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梁漱溟自称是其 困勉研索的结果 , 这里面的见地和主张,萌芽于民国十一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冬,而成熟于十七年 。从开始酝酿到成书,大凡经历了16年之久。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当时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著作,由此确定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而饮誉海内外。 《乡村建设理论》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构成。甲部,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乙部,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
本书以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为主题,综合运用理论 案例的方式,将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方法、模式等进行解构,为乡村振兴助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政府和企业在农业发展发面提供战略抓手。全书包括五篇,开篇讲述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大局观,包括战略抓手和困局、误区等;上篇详述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新时代 政府、企业双轮驱动时代,包括这个与时俱进时代的特色、 战略三部曲及两大战略等;中篇主题是政府主导的品牌战略大戏,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但如何寻根、塑魂和传播却有规律可循, 六个必须 为品牌建设应遵循之意;下篇重点讲述联合体企业品牌,包括企业组建路径、模式、关键选择、价值动能、产品逻辑和价值传播,有规律也有方法,有理论更有案例解析,层层解构;续篇介绍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可持续性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我国首个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出了顶层设计。本书结合典型案例,对《意见》进行了简明、通俗、深刻的解读,对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于探索走出一条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企业是种植水稻还是做稻米加工? 养殖企业要转型做食品加工吗? 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怎么办? 团队越来越难带怎么办? 企业传给孩子还是职业经理人? 农业产业非常复杂,农业企业数量众多。如何抓住行业发展机会?如何管好农业企业? 本书作者先后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和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工作,他从自己学官产的独特经历出发,结合亲自跟进的数百家农业企业管理案例,为农业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解决方案。全书立足农业,着眼未来,聚焦成长,通过剖析农业产业的发展机会,明确农业企业的利润来源,分享企业家带领团队的方法,深入探讨企业的进化历程,揭示农业企业生存发展的奥秘。
本书是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是*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该校1946-1947年度*论文奖和 威尔士奖金 ,在国际上声誉卓著,被誉为 发展经济学 的奠基之作。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本又在美国再版。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作者从大师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向英、法、德、美、日、苏联诸国,寻求 产业革命 以来它们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农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考察。
当前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在主要概念和兴趣领域方面不够深入,且忽视了恰亚诺夫的权威成就。包括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民研究在内的专业学科,都未能对问题的解决做出突出贡献。本书总结、提炼恰亚诺夫方法的核心,并将其与当下众多新型的农村发展运动中出现的核心议题相联系,希望拓展恰亚诺夫的分析方法,超越恰亚诺夫理论的诸多时空局限性,揭示当下小农农业中作为主要指令原则存在的平衡关系,也试图表明小农农业对于应对当下人类所面对重大挑战的潜在贡献。
与《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讨论对象有关的资料颇为丰富,在第二卷中是另设不同的前提条件对孤立国加以考察,以求了解和研究不同于这里讨论的力量的作用。在第二卷中叙述土地的耕作费用和纯收益的计算(这些原是《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根本问题),扩大关于林业经济的研究,增添关于中距离计算和公路建设等篇。
该书基于从2004年至至今年中央连续多年发布以 三农 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新农合、退耕还林、扶贫政策等措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农村较高收入差距背景下,本文还从居民收入流动性角度研究了收入流动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和他的合作者拉吉 萨分析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和乡村之间常常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英国的《谷物法》大争论、美国内战前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冲突,以及苏联的工业化讨论都是历史中的鲜明例子。 今天,大多数国家面临城市与乡村之间日益严重的紧张局面,包括像谁应该缴纳多少税,谁应该得到多少补贴,以及税和补贴应采取什么形式等问题。本书的视角侧重从所观察到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在制度和经济环境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分析了这些紧张关系和问题。 本书虽然主要讨论当代发展中国家,但也对历史上多次论辩发表了新的看法。书中每一章都包括了对当前问题的一个非技术性表述和一个分析概述。相信财政学、发展经济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以及经济史研究者一定会对本书有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 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来,学术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大量涌现,主要集中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以及省域经济等领域,而对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相对不足。本书以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按照 明晰内涵 机理分析 现状特征 水平测度 影响因素 结论建议 的思路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明晰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当前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特征、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与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结论对策建议。
本研究突出全程规制理念,重点运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规制俘虏、风险累加性等经济学理论,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博弈分析等方法,对食用油安全规制市场失灵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对建立和完善中国食用油安全规制体制和体系提出对策。
姚春玲所*的《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以农产品区域品牌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铺垫,将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这一内容作为研究的主线,从区域因素、品牌因素、产业因素与支持因素等四个方面对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进行了解析,借此将多元主体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提升问题转换为影响因素的静态构成分析;同时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究;*后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现状、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障碍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就如何提升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 □0□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 为交流平台,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主题,深度阐述了在党的十九届五□□□和□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化的实践与思考。现将论坛论文汇编成书,以飨读者。书中文章代表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见解,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北宋能够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与这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密切相关。北宋初年人心思定,安稳和平的社会环境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统治者及时调整农业政策,并大力推广农作物种类和生产技术进步等诸多要素,成为北宋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考察北宋时期的农业特点,对于研究其整个社会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结合传世文献、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研究成果,从历史学角度重点考察这时期的农业问题,从而为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历史素材和科学依据。
丛书按照全面系统、去芜存菁的原则编排成辑,每辑按主题分类论述,总的体例大致划一,共分5辑。分别是:《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与权益保护》、《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农业支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与农村公共服务》。受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部等一批年富力强、造诣较高的专家学者承担了丛书的编写和审核工作,他们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遴选和编排,对体例和文字做了必要订正,并在提炼观点、整理材料的基础上编写了内容综冰。
李利英主编的《粮食经济问题》内容共6篇,加上绪论,共分为17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粮食经济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粮食经济问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篇是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共有4章内容,系统地介绍了影响粮食生产及粮食消费的主要因素,中国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特点,粮食生产的基础知识及中国的粮食生产,粮食消费的基本构成及消费变化。第二篇是粮食市场与粮食贸易。共3章内容,系统地介绍了粮食市场的基础知识、中国粮食市场的体系建设,中国粮食价格体系的形成及历史演变,中国粮食价格的波动及防止过度波动的对策,中国粮食的进出口贸易。第三篇是粮食流通与粮食期货,共有2章内容,系统地介绍了粮食流通的内涵和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及演变,中国粮食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篇是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共2章内容,系统地介绍了
本书介绍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内涵,梳理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家庭农场经营现状,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研究了粮食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两种典型家庭农场模式的适度规模,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瓶颈,提出促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我国国有林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基地和木材生产基地,对于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实现协调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以及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国有林场正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战略选择的问题。本著作在充分进行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有林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探讨了国有林场普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介绍了国有林场改革进展。通过纵向的历史分析、横向的比较分析,提出了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是阻碍国有林场发展的制度性原因;通过外部环境条件、内部资源条件和经营管理体制3个方面分析了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条件;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国有林场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运用公共物品理论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