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地理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不同区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而差异显著,所选择的发展路径也必然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中国的发展经验绝不可能仅凭教科书上的理论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就概而论之。只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去各地深入调研,长期观察,才有可能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理论创新,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梳理出中国发展的真实经验。 苏南 历来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 异军突起 到21世纪以来苏南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片土地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上演着 低成本 和 高速度 的增长神话?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中,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入手,分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三要素在苏南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组合特征,以及由此派生的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推荐本书。 ★本书系乡村产业专家在考察了日本、泰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国内乡村之后,精心创作而成。作者考察走访前后历时5年,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提供了覆盖六大跨界融合业态且不同视角的众多典型案例,可为乡村产业跨界业态发展提供借鉴,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路径。 ★政策理论层面,系统梳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要点,厘清乡村产业和业态相关概念内涵;实操案例层面,突出乡村产业跨界融合业态发展重点,提出 乡村休闲旅游 体验 乡村特色产业 文创 农产品加工 科创 生态资源和农业 康养 特色农业和乡村非遗 研学 乡村产业元素 数字 共六大乡村产业跨界融合业态。
这部《农民经济学 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个特点是简明、清晰,不用深奥枯燥的语言,不用复杂难解的数学推导。本书主要使用文字阐述,辅之以图表和简单数学公式,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因此它不但适合于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教学需要,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以及关心农民状况的一般读者阅读起来也很顺畅。第二个特点是它系统介绍了农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其中有追求利润型农民、风险规避型农民、劳苦规避型农民、部分参与市场的农民以及分成制农民。在介绍这些理论时,本书采取了同样的结构,系统阐述了各个理论的假设、推理、结论和政策含义,从而使读者一目了然。第三个特点是大量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研究。它在集中阐述马克思经济学精髄的基础上,对农民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和主要问题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与解决 三农 问题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农民、让农民站起来成为社会的主人,确立、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益,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探索走出了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农 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回答了一个又一个时代课题,先后实现解放农民、让农民站起来、组织起来促进 三农 发展、放活赋权的改革促进 三农 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 三农 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村振兴、农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一次又一次历史性重大
.
本书以华北某地的公司型农场下乡之后的生存状况为例,通过将资本下乡这一现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结构中进行考察,发现:资本下乡难以克服的问题是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互动不畅,这些因互动不畅而生发的事件对资本下乡的经营产生了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下乡体现出来的并非先进生产方式与落后经营状态之间的 争斗 ,也不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 冲突 ,更不是现代精神与传统思想的 对立 ,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和行动伦理, 内外有别 构成了中国人行动乃至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
公地悲剧是一个现代社会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也是微观经济学、公共资源治理、环境经济学等领域的一项重要理论。然而公地悲剧的萌芽期、成熟期、发展,以及适用边界如何?什么是 反公地悲剧 ?什么是 半公地悲剧 ?如何走出公地悲剧?这些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根据时间和思想演进的脉络,本书系统梳理了公地悲剧理论的思想史,并提出了物品使用的 负竞争性 生产型消费 政府引导下的多中心协同治理 等若干创新性思想观点,为人们准确理解和科学运用公地悲剧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公地悲剧问题提供某种启发或助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效路径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是全球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 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 的作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数字化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本书立足于回应时代重大议题,从理论上阐释了数字经济为何及如何能促进农业振兴、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等重要问题,通过深入的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理论判断,为理解数字经济作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路径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基于对中外实践的比较研究,本书总结了数字经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提炼了以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 中国经验 。
本书从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融合融通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举措、发展成效及先进经验等,对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形势及改革方向进行展望,为我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寻路径与对策。
本书介绍了上海国际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内容包括了新闻报道、典型案例、调研报告、政策文件等部分。尤其是典型案例部分,结合上海多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作用。书中的后一部分政策文件,详细地列出了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乡村振兴提出的相关政策,方便了解相关内容的传承与发展。宣传推广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做法、好典型,可在全国范围内起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说: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深刻理解了 三农 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广大的群体,农村是最广袤的天地,讲国情不能不讲 三农 ,讲现代化不能不讲 三农 ,讲民族复兴也不能不讲 三农 。 本书理论与实务并重、前沿与热点兼具,自然且深度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 工作重要论述,结合国情农情,既呈现出农村改革的历史纵深感与深层逻辑,又解析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现实问题,而且包含不少新颖的调研实例,文风大气朴实。本书既适合作为师生们学习了解 三农 的教学参考书,吸引更多莘莘学子投身 三农 事业发展,也适合相关专业一线科研人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乡镇基层工
人才振兴是乡村发展的关键,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乡村职业经理人作为乡村经营的专业人才,带动村民通过经营实践,盘活乡村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建构以村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及乡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探讨了乡村职业经理人如何参与乡村经营并影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案例分析,本书系统梳理了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共富乡村实践中的痛点与难点,反思了既往由外部力量驱动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探索了内外资源链接的内生发展路径的优势,从 多主体合力 和 数字化赋能 两个维度提炼了乡村产业兴旺与共富乡村实践的有效机制,并剖析了乡村职业经理人在共富乡村实践中扮演的角色。
乡村对中国人意义重大,而乡村建设大多忽略了乡村世界本身丰富多彩的乡土生活和村民的情感诉求,要么是居高临下的“改造”,要么是资本粗暴的“美容术”。而本书著者即艺术家渠岩先生,十几年来扎根民间乡野,重视传统文脉的延续,强调乡村文明的价值,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解重建着乡村的“情感”共同体。 我社已出版他的《青田范式: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以广东青田为例提出中国乡村文明复兴的新路径。本书则按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区, 多地呈现了诸如《许村计划》《碧山乡建》以及《源美术馆》等形式温和、富有情感的艺术乡建实践案例,以跨学科的互融共构理念,在南北行走中总结经验和反思,构筑了有温度的中国艺术乡建地图。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理论与政策国际比较》一书,一方面突出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思考,另一方面突出了课题研究的问题导向性和实践应用性。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为理论篇,包括第1章到第3章,该篇是本书的基础。全面回顾了中国政策性金融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总揽全局,系统阐述了中国政策性金融面临的十大问题;对政策性金融基础理论进行全面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向读者介绍了政策性金融理论前沿 政策性金融公共性。第二篇为比较篇,包括第4章到第10章,该篇是本书的核心。全面、系统地比较了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与特征。第三篇为对策篇,包括第11章到第13章,该篇是本书的落脚。比较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而是为了最终在政策落实方面提供借鉴与思考。具体包括政策性金融立法、政策性金融预算管理及政策性金融法人治理三个方面
本报告重点阐述了2021年度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主要内涵:一是依靠乡村振兴,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二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生活水平的均衡化;三是缩小农村内部差距,实现农村地区间协调发展;四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实现勤劳创新致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既是新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本质体现。分主报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重点群体和重点区域、关键举措与推进路径和国内外实践与经验,四个部分分别展开。
本书梳理了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成效,总结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分析了其国际地位,提出应加强固碳减排探索与实践、全面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十大行动 ,积极谋划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战略、技术路径与重大任务,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本书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我国代表性谷物、蔬菜和肉类初级农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指出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聚焦种植业、养殖业、土壤固碳、可再生能源、农机渔机和气候韧性六大领域,梳理国内外技术现状,提炼主要做法和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意见建议,明确下一步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方向,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科技水平,助力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本书在已有相关工作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安徽怀远 气候智
本书提出 共生经济 概念,以强调 共同生存意识 对于生产队农业集体经营的重要性,关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村地区农业增长的制度原因。但是,共生经济中永远存在着国家、集体利益与农民个体、家庭利益之间的矛盾,由于人民公社不可能解决这个内生于制度中的矛盾,所以,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业经营模式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本书以灌溉农业、畜牧业和小麦种植业为重点梳理殖民地时期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与环境演变的整体进程,发掘澳大利亚农业系统建立过程中长时段与大尺度的环境变化、环境认知、殖民科学、种族关系等多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讨论多个种族在这段历史中的遭遇和贡献,解析殖民农业的发展叙事与殖民帝国的扩张神话。 如果说19世纪末之前,澳大利亚以畜牧、早期灌溉农业推行为主要内容的殖民农业是生态帝国主义的一部分。那么19世纪中后期以小麦的科学种植、牧草培育和灌溉农业种植为目标的殖民农业实际上是对生态帝国主义在新大陆引发的环境后果的回应。而19世纪未殖民农业的发展部分地成为环境修复手段,也成为生态进一步退化的原因。经典意义上“新欧洲”却从未真正建立。 温带作为一种气候类别未能区别澳大利亚大陆土地的多样化生态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程与现状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西方土地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合理观点,对我国农地制度的历史变革进行了系统回顾,对1949年以来我国土地制度变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对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形式特征、决定因素以及功能定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任务, 三权分置 改革中的若干争议性问题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
本书是2023上海财经大学 千村调查 的调查报告,本次调查的主题是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全书由乡村振兴跟踪调查和数字乡村专题调查两大部分构成,深入分析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新变化,以及数字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跟踪调查中,从中国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查、数字经济赋能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数字乡村建设与乡风文明、数字技术下的乡村治理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数字乡村专题调查又分数字金融和农村创业两个部分,包括字普惠金融与农民收入、农村商业保险中数字技术运用成效与展望、数字经济与农村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的发展、农村数字能力与农村创业、农村数字金融发展与农村创业。 本书立足学术研究,强化数据开放和合作,旨在共享数据、整合资源,共同提高 三农 研究水平,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营管理案例》通过剖析“互联网+”环境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营管理的典型案例,提出了提升生鲜农产品市场现代化水平与强化供应链管理效能的运营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盒马鲜生的仓店合一、百果园的全渠道转型、本来生活的“互联网+”营销管理、域农网的产销对接、彩食鲜的一站式食材定制等代表性模式,支持生鲜供应链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的蒲江模式,以及社区生鲜电商运营模式的团长管理策略与三级仓配体系等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如何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秩序规则,如何协调国家、集体和农民的权益,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本书对农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进行溯源,指出村集体、农民的土地发展权与制度改革的关系,进而揭示在产权归属存在制度模糊的状态下,中国农地收益分配制度领域出现的独特现象 钟摆式变迁轨迹。本书对于农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分析,将有助于思考未来城镇化发展和农民权利配置的关系,也对理解当代中国农地改革和城镇化转型的走向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