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年度研究报告,每年出版一本。主要包括2020-2023年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回顾与展望,农业保险试点报告, 各保险公司年度发展报告,重点收录中国农业保险领域专家发表的较有影响的农业保险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涉及政策法规学习体会、理论探讨、市场建设、科技赋能、承保理赔、农险精算及草原保险等方面,总计34篇。本书是我国农业保险研究成果的 体现,同时记录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指导下,在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的历程,可为政产学研各界研究和操作农业保险提供参考。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通过梳理和借鉴世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实际,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工具,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入手,对我国农业科技的研发体系、农业科技的推广体制改革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形势新背景下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研究结论。这些结论对我国制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茶业建设成就、经验及其发展动态的大型资料工具书。每年一卷,限收上年度信息资料。
经国家粮食局批准,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粮食发展报告》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出版五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得到了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2009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全面、客观地介绍了我国2008年粮食发展情况,针对当前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对策研究,收录了较为完备的粮食行业统计资料。 《2009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由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聂振邦同志担任主编,国家粮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和权威专家亲自撰稿,不仅可以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教育机构、相关企业提供重要的行业基础信息,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一要由 生产导向 向 消费导向 转变。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越来越关注 舌尖上的安全 、 舌尖上的美味 。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
本书花费3年(2004—2006)时间、耗费80万元经费,汇集数十位专家智慧,对全国东、南、西、北四大城市(北京、深圳、苏州、成都)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形成了资料价值极高的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给研完者、决策者以及一切关注中国农民工问题的读者提供一部有价值的、全景式的农民工问题画誉和一些具有理性思考的研究结晶。 作者把农民工问题和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进程联系起来,把农民工问题提到了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国家公正、有效、新造地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指出:农民工这一特球群体作为联结城乡的纽带,客观上构成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其所面临的问题亦是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家必须妥善应对的挑战,正因如此,农
国家林业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项目组编著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报告(2013)》以林权改革为主线,以严谨的理论为支撑,对2012年我国集体林权改革进行阶段性总结,通过近年对辽宁、福建、江西、湖南、云南、陕西、甘肃7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分析改革进程、评价改革效果,对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对促进国内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有效增加了农产品供给,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的压力,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提供了空间。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农产品出口,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我国农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基础竞争力不强,加之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些农产品进口对特定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是对国内生产造成了过度挤压,一些产品生产不仅没有因需求增长而发展,而且在既有的产量水平下经常发生严重的积压;二是对国内趋势价格造成过度抑制,导致这些产品生产比较效益下降,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动力;三是进口与外资相结合对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造成了过度的挤出效应;四是大量进口和外
《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性行业年鉴,旨在逐年记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农业机械化经济技术资料与统计数据,服务现代农业,促进行业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发展借鉴与决策依据。本书为2007年版,设农业机械化发展报告、农业机械化论坛、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农机工业与流通、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农机社团组织、农机媒体、单位职能与负责人、大事记、附录、索引等栏目,采用分类编辑法编辑,类目下设分目,年鉴以条目为记载资料的基本单元。 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从粮食流通体制、支持政策、生产成本、经营主体、国际市场、宏观调控等方面认真分析了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周期及特点,深入研究了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形成机理,探讨了粮食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提出了粮食市场价格调控的政策框架和主要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乃是我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发展战略;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议。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经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人士为解决“三农”问题纷纷献计献策,开展试验和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为了让关心和从事“三农”工作的专家、学者、各级干部、企业家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能尽快了解中国当代有关“三农”的精辟理论思考和行动智慧,编者组织编撰了这部《中国当代三农思想经典》。中国农业大学和各地农业战线的专家对本书给予厚望,期望本书成为各级干部、农业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喜爱的培训教材、参考读物和行动指南。
本书从我国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的现状和问题、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控制的经验和启示等方面进行深入客观地分析,提出了我国的养殖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控制发展战略和具体对策建议,阐明了“应强化加工与安全控制在现代畜牧养殖业中的重要产业地位”等观点,为我国畜牧养殖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本书对畜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控制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可供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及社会公众等参考使用。
本书在分析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历程与成就的基础上,从经济、资源、环境、发展模式等不同角度剖析了我国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和总结国外畜禽养殖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研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为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其余8章为各专题研究报告,分别为肉类产业、禽蛋业、奶业、毛绒羊业、饲料业、畜禽种业、草原畜牧业和马业。 本书可供养殖业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科研教学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参考。
《剑桥古代史》初版于20世纪前期,自70年代开始由英语世界及法国、德国等国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长达30年的重写,由原来的12卷扩展至14卷19册。新版《剑桥古代史》将初版中公元3世纪的古代史下限推到公元7世纪左右,大量增加关于古代埃及、西亚文明与早期希腊历史,以及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在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经济的一般特征、古典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关系、古代世界的转变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本卷述及的是地中海东部从古风时代向古典时代的过渡,标志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与希腊诸邦冲突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使希腊人的自由观念和异族人的专制观念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但是即便在战事频仍的两年——公元前480年与前479年——前后,冲突仍未阻止双方的相互影响。
本书聚焦宅基地 三权分置 中农民分享退地增值收益问题结合重庆的实证,展开以下研究:一是从预期理论、博弈论、土地产权及功能论等方面探索农民分享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的理论体系二是探讨农民兼业异质化及其宅基地退出关系,分析农民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形成机理。三是基于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全面测算宅基地真实价值。四是从比较收益视角进行农民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析。五是基于博弈视角,模拟宅基地退出中各利益主体的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六是农民宅基地退出增值分享机制构建。基于微观退地主体农民的视角探索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享机制、路径,既可以丰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理论体系,又可以为完善地方宅基地退出补偿与收益分配政策、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助推宅基地 三权分置 改革与区域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为客观、全面、系统地记录2013 年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本书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理论进展篇、基础建设篇、应用进展篇、地方建设篇、企业推进篇、发展政策篇、专家视点篇、专题调研篇、大事记篇,共9 篇37 章。报告将全面反映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为业界提供全面反映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的详实资料,适合农业信息技术和农村信息化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孙中华、宋洪远主编的《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是为系统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成效和经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发展趋势,本书希望能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研究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书共分综合篇、地方篇和企业篇。
本书上篇紧密围绕农村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与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的关系,构建了总体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演变与农民收入变化的历史变迁规律及其宏观实证依据;在此基础上依托大样本的农户调研数据,从不同区域层面分别检验了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及构成变化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在机理;结合典型案例与农村调研,分析了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流转与指标交易和农民收入变化的内在关系,探讨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收益分配机制的构建;后,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及非农就业、社会保障、城乡规划等配套制度的改革提出了系统的政策方案。本书下篇基于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与中国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影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讨论简牍材料中的土地制度,尤其学界存在争议或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书中不仅细致地研究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进一步拓展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探寻历史规律,努力揭示土地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在联系,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今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借鉴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数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对战国秦汉土地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 的探讨。
本书结合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按照“新颖、实用”的原则,共分七篇编写:国土资源管理创新、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地籍管理、土地利用与建设用地管理、土地储备与土地市场、土地执法监察、矿产资源管理。每篇后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结合I作实际撰写的实践与探索文章。全书分上下两卷。 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息量大、适用性强、知识面广,是广大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