣南脐橙等知名度较高的区域品牌传播策略进行分析。第四篇:促进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和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本书分别从创新发展和策略探讨两个维度,对当前中国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效率、制种保险实施成效以及种业数字化等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探究。在章节安排方面,按照归类原则就每一章节研究的主题,分别对应纳入创新发展和策略探讨的主题分析框架内,并针对每一章节探讨的具体问题,通过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使具体问题的分析深入浅出、论证充分。最后,对大国种业安全视角下的农作物种业振兴策略进行了探讨,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
牧场依靠什么发展?效益。效益从哪里来?管理。提升奶牛单产水平、提高鲜奶质量、降低饲养成本、转换经营模式等等,都离不开管理。 本书中既有对牧场管理理念与方法的阐述,也参阅了国内众多专家在牧场管理工具和标准方面的一些做法,并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牧场运营模式,始终遵循 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头上一把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的原则,从牧场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做了深刻的剖析和指引。 目前,通过这一系列的标准、制度、规程的完善和执行到位,笔者所运营的牧场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不断有同行前来交流、学习。这些做法对于国内牧场,特别是中小型牧场的规范管理,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书研究国家粮食安全背景下我国农村耕地 非粮化 现象,分别探讨农村耕地 非粮化 现状与时空演变趋势、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成因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耕地 非粮化 治理策略。 本书由八章组成:绪论、粮食安全与耕地 非粮化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我国农村耕地 非粮化 现状及时空演变、农村耕地 非粮化 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及成因分析、农村耕地 非粮化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耕地 非粮化 防治的国内外经验借鉴、国家粮食安全背景下农村耕地 非粮化 的治理策略、结语。
本书从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以当前全球农业面临的复杂性挑战为问题导向,聚焦全球农业新发展格局,尤其注重不同区域国别背景下农业生产、科研、贸易、治理等不同维度上资源的全球调动和分配。本书内容包括全球农业起源、全球农业生产系统、全球农业产业链、全球农业科技系统、全球农业治理体系、全球未来农业六部分。各部分内容均结合当前农业前沿议题和世界农业发展格局变化展开,尤其注重不同区域国别的差异性和互动性,以期从农业领域理解新型全球化进程,回应当前全球农业领域关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贫困与不平等、农业伦理等议题,具有前沿性、可读性和系统性。
土地财产权是农民最大的财产权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构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的土地产权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中国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极度复杂的问题,三块地改革试点中也反映出了众多难点和困境。因此,本书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如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这既是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理论创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内容,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共6章,从逻辑起点、逻辑架构和逻辑方法
本书综合运用资源配置、农户行为等理论,推演了确权到户与农用水权规模化交易的作用机理。基于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演化博弈等分析方法及模型,实证分析了农用水权确权对农户节水的激励及其传导机制。从历史变迁和理论变迁两个角度,分析农用水权交易的演进路径和逻辑,构建了农用水权交易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实证分析了农用水权交易的影响因素。 本书鉴于中国农业用水的特殊性,从分散水权的收集、交易和监管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创新性构造了 分散确权、规模化交易 的多种交易模式,重构了农用水权交易的理论范式,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演绎与客观实践相结合,对农用水权规模化交易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从国情条件、农用水权确权、农业节水、水权交易形式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推进农用水权确权及规模化交易实施
本书从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融合融通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举措、发展成效及先进经验等,对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形势及改革方向进行展望,为我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寻路径与对策。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特种茶产区、产茶大省,茶叶种类、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本书对2020 2021年福建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福建茶产区及茶产区分区的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福建茶叶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还从海关、标准化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做了专题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此外,本书还收录了2020 2021年中,福建主要茶业会展及茶事活动、福建茶科研项目、茶产业相关标准等。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不仅可作为茶界的实用工具书,还是相关研究机构、茶叶生产企业、茶叶爱好者了解福建茶产业的重要文献。
本书立足于当下后精准扶贫时期我国贫困地区小农户家庭土地经营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分析农村金融对小农户家庭促进土地生产经营效率、转变生计方式、破解收入不确定性的作用效果、运行机理及优化路径选择。在梳理国内外金融发展、效率与小农土地经营行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199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中23000农户样本数据,以及对2013年、2018年西北四省区贫困农户家庭经济金融实地调研获取2711户样本数据。采用统计性描述、SFA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评价效用模型、多层次Logit模型、多元Logit模型等方法,分析讨论了贫困地区农户家庭金融需求及现状、农户土地生产经营状况、金融市场化与农户土地生产效率、金融支持农户的土地经营意愿转变的影响,以及农贷、金融机构支农、金融要素为表征的金融机制对农户土地生产经
本书立足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与村庄社会密切关联这一独特国情和农情,剖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多维关联,依据村庄嵌入性差异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为内生型与外生型两种类型,基于农户回应、贫困脆弱性、理性选择等理论探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影响因素及实践对策,阐释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的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三重组织属性及其结构性张力。本书的研究有利于洞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助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及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角度阐释澜沧江流域特别是云南境内的茶自然物种的历史发源和现代实证,阐释流域内各民族茶耕文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所造就的初始茶文化现象的聚集和发展历程。澜沧江流域孕育中华茶生态文明的命题是《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将极大地丰富中国西南地区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文化内涵。 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中华茶文化比喻成大江大河,源远流长,澜沧江流域就是它的源头。若将中华茶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华盖参天,澜沧江流域也是这棵大树根植的土壤。流域内多民族茶文化聚集就是它发达的根系统,我们更愿把它比
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思想、制度变迁理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 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等阶段中国土地制度演化进行了梳理与分析。通过对各时期社会背景、土地制度及其实践的梳理,剖析中国当代土地制度演化脉络、逻辑及特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演化史,可为新时代背景下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生态低碳是方向。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做出重要部署,强调 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是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我国低碳农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农业碳排放总量稳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低碳发展评价与核算体系有序推进,低碳发展标准与监测体系逐步完善,一批低碳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效支撑了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牵头开展专题研究,组织撰写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