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本书章以人类文明发展受气候变迁巨大影响之竺可桢假说为楔子,论述人类农业文明受地理气候自然等约束而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及其演化,阐述了农业的本质以及农业与生态的密切关系。第二章论述主客二分是全球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归纳了有别于 西方中心主义 的、东方 天人合一 的农业可持续的理论资源。第三章论述了殖民地国家大农场农业的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 ,欧洲宗主国中小农场农业的 莱茵(Rhein)模式 ,以及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农业的 东亚模式 的世界农业 三分天下 的格局。第四章梳理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可持续农业,因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工业化以及全球化的制度性
本书是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是*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该校1946-1947年度*论文奖和 威尔士奖金 ,在国际上声誉卓著,被誉为 发展经济学 的奠基之作。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本又在美国再版。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作者从大师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向英、法、德、美、日、苏联诸国,寻求 产业革命 以来它们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农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考察。
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为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主编了这本《乡村振兴探索创新典型案例》。本书紧扣中央战略部署,编写具有指导性、借鉴性的成功案例。全书围绕党的领导与乡村善治,产业兴旺创新创业、合作走出共富路,新农业与新农人,艺术活村、文化富村、教育兴村等7个部分,收录21个先进典型案例,每篇案例下设 故事人物金句 和 专家点评 板块,对案例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
《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从梳理分析信息技术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入手,阐述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振兴的机理,结合具体的案例,从农村电商、乡村治理数字化、数字农业、智慧绿色乡村、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扶贫等方面,阐述在各个领域如何建设数字乡村。同时也介绍了部分国家数字乡村发展的经验,总结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及与农业农村现状的对应关系。之后,分析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关建议。《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适合负责乡村振兴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学习阅读,也希望能够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及对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感兴趣的高校学生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第三次农业革命》共分12章,在总述了农民之于农业的重要性的同时,对比了现行具有代表性的多种新型农业模式,也对当前人们关于农药、杀虫剂、有机农业、动物福利等的片面主观认识进行了反驳。 《第三次农业革命》的现实背景是世界第三次农业革命到来之际的法国。此时,法国奋力走在发展的前列,探索着没有前车之鉴的探索道路,随时可能犯错;与此同时,法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思潮,随时可能激化乃至完全撕裂社会矛盾。文中详尽地介绍、比对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农业模式,农业模式的变革确实是第三次农业革命的助推手,但是农业革命似乎不该以技术的革新作为重点。文中还深刻讨论了一些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矛盾问题,包括气候变化问题、农药问题、有机食品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满足世界人口的农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梁漱溟自称是其 困勉研索的结果 , 这里面的见地和主张,萌芽于民国十一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冬,而成熟于十七年 。从开始酝酿到成书,大凡经历了16年之久。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当时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著作,由此确定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而饮誉海内外。 《乡村建设理论》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构成。甲部,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乙部,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
本书以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为主题,综合运用理论 案例的方式,将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方法、模式等进行解构,为乡村振兴助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政府和企业在农业发展发面提供战略抓手。全书包括五篇,开篇讲述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大局观,包括战略抓手和困局、误区等;上篇详述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新时代 政府、企业双轮驱动时代,包括这个与时俱进时代的特色、 战略三部曲及两大战略等;中篇主题是政府主导的品牌战略大戏,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但如何寻根、塑魂和传播却有规律可循, 六个必须 为品牌建设应遵循之意;下篇重点讲述联合体企业品牌,包括企业组建路径、模式、关键选择、价值动能、产品逻辑和价值传播,有规律也有方法,有理论更有案例解析,层层解构;续篇介绍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可持续性
本书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脉搏,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从举旗定向到立柱架梁,从星火燎原到全面开花,结合习近平书记关于 三农 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梳理了现有法律政策体系,总结分析了我国当前乡村振兴中农村集体土地项目投资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合理方案,也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同时,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城乡一体化及统筹城乡改革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涌现了一批先进村集体,本书总结了这其中的一些典型模式和做法,以资为读者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范式。
本书在简述农资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330种农药品种、43种肥料品种以及10余种农膜及种子等农资情况。其中农药部分,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分类,重点介绍了当前主流农药品种的中英文通用名、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S登录号、其他中英文名称、主要剂型、作用特点、防治对象、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厂家;肥料部分则在简述肥料的质量标准与分类的同时,详细介绍了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料以及叶面肥等。另外,还收录了相关农资的法律法规文件,以方便农资经营者查阅。 本书适合广大农资经营者、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科技下乡的专用图书和培训教材。
企业是种植水稻还是做稻米加工? 养殖企业要转型做食品加工吗? 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怎么办? 团队越来越难带怎么办? 企业传给孩子还是职业经理人? 农业产业非常复杂,农业企业数量众多。如何抓住行业发展机会?如何管好农业企业? 本书作者先后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和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工作,他从自己学官产的独特经历出发,结合亲自跟进的数百家农业企业管理案例,为农业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解决方案。全书立足农业,着眼未来,聚焦成长,通过剖析农业产业的发展机会,明确农业企业的利润来源,分享企业家带领团队的方法,深入探讨企业的进化历程,揭示农业企业生存发展的奥秘。
当前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在主要概念和兴趣领域方面不够深入,且忽视了恰亚诺夫的权威成就。包括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民研究在内的专业学科,都未能对问题的解决做出突出贡献。本书总结、提炼恰亚诺夫方法的核心,并将其与当下众多新型的农村发展运动中出现的核心议题相联系,希望拓展恰亚诺夫的分析方法,超越恰亚诺夫理论的诸多时空局限性,揭示当下小农农业中作为主要指令原则存在的平衡关系,也试图表明小农农业对于应对当下人类所面对重大挑战的潜在贡献。
该书针对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比较混乱,地理标志注册标准较低,注册数量过多过滥,严重降低地理标志质量控制能力,造成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效果较差,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应尽快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并赋予其优先权,设立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部门统一管理权,以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效率。在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同时,中国更应积极地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拓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容,也应进一步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通过品质独特性指标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对过多过滥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进行两次筛选,然后以理想参照系为参照,对剩余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估,找出这些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 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来,学术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大量涌现,主要集中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以及省域经济等领域,而对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相对不足。本书以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按照 明晰内涵 机理分析 现状特征 水平测度 影响因素 结论建议 的思路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明晰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当前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特征、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与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结论对策建议。
加快林业碳汇发展是中国政府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承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措施。目前林业碳汇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尚不能完全满足美丽中国对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与此同时林业碳汇发展支持引导政策实施过程还存在 梗阻 现象,进而影响了产业可持续发展。本书以我国林业碳汇产业发展绩效为研究对象,选题具有现实意义,研究中从理论梳理入手构建起了林业碳汇产业发展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明晰了绩效的产生、影响及治理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宏微观两个维度对林业碳汇产业发展绩效进行了实证测算,并进一步开展了林业碳汇产业发展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博弈分析,此后广泛借鉴了典型案例经验,后给出了林业碳汇产业绩效提升的对策。
与《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讨论对象有关的资料颇为丰富,在第二卷中是另设不同的前提条件对孤立国加以考察,以求了解和研究不同于这里讨论的力量的作用。在第二卷中叙述土地的耕作费用和纯收益的计算(这些原是《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根本问题),扩大关于林业经济的研究,增添关于中距离计算和公路建设等篇。
正近代中国农民的基本经济模 式,无疑是当今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研究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以往的农业经济史研究,多从阶级斗争、市场化或人口压力等角度入手讨论此问题,均有其极 端、片面甚至错误之处。本书尝试在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变迁中考察环境、帝国主义、阶级结构、市场化等
沙洋县按户连片耕种模式弱化了农民对特定地块的承包权利,积极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调整和公共治理的功能,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户家庭经营的条件下克服了农地细碎化。沙洋县的制度创新在双层经营体制下优化了家庭承包经营,探索了一条符合农民利益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道路。农地细碎化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书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农地细碎化治理路径,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该书基于从2004年至至今年中央连续多年发布以 三农 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新农合、退耕还林、扶贫政策等措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农村较高收入差距背景下,本文还从居民收入流动性角度研究了收入流动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角度阐释澜沧江流域特别是云南境内的茶自然物种的历史发源和现代实证,阐释流域内各民族茶耕文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所造就的初始茶文化现象的聚集和发展历程。澜沧江流域孕育中华茶生态文明的命题是《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将极大地丰富中国西南地区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文化内涵。 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中华茶文化比喻成大江大河,源远流长,澜沧江流域就是它的源头。若将中华茶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华盖参天,澜沧江流域也是这棵大树根植的土壤。流域内多民族茶文化聚集就是它发达的根系统,我们更愿把它比
牧场依靠什么发展?效益。效益从哪里来?管理。提升奶牛单产水平、提高鲜奶质量、降低饲养成本、转换经营模式等等,都离不开管理。 本书中既有对牧场管理理念与方法的阐述,也参阅了国内众多专家在牧场管理工具和标准方面的一些做法,并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牧场运营模式,始终遵循 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头上一把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的原则,从牧场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做了深刻的剖析和指引。 目前,通过这一系列的标准、制度、规程的完善和执行到位,笔者所运营的牧场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不断有同行前来交流、学习。这些做法对于国内牧场,特别是中小型牧场的规范管理,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