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这部综合性的法律哲学著作,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的重建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因为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或驱动过程中正陷于历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为这种法制建设的努力作正当性的论证,另一方面又因法学研究的长期停顿而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支援。第二个目的则是试图通过这部法律哲学著作的翻译/思考实践而对自己在法律方面的疑惑做一些知识上的清理工作,因为我在当时就已经明确意识到,在法律哲学思考的领域中,人、自然和社会在法律架构下的关系,人或法律人与法律在知识上的关系以及法律权威的正当性等问题极为繁复,绝非人们一般想象那般自明简单。 本书把散见于1940年《法理学》一书中的有关法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资料集中在*部分。本书第二部发和第三部分中对一般法
数据治理的黄金时代即将开启,如何迎接随之而来的法律挑战? 我们必须回答好以下三个核心议题:如何平衡数据权利保护与数据流动?如何实现数据确权和利益分配机制?如何实现国际数据新秩序和竞争规则? 本书包括案例编和热点编,聚焦我们数据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大数据杀熟 如何禁止? 考勤信息属于个人信息吗? 房产中介泄露个人信息,找谁负责? 人脸识别系统能随意安装吗? 不提供个人信息就拒绝服务,违法吗? 推送精准广告,我可以说不吗? 未经家长同意,可以收集儿童个人信息吗?
本书结合国有企业实际,详细介绍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职责、主要任务、标准规范和实践要求,重点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流程特别是党纪案件办理规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既有流程图示、文书模板,也有实操例证、要点解析。全书脉络清晰、内容详实,突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是国有企业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参考。
本书是拉德布鲁赫《法哲学》之外极负盛名、极具成果的一部著作。它多次再版,并有数种文字的译本,享有世界声誉。本书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一是因为其理论内容丰厚,*先发展了法哲学的实质内容;二是本书语言优美,采用类型学和分析学的思维,更适合读者阅读和理解。
本书不仅阐述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置模式,还对不良资产债务催收的方法、模式和相关实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与催收的法律实务工作中,读者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参考本书中的相关案例及案例分析。
《阶层犯罪论的构造》一书是车浩在过去十多年里,持之以恒地思考和探索犯罪论体系的成果,也是车浩首本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 本书以阶层犯罪论的结构为主题,分上下两篇,从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整体考察和具体展开这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上篇共四章,分别从历史、话语、逻辑和功能四个角度,整体性地考察在中国语境下引入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境遇、理由和前途,体现了一种反思性和整体性的立场,属于"针对犯罪论体系进行的思考"。下篇五章,则是在各个阶层内部的一些具体构建,属于"根据犯罪论体系进行的思考"。
法典化是区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直观的标准吗?为什么大陆法系法学家辈出,而英美法系的法官名留青史?为什么大陆法系从来都没有放弃对 自动售货机 式完美无瑕的法律体系的热忱?这一系列灵魂追问的背后蕴藏的正是解开大陆法系传统奥秘的 钥匙 。本书的思考正是寻找这一枚 通关钥匙 的尝试之旅。 理论研究路径大致包含两种,或以宏观视角观探整体,或以微观视角细察毫末。本书当属前者,作者通过对大陆法传统的历史脉络、学说体系和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和整合,试图以一以贯之的逻辑对大陆法系背后的基本规律进行抽丝剥茧式探究。本书既适合法学初学者触摸大陆法系筋骨,也适合法学深入者用以检视既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贯通。
本书是一部学习美国法的权威性基础读物,不仅被美国学生广为研读,也受到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法学教师的欢迎。 全书共上下两编、十二章,向读者介绍了美国法的历史背景、法律教育、法律职业、司法体系、判例法、立法体系、制定法、次级法律渊源、分类、程序、私法、公法等内容。本书简洁凝练却不简单粗糙,恰恰相反,它含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美国法律制度与世界上其他法律制度的不同之处,而且便于读者理解美国法独有的历史背景和逻辑架构。
本书是一部法律随笔集,共收录六十九篇短文,均为作者马建红女士发表于《北京青年报》的专栏文章。如作者所言: 收入本书的文章, 写作于不同的年份和背景, 依主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版块: 有关法官、 律师、 法律人和法律学科的, 有关法制规范、 普通人的生活规则与商业习惯的, 有关女性权益保护的, 有关散落在现代社会中的民情风俗的。 每个版块虽然关涉的都是法治的大词, 但均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入手, 抽丝剥茧, 在并不 宏大 的 叙事 背后, 揭示出其中的法理意蕴。 如此行文, 意图是让法治的种子能在普通人心中生根发芽。 全书缀以多幅精心遴选的大师画作,图文并茂,笔墨与色彩携手,绘出 法治的细节 。
《法理学:主题与概念(第3版)》为法理学课程研习的核心主题提供了富有原创性的导论与批判性分析。《法理学:主题与概念(第3版)》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是一般性主题及相应的学习指导,第三部分是高阶话题。《法理学:主题与概念(第3版)》每章后附有进一步的阅读指引。《法理学:主题与概念(第3版)》兼具可读性、跨学科特色以及广泛的社会现实性,第3版涵盖了法理学领域的发展成果,适合作为法学研究者追踪领域内进展的重要参考。 具体而言,《法理学:主题与概念(第3版)》包含如下内容: 部分讨论法律与现代性问题,主要涉及传统的政治学、政治哲学议题;第二部分讨论法律体系与法律推理,主要包含法治、合法性、权力、法律实证主义、自然法、法与道德、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等十个议题。这也是传统法理学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讨
耶林一生的思想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从历史法学派的捍卫者,到概念法学的追随者,再到利益法学的开拓者。耶林的法学作品中有三部特别引人注目:《罗马法的精神》、《为权利而斗争》和《法律目的论》,它们标志着耶林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 本版译著以1913年德文版本译制而成,1913年版本在少数段落与注释上有增删,增加了标题、说明性注释与附录。《为权利而斗争》德文原著用空行隔开,区分为六大部分。为了便于阅读,便于读者快速把握不同部分的核心思想,译者将译文分为六章,并根据内容提炼了6个中文标题。此外,在原著32个注释的基础上,增加了6个说明性注释。在译文后,还增加了2个附录,一个是耶林1872年在维也纳的离职演讲稿,另一个是耶林的生平及思想简介。因而,重译本的内容和其他版本不同。本版更倾向于汉
康德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汉译名著本)》中阐述了他的法学思想。他的法学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罗马法和□□启蒙思想家,特别是卢梭和孟德斯鸠。康德的法学理论有鲜明的代表性,代表了传统的西方法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本书着眼于数字经济下隐私、个人信息及数据展现出的交叉互动关系,通过规范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深入探讨隐私信息化、信息整体化以及个人信息数据资产化的根源问题,并以个人独处理论、合理期待理论、场景识别理论、风险预防理论等为依据,以国内外有关隐私、个人信息及数据保护的现行规定为依托,全面阐释隐私、个人信息与数据保护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意在明确界分隐私、个人信息及数据的内涵与外延,系统地构建隐私、个人信息与数据的动态平衡保护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把握隐私、个人信息及数据立法的价值取向与未来发展趋势,顺应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的转变、单一评估模式向复合评估模式转向的趋势,协调隐私、个人信息以及数据保护规范的内部关系,同时调和上述规范与相关制度的外部关系,进而为隐私保护及个人信息与
本书从理论层面、规范层面和实践层面三个维度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理论探源,侧重于研究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的法理问题,主要评介了前人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确立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的考量因素,回答了运用法律方式保障军人权益的正当理由。第二部分规范研究,运用体系概览、重点解读、类型研究等方法,对有关军人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进行全方位剖析。第三部分实践追踪,重在解决法律实施问题。主要从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配套政策制度、拓展权益救济渠道、提升维权工作质效等方面展开论述。
本书浓缩了对习惯与合同之间关系的历史、哲学和实践反思,因此对于理解习惯在法律渊源中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作者从历史和辩证的角度审视了习惯与合同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试图建立习惯与罗马法和历史法律科学的对话。作者开篇构建了罗马公民、历史学家和法学家就习惯在法律体系和法律理论中的定位所形成的不同理论立场;随后以优士丁尼法学作品为出发点,考察了习惯概念发展背后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赋予习惯本身法律价值所必需的要素和要求。 作者深入分析了法学家、哲学家博比奥的思想,构建其与意大利法律和法律理论发展的对话。本书分析了意大利新宪法所建立的法律体系中习惯与合同之间的关系,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厘清习惯与法律规范的区别;二是结合习惯的概念识别意大利法律中的典型和非典型合同,如特别典型的 融资租赁 问
法律体系理论,是近世西方学者甚为关心的问题。英国著名法理学家约瑟夫 拉兹教授的代表作《法律体系的概念》一书,可说是此问题的集大成者。拉兹的学说,既坚持了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基本立场,也强调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该书中,拉兹对奥斯丁、凯尔森和哈特等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的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他本人对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发展,主要观点有:以渊源为基础的法律概念、法律的作用、法治的理想、审判中的法律和价值等。其中,法律的作用、法治的理想至今仍颇具参考价值。
本书在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展开,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如认罪协商制度研究的社会科学视野、刑事司法场域的专门知识、刑事法律援助的社会参与、 以审判为中心 的体系化建构、刑事缺席审判的类型化分析等,剖析可能影响法律实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厘清有关概念,澄清相关误解,在呈现刑事司法之复杂性的同时,为促进法律有效实施提出社会科学向度的理论思考。
这是一本解答HR劳动法问题的专业书。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HR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劳动法问题,由于劳动法问题纷繁复杂,HR往往很难获得准确而专业的解答。从帮助HR解答劳动法问题的角度出发,本书汇集了1000个HR原生态实操问题,这些问题全部为HR的真实问题,源于实际工作当中。当然,是其他人的问题,也可能是你的问题。我们希望这本书能还原HR*真实的用工疑惑, 成为最接地气的HR劳动法实战解答。 你的劳动法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枫桥经验 源自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枫桥等地干部群众创造的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做法。1963年,经过批示推广到全国。经过55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逐渐发展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引领风尚、保障发展的一整套行之有效且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和方法,形成 新时代枫桥经验 。其中,党建统领是根本保证,人民主体是价值核心, 三治 结合是基本要义,共建共治共享是基本格局,平安和谐是目标效果。《 枫桥经验 的理论构建》凝练了 枫桥经验 的概念和基本元素,梳理了 枫桥经验 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历程,分析了新时代基层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背景下 枫桥经验 转型升级的路径,并对如何学习推广 枫桥经验 进行了探索。
本书收录了杰里米 沃尔德伦自2007年至2015年发表的六篇重要论文或演讲稿,集中反映了他关于人的尊严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视角下的尊严观不同,沃尔德伦主张从法律视角对尊严作阐释,探究尊严的独特法理。在他看来,尊严首先是法律创设的概念,尊严的本义不是道德价值,而是地位或等级。现代社会中人的尊严是指所有人都处在同一等级,每个人拥有崇高的地位。法律哲学视角下的地位尊严理论是沃尔德伦的尊严哲学最*原创性的部分,其避免了道德哲学中有关尊严的价值内涵和最终基础的纷争,有助于世界各国就国际人权法上的尊严概念达成共识,并为国际人权规范的普遍接纳和广泛适用提供一种相对中立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