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作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化研究(农业部课题)课题研究,对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做专题研究,填补国内空白。本书共包括十五章,就以下问题做研究论述: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价值 ;地理标志的保护制度与形式;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含义与发展现状;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背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基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类型;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区域品牌定位;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体系架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符号化;原型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人格化;文脉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文化溢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代言人设计;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传播特色模式;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声誉缔造。
本书主要内容为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和乡村更新等理论视角,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创新,探索乡村地域空间重构路径。本书介绍了国内外以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与经验,深入调研成都市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探索,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微观层面的定量评价和分析,提出了完善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政策的思路与建议。在深入剖析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机制与路径,并在丘区欠发达乡村进行了研究成果的应用示范。
本书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学科前沿。由学科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实践案例、研究前沿、学科体系等6个部分组成。学科发展主要介绍国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脉络、国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脉络、国内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趋势等内容。基础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介绍。研究方法对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案例研究等进行介绍。实践案例对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中主要典型安全进行介绍。研究前沿对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前沿进行系统梳理。学科体系介绍中国农林经济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本书围绕乡村振兴展开,介绍什么是乡村振兴,怎样实现乡村振兴。分析研究乡村振兴中的“三大效率问题”;以产业扶贫富民实践为主题,以山西原平市、辽宁清原县和内蒙古库伦旗产业扶贫富民的实践现状为例。得出乡村振兴中的富民技术方案与路径是掣肘发展的关键的结论。需要进一步厘清乡村扶贫富民路径提升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内在机理,科学识别扶贫重点区域及农民增收热点问题,并针对集成扶贫富民路径提升关键技术,构建扶贫富民信息动态监测与决策支持平台。
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要由 生产导向 向 消费导向 转变。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越来越关注 舌尖上的安全 、 舌尖上的美味 。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本书主要摘编了近年来粮食工作的进展、各地方粮食局的工作推动情况、战略研究以及相关媒体文章。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通过梳理和借鉴世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实际,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工具,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入手,对我国农业科技的研发体系、农业科技的推广体制改革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形势新背景下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研究结论。这些结论对我国制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书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以乡村地域系统格局、过程、机理、效应为逻辑主线,系统揭示城镇化过程、农业农村发展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探明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交互作用规律及地域特征。从影响因素、传导作用方式及其程度入手,定量模拟和测度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路径、作用强度。基于理论解析、案例剖析、经验总结,提出转型期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科学路径及政策建议。本书对于新时期、新常态下,贯彻落实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对广西“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政策演替与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由农民自发到经营主体主导,再到产业导向型的优质“双高”(高产高糖)基地建设耕地整治模式,并对不同整治模式的背景、内涵、形成过程、实施程序、实施模式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各个主体在参与“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各个环节的合作互动、自身利益和协调机制,基于典型案例,从整治前后地块数量、田块格局、灌溉条件、道路通达度、利用效率、扶贫情况、农民收入、社会化评价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对广西“小块并大块”和“双高”的实施效果进行多尺度综合评价。提出一套农业经营主体“自下而上”与政府“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农田建设创新政策体系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制”,分析提出“小块并大块”实施中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助推乡村振兴。 本书可
自1978年以来,制度变迁成为中国快速的经济社会转型的核心。作为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正同时从农业向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本研究考察了中国经济活力的层面之一——乡村工业的制度变迁。通过探讨个体,地方政府及其所处宏观政策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互动,本书比其他任何著作都更好地澄清了中国城镇和乡村工业的制度背景以及最近产权改革的私有化趋势。 本书代表了在全球化时代新一代政治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秀的著作,必将在关于中国转型的为数不多的重要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是作者博士论文以及博士后出站报告的一部分。研究了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条文的演变过程,同时对土地占有、经营以及土地制度与时代分期问题进行了综合考察,从土地制度的角度观察分析“唐宋变革论”。耿元骊。辽宁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唐宋史、中国经济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