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新时期的新特点、新问题和新要求,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调整和规定,反映了与“三农”密切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意在使广大读者通过学习,增强政策法制观念,掌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建设服务。本书语言通俗、贴近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为便于读者学习和运用,本书设置了复习思考题和案例及分析内容,是不可多得的一本自学参考书。本书可作为乡村管理人员、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用书,以及高职高专涉农专业师生及自学考试学生的教材,也适用于从事农业政策研究的人员、农村工作一线人员及农民个人查阅使用。
本书作者记录了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十多年的乡村规划与建设经验。从北京延庆的地球村到湖北五山县堰河村,从成都绵竹市遵道镇的灾后重建到湖北枝江问安镇的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北京延庆县的“都市新村”到山东费县方城镇的“田园方城”,在实践细节和理论阐述中展示了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新农村建设理念。
本书将杜能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土地利用与土地价格的分布。核心内容包括城市活动的租地竞价曲线的构建和在土地供求均衡中地价和地用的决定。该理论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学的创始,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城市房地产的研究上。 阿朗索是世界知名的区域科学专家,《区位和土地利用》一书是他的成名之作,其主要贡献是将冯 杜能的关于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的地用与地价之分布。书中集中论述了城市活动的租地竞价曲线的构建和在土地供求平衡中地价和地用的决定。
2003年开始的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场“农村土地又一次深刻变革”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二是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四是深化林业配套改革,落实林业经营者对林木的处置权和收益权。通过改革,把集体林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对林业生产资料再分配,调整农民利益格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林业加快发展。 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并规定集体林地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满,可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继续承包。根据《意见》,国家还将通过一系列与明晰产权的基础改革相配套的措施。
《亚热带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技术》共十一章,分别是亚热带地区蚕桑生产情况、桑树及主要品种、优质丰产桑园栽培技术、主要蚕品种、蚕种繁育技术、标准化养蚕技术、桑蚕病虫害防治技术、蚕茧干燥技术、茧丝加工技术、丝绸深加工技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亚热带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技术》可作为茧丝绸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茧丝绸培训教材。
《中国的农地制度农地流转和农地投资》(作者黄季焜、郜亮亮、冀县卿、罗斯高)是“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分为改革30多年农地使用权演变;农户农地使用权预期对农户投资的影响;农地确权对农户投资的影响;流转管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农业补贴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业面临着从传统的小农经营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巨大挑战。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也对当代中国农业面临的一系列主要问题,如农民收入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的市场和流通体制、农业保护政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本书注重国际经验的借鉴,专门选取了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农业发展作为事例,详细分析了它们在长达半个世纪里是如何将传统的小农经营改造成现代农业的。本书适合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农业经济课程学习,同时也可作为关注当代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读者的阅读书籍。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学术平台。科研实力颇为雄厚,在学术界声誉卓著。 近年来,北师大历史学院的教师们潜心学术,以探索精神攻关,陆续完成了众多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在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上连创佳绩,始终处于学科前沿。特别是崭露头角的部分中青年学者的作品, 已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为了集中展示北师大历史学院的这些探索性成果,也为了给中青年学者的后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我们组编了这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希冀在促进北师大历史学科更好发
《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问题研究--以湖南省为例》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进行更深入和详尽的研究:一是试图以县域为中心,对我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进行界定,并构建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框架;二是强调“粮食核心产区建设”这一“公共产品”,进而演绎各个建设主体的博弈均衡;三是基于理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采用湖南的调查与统计数据,进行规范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并通过对当前湖南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典型实践形式的考察,提出促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1年版《地籍管理》(第五版)在充分汲取前辈和同行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内容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努力反映和探讨地籍管理中的新问题和新观点,并充分吸收*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登记制度研究 (08JA820035)、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 土地权益保障与土地登记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发展方式转变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略研究 (11XN1011)等相关研究项目的丰硕成果。全书由谭峻统稿。
由高芸编著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问题研究》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全国28个省、市、区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北京、宁波、广州三个典型农民工聚集地的访谈资料为基础,聚焦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中国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问题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同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移而不迁”的特征,分析了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将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的新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点进行了全面估计和归纳。
左常升主编的《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6)》为年度系列出版物,主要介绍国外减贫领域**专家的2015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反映了减贫领域的*新研究进展和*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全球减贫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些国家的减贫措施。本书可供经济研究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