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是*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该校1946-1947年度*论文奖和 威尔士奖金 ,在国际上声誉卓著,被誉为 发展经济学 的奠基之作。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本又在美国再版。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作者从大师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向英、法、德、美、日、苏联诸国,寻求 产业革命 以来它们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农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考察。
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梁漱溟自称是其 困勉研索的结果 , 这里面的见地和主张,萌芽于民国十一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冬,而成熟于十七年 。从开始酝酿到成书,大凡经历了16年之久。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当时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著作,由此确定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而饮誉海内外。 《乡村建设理论》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构成。甲部,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乙部,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
当前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在主要概念和兴趣领域方面不够深入,且忽视了恰亚诺夫的权威成就。包括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民研究在内的专业学科,都未能对问题的解决做出突出贡献。本书总结、提炼恰亚诺夫方法的核心,并将其与当下众多新型的农村发展运动中出现的核心议题相联系,希望拓展恰亚诺夫的分析方法,超越恰亚诺夫理论的诸多时空局限性,揭示当下小农农业中作为主要指令原则存在的平衡关系,也试图表明小农农业对于应对当下人类所面对重大挑战的潜在贡献。
与《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讨论对象有关的资料颇为丰富,在第二卷中是另设不同的前提条件对孤立国加以考察,以求了解和研究不同于这里讨论的力量的作用。在第二卷中叙述土地的耕作费用和纯收益的计算(这些原是《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根本问题),扩大关于林业经济的研究,增添关于中距离计算和公路建设等篇。
社会大众对于真相缺乏了解,有时比真相本身更为可怕。作者希望通过《中国农业真相》把中国农业的真相告诉更多的人。这个真相就是外资控制和渗透中国农业的真相。 在农业领域,中国在引进外资的进程中,是否有战略布局?除了种子资源之外,哪些还可以列入布局要点?中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规划资源类要素(比如水、土地、钾矿、磷矿等)的拓展?如何有效应对国际大粮商的期货+贸易+种植的产业链运作?如何集体应对国际卖家联盟的谈判?除了限制性的政策手段外,是否还有扶植性的政策?战略布局中民营企业的参与空间有多大?参与的方式有哪些?国有企业在布局中的角色是什么?国有企业是逐利性的自由企业,还是负有实现国家战略责任的企业?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巨变的30年。过去整整30个年头的改革开放见证了中国在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和贫困消除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要成功转型,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也还面临着一系列重要挑战。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另一个30年的历史画卷行将展开之际,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着眼未来,助力中国完成经济体制成功转型,书写一个新的30年的辉煌画卷,是中国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置身这一时代经济学工作者的荣幸。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改革30年来,中国农村和农业制度的变迁深刻而广泛,其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过程中所做的工业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本书全面总结改革30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系统考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和整体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评估
本书基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以三峡库区中部的万州作为研究区,深化人地关系研究。首先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思路,然后阐述研究区的概况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劳动力转移情况,再次从不同尺度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阐释三峡库区万州区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最后得出结论,以期通过对万州区的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劳动力转移规律的研究及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的分析,为研究山区的城镇化发展带来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