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术的发展为工业现代化过程提供了支撑,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带来直接的好处。例如3D打印可以帮助我们以快、简单和有效的方法创造产品。本书聚焦为工业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的3D打印、太阳能、聚变能、工业机器人、纳米技术等工业技术领域,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实景插图与对前沿科学原理的生动阐释相辅相成,带领读者一站式沉浸体验科学魅力。
2019年上半年,中国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中部工业保持较高增长,工业投资增幅回落,工业出口增速放缓。工业成本费用增加,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增大,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尤为严重。预计下半年中国工业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下半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应该充分体现短期应对与中长期改革发展相结合思想,一方面扩需求,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书的主要内容:介绍何谓大数据,大数据的产生背景和特点,以及大数据带给人类的变革,通过列举文本挖掘案例阐述大数据产业发展史,大数据产业链,包括大数据的产业周期和产业政策变迁;科技成果与大数据的转化模式,列举中美大学科技成果处置权与收益权的比较,中国大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的具体实例,通过对大数据产业政策的梳理,以及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的调研,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书中内容紧扣目前学术研究前沿领域,知识体系清晰,通俗易懂,注重知识与技术的系统性。
《2016/2017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是我国一部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子行业年度发展与趋势的研究报告,即“中国纺织白皮书”。该书2016/2017年版主要包括: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综合分析;中国纺织12个行业包括化学纤维、棉纺织、毛纺织、丝绸、麻纺织、长丝织造、印染、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年度状况分析与展望;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行业研究;原料供求;行业新闻;行业年度颁发的奖项及年度外统计资料等栏目和内容。
本书全面详细地记录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销售及其所属各销售企事业单位2019年度主要发展情况和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单位自然状况汇总(人员、资产、设备状况)、企业规模及性质、年度工作指导方针、年度生产经营总体情况、重点工作、重要成果,以及数据汇总、对比。内容具有性,为领导机关决策和规划发展提供可靠信息,为外各界人士了解和研究中国石油提供的基本资料。
《基于CAS范式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是社科基金研究报告(结题良好)的修改稿。本著作借助系统建模分析法、组织生态学、CAS范式,研究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生成、演化、升级的一般规律。课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由8个部分及5个专题案例组成。
我国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发展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不同。早年在我国的博物馆类型中,并没有工业遗产博物馆类型。20世纪90年代之前,尽管在我国的少数地方综合性社会历史类博物馆中偶尔收藏了一些近代工业遗物,但并没有发展出单独的以收藏与展示近代工业遗产为宗旨的博物馆。晚近出现的工业遗产博物馆都是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企业实施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为保护工业遗产而兴办的。其中,有遗址性的,也有非遗址性的,但以遗址性为多,成为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的主流。目前对这类博物馆的建设和营运,国际上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的实践也还刚刚开始,亟须进行这方面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从博物馆的角度切入,分析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及其多重价值,比较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各种工业遗产保护的模式,
《中国制造业价值链重构与转型升级理论与实践:基于特大城市制造业服务化视角》的主要研究视角集中在价值链、产业链与产业价值链。对于价值链的研究与讨论,主要集中在对企业、顾客、产业、市场、区域及城市等经济管理领域等的探究。基于企业价值链重构与产品/服务的重新定位,构筑能获取更高价值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是中国制造企业在日趋残酷的外竞争中胜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利器。 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皆是对价值创造过程不同视角的阐述,其中价值链侧重价值创造环节,产业价值链则涉及产业层面整条产业链的不同节点的企业及其基于分工协作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分析,将主要从企业、区域等层面展开。企业层面的产业链分析主要用于分析不同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不同定位与价值差异,帮助企业寻求更具增长潜力与
《山西能源思路与出路》是作者刘春阳近3年来刊发于《山西日报》上百篇文章的摘要部分。山西是能源大省,也是绿色转型大省。从“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战略思路,提出了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相信《山西能源思路与出路》汇集的20多篇文章会给一切关心山西未来科学发展的人们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反复、多次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凸显出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任务日益紧迫。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新时期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树立负责任国家形象,为保护全球气候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现实选择。本研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重心模型对全国经济总量、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重心转移轨迹进行研究,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而经济重心却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