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论的社会学进路》原作是众多知名学者以简短篇幅讨论学科前沿议题、彼此争鸣的 基本原理丛书 法哲学 (Cambridge Elements Series Elements in Philosophy of Law)中的一部。《法理论的社会学进路》运用社会学经典理论与经验素材批判性考察了分析法哲学家围绕 法律是什么 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内容涵盖法律的人造物理论、法律的社会建构理论、法律功能与法律性质、法律体系与生活的脱嵌、法律的指引功能以及社会实效命题等英美法哲学中一系列经典与前沿主张。《法理论的社会学进路》试图表明:有关法律的哲学分析和经验研究当然存在重要差异 分析法哲学无须成为社会学法学,科学也无法解决所有关于法律的哲学问题;但两种研究进路却可彼此借鉴,法理学研究应当对经验素材和经验研究方法抱持更加开放的态度,有关法律性质的哲学分析应当得到
法律漏洞是指实证法违反计划的不完整性,其功能为界定 法律外的法之发现 领域,从而区别于 依据法律的法之发现 (解释)和 违反法律的法之发现 (修正)。漏洞领域与法律解释的区分标准为规范之可能文义,其最外部边界取决于作为整体的法秩序。漏洞确定的标准包括实证法规定本身、实证法的评价(尤其连同平等原理)以及普遍性法原则及法价值,由此决定三种不同的法律漏洞:拒绝裁判漏洞、目的性漏洞与原则及价值漏洞。就漏洞确定与填补的关系而言,二者在拒绝裁判漏洞的情形彼此分离,在目的性漏洞的情形保持统一性,而在原则及价值漏洞的情形,漏洞确定则为填补指明大致方向,由此便能揭示 可能 必然 和具有 具体化功能 的三种类推。漏洞填补之界限在前两种漏洞的情形分别涉及不可填补之漏洞和禁止类推的问题,第三种情形兼而有之。
本书通过对 架构 这一网络法原初概念的重新理解,解释数字生产方式的出现如何推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和政策调整, 架构 不仅是规制性手段,也是生产性空间,集中代表了数字生产方式需要法律保护的核心利益,围绕这一利益诉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经济生产过程和控制过程的一体两面,以及互联网从开放走向封闭的内在逻辑。
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无处不在的算法和蓬勃涌现的新技术不仅是法律规制的对象,也被用作规制工具治理和塑造着人类自身。《法律3.0:规则、规制和技术》通过将技术问题摆在法律思考的突出位置,提出了 法律3.0 的概念 利用技术方案而不是法律规则来实现规制目标。与秉持融贯主义思路的法律1.0和秉持规制工具主义思路的法律2.0相比,采取技术主义思路的法律3.0通过对产品、流程、空间乃至人的设计而完美预防了问题的出现。这在极大提高了监管效率和实效的同时,也对传统法律规则和法律推理方式提出挑战,引发人们对伦理和法治的关切。 《法律3.0:规则、规制和技术》认为,我们已经进入规则、规制和技术三种思维与对话并存的法律3.0时代,需要重新构想和塑造法律,通过把技术工具纳入法律所在的规制环境以拓宽法律研究的领域,并将技术治理置
本书不仅阐述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置模式,还对不良资产债务催收的方法、模式和相关实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与催收的法律实务工作中,读者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参考本书中的相关案例及案例分析。
本书是一部学习美国法的权威性基础读物,不仅被美国学生广为研读,也受到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法学教师的欢迎。 全书共上下两编、十二章,向读者介绍了美国法的历史背景、法律教育、法律职业、司法体系、判例法、立法体系、制定法、次级法律渊源、分类、程序、私法、公法等内容。本书简洁凝练却不简单粗糙,恰恰相反,它含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美国法律制度与世界上其他法律制度的不同之处,而且便于读者理解美国法独有的历史背景和逻辑架构。
本书是拉德布鲁赫《法哲学》之外极负盛名、极具成果的一部著作。它多次再版,并有数种文字的译本,享有世界声誉。本书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一是因为其理论内容丰厚,*先发展了法哲学的实质内容;二是本书语言优美,采用类型学和分析学的思维,更适合读者阅读和理解。
法典化是区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直观的标准吗?为什么大陆法系法学家辈出,而英美法系的法官名留青史?为什么大陆法系从来都没有放弃对 自动售货机 式完美无瑕的法律体系的热忱?这一系列灵魂追问的背后蕴藏的正是解开大陆法系传统奥秘的 钥匙 。本书的思考正是寻找这一枚 通关钥匙 的尝试之旅。 理论研究路径大致包含两种,或以宏观视角观探整体,或以微观视角细察毫末。本书当属前者,作者通过对大陆法传统的历史脉络、学说体系和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和整合,试图以一以贯之的逻辑对大陆法系背后的基本规律进行抽丝剥茧式探究。本书既适合法学初学者触摸大陆法系筋骨,也适合法学深入者用以检视既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贯通。
康德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汉译名著本)》中阐述了他的法学思想。他的法学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罗马法和□□启蒙思想家,特别是卢梭和孟德斯鸠。康德的法学理论有鲜明的代表性,代表了传统的西方法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阶层犯罪论的构造》一书是车浩在过去十多年里,持之以恒地思考和探索犯罪论体系的成果,也是车浩首本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 本书以阶层犯罪论的结构为主题,分上下两篇,从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整体考察和具体展开这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上篇共四章,分别从历史、话语、逻辑和功能四个角度,整体性地考察在中国语境下引入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境遇、理由和前途,体现了一种反思性和整体性的立场,属于"针对犯罪论体系进行的思考"。下篇五章,则是在各个阶层内部的一些具体构建,属于"根据犯罪论体系进行的思考"。
耶林一生的思想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从历史法学派的捍卫者,到概念法学的追随者,再到利益法学的开拓者。耶林的法学作品中有三部特别引人注目:《罗马法的精神》、《为权利而斗争》和《法律目的论》,它们标志着耶林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 本版译著以1913年德文版本译制而成,1913年版本在少数段落与注释上有增删,增加了标题、说明性注释与附录。《为权利而斗争》德文原著用空行隔开,区分为六大部分。为了便于阅读,便于读者快速把握不同部分的核心思想,译者将译文分为六章,并根据内容提炼了6个中文标题。此外,在原著32个注释的基础上,增加了6个说明性注释。在译文后,还增加了2个附录,一个是耶林1872年在维也纳的离职演讲稿,另一个是耶林的生平及思想简介。因而,重译本的内容和其他版本不同。本版更倾向于汉
犯罪学是惟一的全景式研究犯罪问题的综合性学科,是公安高校的公安专业乃至综合大学的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书内容贴合犯罪学教学。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内容涵盖了以下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犯罪学基本概念和犯罪学发展简史)、第二部分犯罪现象论(包括犯罪测量和我国大陆的犯罪态势)、第三部分犯罪原因论(包括犯罪生物学与犯罪社会学理论,尤以犯罪社会学为重点)、第四部分被害人学初步、第五部分犯罪对策论、第六部分类型论(包括暴力犯罪、财产犯罪、青少年犯罪)。
北京大学法学院和国际法学院南北联动,创办《北大法学小课堂》,旨在将法学教师们平日在北京大学和全国其他法学课堂中给学生们传授的学问之道收集汇编,给初学者们提供一本可亲的读物。 本书力图打破信息差壁垒,涵盖了各个学科的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精华,从细致入微的备课讲义,到手把手教学的案例分析、论文写作、模拟法庭培训,还有难得一见的期末考题和答案解析!本书期待能让每一位法学生乃至每一位对法学感兴趣的读者,在开卷的那一刻,踏入课堂。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数据跨境流动的基本问题,包括数据跨境流动概念解析、驱动因素、利益要素和理论基础等内容;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如何重塑数据法,强调数据安全和隐私方面的挑战,并探索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和技术在增强法律合规性方面的作用;第三章主要聚焦数据跨境流动与国家主权管辖和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价值冲突和平衡;第四章主要分析国际经贸视野下不同经贸协定对数据跨境流动问题的制度安排及发展历程;第五章主要剖析企业在数据跨境流动活动中的合规化管理和运营;第六章主要总结中国数据治理规则的现状并提供可视化的完善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现状存在显著不同,各地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千差万别。我国《宪法》规定: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不过长期以来,我国央地权力的分配时常陷入 一放就乱、一收就死 的困局,重要原因是中央和地方制度化的权力结构尚未形成。要降低地方权力空间的模糊性,更好地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须诉诸法治,以法律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权力安排;其中,中央和地方立法权的配置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 基于上述背景,《央地关系中的立法》力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立法权应当如何配置。这一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子问题:其一,中央和地方在事务领域上应当如何划分;其
本书首先对修订后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详细的内容注释,然后介绍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配套规定,并对全国层面依申请办理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还考察了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制度的施行效果,介绍了信息公开的立法内容和法律实施的国际评估情况,最后从收件环节、办理环节和答复环节汇编了典型案例。本书最后附录了修订后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文以及条例修改前后的条文对照表。 本书结构合理、体例新颖、案例丰富,可作为政务公开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和公务员初任培训的读物,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的法学、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教材。
本书将法理分析与实务研讨紧密结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事诉讼法 》,梳理现有监察证据制度,详细阐释监察证据的基本概念、种类分类、证据对象、证明标准,以及收集、鉴别、运用证据的原则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指导性。本书既可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工具指导,也可作为相关业务培训的辅导教材。
目前,企业界需求*大的课程是激励方向的内容,需求*大的咨询项目是薪酬和股权激励方向的。基于薪酬的长短期激励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激励方式之一,本书通过阐述与薪酬相关的长短期激励的方式和方法,给受困于企业激励方面的管理者提供详尽指导和操作说明。 本书的内容,第一章是薪酬和股权激励的理论,第二、三、四、五、六章是五个企业的最佳实践,都是作者亲自操刀的项目,由作者亲自来书写。每个案例都包含案例背景、项目操作方法步骤、项目成果和感受几个部分组成,全书读来故事性很强,很有画面感,同时借鉴价值很大。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法律科学历史形成、现实面貌、具体构成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法律科学应用的研究,聚焦法官运用法律对待决案件进行法律评价,形成裁判的具体过程、方法和结果。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治理和城市治理等领域广泛嵌入,应用场景不断迭代更新,人工智能应用为创新地方政府智能化治理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本书围绕人工智能和地方政府智能化治理主题,致力于在人工智能运用与政府治理方面展开系统性论证和多层次探索性研究,综合运用浸入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政策文献计量法等,在论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目标、布局和特色的基础上,主要对上海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场景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展开综合分析,总结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未来人工智能在地方政府智能化治理方面应构建以制度化规则驱动、人性化场景驱动、智能化组建驱动、平台化数据驱动和复合型人才驱动为关键要素的 敏捷 包容 负责 的地方政府智能化治理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