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通过梳理和借鉴世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实际,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工具,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入手,对我国农业科技的研发体系、农业科技的推广体制改革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形势新背景下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研究结论。这些结论对我国制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报告重点阐述了2021年度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主要内涵:一是依靠乡村振兴,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二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生活水平的均衡化;三是缩小农村内部差距,实现农村地区间协调发展;四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实现勤劳创新致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既是新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本质体现。分主报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重点群体和重点区域、关键举措与推进路径和国内外实践与经验,四个部分分别展开。
《乡村振兴年鉴(2022)》旨在对我国的乡村振兴落实情况进行总体介绍,为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包括总体现状、政策体系、理论成果、地区概览、典型案例、机构和 专家介绍、大事记、索引和附录,全方位概括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情况。 《乡村振兴年鉴(2022)》包括八个部分,部分为总体现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述,总结了我国乡村振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构建了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评价体系,基于省际数据进行了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评价。第二部分为政策体系,搜集了中央和地方(省、市、县)近年来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政策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为理论成果,收录了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50篇期刊论文、30本图书,介绍了其主要内容。第四部分为地区概览,介绍31个省份以及部
本书是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解读,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规划实施等方面详细解释和分析了该规划的内容,以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蓝图、总路线图的实施,不断开创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局面。
本项研究从系统梳理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政策的框架和内容入手,全面开展我国"三农"政策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分析评估,深入分析导致有关政策措施执行偏差的原因和效果不同的机理,总结借鉴主要国家和地区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做法和经验,研究提出完善我国"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和调整政策措施的对策建议。
本书由钟甫宁教授发表过的26篇中文期刊论文汇编而成,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和整体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具体包括六方面内容:一是农村人口与城市迁移,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计、城乡迁移规模和潜力的探讨;二是土地产权与流转市场,特别是对土地产权如何影响农业投资和土地流转的分析;三是农业保险,特别是农业保险补贴可能带来福利改进以及作为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收入支持政策工具的可能性;四是农民收入,特别阐明劳动力市场调节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并指出农民角色明显分化条件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农业补贴来缩小农民间的收入差距;五是农村社会保障;六是可持续发展。
本书从粮食流通体制、支持政策、生产成本、经营主体、国际市场、宏观调控等方面认真分析了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周期及特点,深入研究了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形成机理,探讨了粮食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提出了粮食市场价格调控的政策框架和主要措施。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创新》从厘清合作原则与剖析合作金融制度框架入手,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判辨奠定了基准。作者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域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分别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等中国农村社会最典型的合作金融形式的制度设计进行专题研究,分辨得失,为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法制提供体系化思想素养和制度创新路径,以期发挥制度优势,从而限度解决“三农”发展的融资瓶颈。
本书摈弃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的变动、人口与耕地的比率、农业经营方式、租伽制度等,不但提供贯通历史的纵向观察,也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错误观念。书中有许多有关土地制度的一手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
本书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主题,深入系统地分析了2021年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特点,对2022年进行了展望,实证测度了河南省各省辖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态势,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和探讨了新时期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思路和对策。书中从县域发展、产业振兴、粮食安全、业态发展、绿色发展、乡村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力求反映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面临问题、发展路径和战略机遇等,对2022年乃至 十四五 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进行展望,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本书总报告重点分析了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特点、市场状况和重要进展,对2022年农业农村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专题篇着重对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重要领域的变化和2022年走势进行深入评价分析,其内容涵盖了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农业生产与价格运行状况、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经济形势以及农业对外开放形势等;热点篇着重对种业发展、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保障、耕地 非粮化 、食物损失与浪费治理、大豆和油料增产潜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等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书在分析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历程与成就的基础上,从经济、资源、环境、发展模式等不同角度剖析了我国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和总结国外畜禽养殖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研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为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其余8章为各专题研究报告,分别为肉类产业、禽蛋业、奶业、毛绒羊业、饲料业、畜禽种业、草原畜牧业和马业。 本书可供养殖业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科研教学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参考。
前瞻性。本书通过对我国农机市场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农机市场发展走势的研究,探讨2012年乃至今后几年市场发展的趋势,并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结合编者长期的实战经验,辅之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对未来农机市场进行研判与预测,克服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只停留在对过去市场的描述与研究上,更加注重对未来市场走势的探求。 全面性。本书涵盖农机动力以及耕、种、收各类农业机械,如大型拖拉机、玉米收割机、插秧机等热点产品;由行业内12家领军企业合作完成,确保内容客观真实,更贴近实际。另外,本书不仅注重正在发生的市场发展现状,而且还考虑了农机市场发展的基本趋势,搜集了包括近年农机保有量、农机化水平的数据,与农机市场的变化相对照,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农机市场发展的基本脉络。
2007年,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从1979年的2.5亿下降到现在的不足2000万。这是否意味着在2l世纪,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而在农民看来,贫困是否已基本不存在?农民认可的贫困标准和国定贫困标准之间有着多大的差距?对于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户,决定他们生活境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他们面临着怎样的生存风险?农村社区在反贫困实践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外出务工除了给农户带来现金收入外,还带来了什么?农民认为政府的扶贫政策和各种扶贫项目效果如何?在实施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时,农民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本书作者根据翔实而深入的手资料,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独特的回答。
为凸显工作重点和亮点,今年的编写大纲除编排重要职能工作条目外,还设置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优质粮食工程、粮安工程、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和中央储备粮管理考核、2019年第二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科技兴粮兴储、人才兴粮兴储、2019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第五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等专题专栏和条目,并在附录中增加 2019年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软科学课题评价结果统计表 和 2019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表 。发展报告内容侧重于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进展状况与粮食和物资储备形势的分析、预测及对策研究;年鉴则以全面客观记述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年度工作为主要内容,汇集重要时事、文献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继续秉承客观公正、科学中立的宗旨和原则,关注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和热点问题,在翔实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力求得出深刻且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结论。全书包括总报告、专题篇和热点篇三个部分。总报告重点分析了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特点、市场状况和重要进展,对2023年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建议。专题篇共有7篇研究报告,着重对2022年农业农村经济重要领域的变化和2023年走势进行深入评价分析,其内容涵盖了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状况、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对外开放形势等。热点篇共有8篇研究报告,着重对保障农作物供种安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
本书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编撰,以 决胜农村全面小康 为主题,深入系统地分析了2019年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特点,对2020年进行了展望,实证测度了河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态势,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和探讨了河南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本书为“国家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开放实验室”项目的集体研究成果。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申请,农业部、财政部和世界银行共同立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具体实施。 中国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模型系统,作为政策分析和决策咨询平台,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它由农业部门内若干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模型子系统和一个宏观经济均衡模型(CGE模型)组成,旨在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政策评估、政策优化和决策支持,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农业CGE模型与政策分析、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国内流通研究、中外农业支持政策分析与评价、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食物安全预警研究、贫困的宏观分析模型在中国的应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评价、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评价、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业企业竞
本书聚焦宅基地 三权分置 中农民分享退地增值收益问题结合重庆的实证,展开以下研究:一是从预期理论、博弈论、土地产权及功能论等方面探索农民分享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的理论体系二是探讨农民兼业异质化及其宅基地退出关系,分析农民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形成机理。三是基于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全面测算宅基地真实价值。四是从比较收益视角进行农民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析。五是基于博弈视角,模拟宅基地退出中各利益主体的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六是农民宅基地退出增值分享机制构建。基于微观退地主体农民的视角探索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享机制、路径,既可以丰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理论体系,又可以为完善地方宅基地退出补偿与收益分配政策、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助推宅基地 三权分置 改革与区域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农村绿皮书》)初版于199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共同组织编撰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今年出版的是第28本。《农村绿皮书》以年度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为特色,主要是对上一年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市场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并对当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对一些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研究、决策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农村绿皮书(2019-2020)》继续秉承客观公正、科学中立的宗旨和原则,关注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和热点问题,在翔实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力求得出深刻且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结论。全书包括总报告、专题篇和热点篇三个部分。总报告重点分
叶长江主编的《2014中国农垦统计年鉴》是一部 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资料刊。 全书内容分为专载和十个部分,即:综合、农场组织 、人口、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投资、农业 、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商品量、出口、物资、科研、教育、卫生、附录, 并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反映了2014年全国农垦经 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非国有经济资料的主要统计数据 、内蒙古大兴安岭、内蒙古海拉尔、西藏国有农场情 况及部分企业的经济指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