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国家安全学与总体国家安全观 对若干重点领域的思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入手,旨在深入探讨国家安全学作为理论支撑,如何在新时代更好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本书入选 中国出版集团好书榜 2023年度榜,并获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23年度 十大好书 和 优秀选题奖 。 作为一本跨学科的专业著作,《国家安全学与总体国家安全观 对若干重点领域的思考》不仅有着深厚的学理基础,还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它对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细致且富有启发的剖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也让国际社会更清晰地了解与时俱进的中国国家安全学说以及政策意义、理念价值、实践伟力。 2024年恰逢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周年,特推出《国家安全学与总体国家安全观 对若干重点领
《错案成因与制度修补》针对错案的生成规律进行研究。 作者就 错案 之判断标准作出厘清,在此基础上探讨错案的成因。 错案的本质因素是司法错误,致错原因通常不是裁判者或者案件处理者故意造成的,错案结果通常也不为他们所乐见。错案有一定规律可循。许多冤错案件有如一个模子里出来,几乎按照特定公式而产生;即使是明显不同的冤错案件,也有相同或者近似的错案因素,如果不警惕造成错案的原因,在具备一定因素时错案就会 自我复制 。 《错案成因与制度修补》借助部分外国实际案件和我国媒体披露的错案逐一探讨造成错案的各种因素,从中摸索规律,并进一步探讨通过修补制度或者建立新的制度来防止、减少错案的发生。《错案成因与制度修补》还对中国古代冤案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从不同于国内既有研究成果的角度对错案进行分析,使错案的讨论有了一定
当代中国司法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受中国特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深刻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潜含着在 司法现代化 旗帜之下对标西方经典理论中 现代司法 模式的某种取向。此两方面因素形成一种张力,既相互融合,彼此吸纳与参照,亦相互博弈,彼此排斥与疏离。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司法样态,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并由此成为人类司法文明中重要而独特的类型。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司法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过程以及司法运行中重要现象的描述与分析,冀望增进对中国特色司法之实践逻辑与内在机理的理解,为中国特色司法提供更贴近现实的理论解说与论证,同时助力于系统化的中国特色司法理论与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突出问题导向 本书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出《民法典》施行后的重点法律适用问题,并结合立法本意提出解决方案。 植根基础理论 本书遵循民法学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展示了法官对法学理论的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契合了当前民商事审判实践。 注重实践引领 本书将司法实践与法学理论深度融合,问题预判有理有据、论证分析精准深入、解决方案切实可行,极具实践参考价值。
本书是中国部未成年人法治发展报告,由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组织理论界、实务界专家学者编写。书中从未成年人法律体系,未成年人的政府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正,未成年人欺凌预防与矫治等多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过去20年中国在未成年人法治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本书既可以为未成年人立法、执法、司法实务提供全面和权威的资料,也是推动未成年人法学研究的积极尝试。
本书聚焦时下地方立法理论中的新议题与实践中的新问题,力求勾勒出2019年度我国各地区地方立法的基本状况。基于对2019年度地方立法成果的整理分析,发现2019年度我国地方立法保持了积极的立法状态,立法活跃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出现了立法与修法同步推进的情况;市级立法超越省级立法成为了年度立法主力,而各类立法事项在年度内呈现较为均衡的发展状态。此外,本书围绕诸如 立法与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 地方性法规结构 等话题进行了理论阐述;以 财政类立法 国家机关类立法 环境保护类立法 为材料进行了实证研究;以特定法规文本为分析对象进行了立法后评估。
《新编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 刑事卷》(第二版)是一部可以通览人民法院刑事司法观点的权威司法实务指导用书。全书以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司法文件、指导性案例、会议纪要、个案答复、裁判文书和《人民法院公报》刊载的案例等为依据和素材,将散见于各种资料中对刑事审判工作具有指导性、参考性的内容进行收集、分类、归纳、整理,从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内容中提炼出人民法院的司法观点编写而成。 本套丛书的特点有三: 其一,以司法解释为核心。书中编入的司法观点首先注重从现行有效的司法解释中提炼,突出观点来源的权威性。 其二,全面梳理、立体呈现。全面收集人民法院各种政策文件、指导性案例、裁判文书等,形成对司法观点多维度、多层面的立体支撑。 其三,仔细甄别、去旧选新。对人民法院公布的各项司法解释、司法文件
《中国检察年鉴》是记载中国检察工作情况、及时反映检察工作全貌和各个年度的新发展、新成就的大型资料性年刊。陈国庆主编的这本《中国检察年鉴(2013)》反映的是2012年的情况,共分十二个部分,以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任务为轴心,收集了来自检察工作实践丰富详实的信息数据和第一手资料。
《天下 司法改革问题研究》以刑事司法为重点,兼及民事司法,既比较系统又有重点地研究了当前司法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内容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司法改革要求,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的精神,提出较多创新的理论观点。《天下 司法改革问题研究》兼具广度、深度、创新性和前瞻性为一体,不仅对司法责任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陪审制度等本轮司法改革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而且对监察制度改革、司法信息化、民事诉讼的科技化改革等全新的改革问题作了细致探究。
《2016司法鉴定能力验证鉴定文书评析》评析的鉴定文书取材于2016年度26项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部分鉴定机构的反馈结果,覆盖法医类、物证类和声像资料(含电子物证)专业。评析中选用了同一个能力验证项目中不同层次水平的鉴定文书及相关反馈结果,依据各专业的要求从鉴定方法、鉴定过程、分析论述、标准适用、结果评判、结论表述、文书规范,以及检测中内部质量控制和记录要求等方面进行点评和分析,对于司法鉴定机构提高鉴定能力和加强质量管理具有很高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2016司法鉴定能力验证鉴定文书评析》可供司法鉴定机构技术和管理人员、司法行政管理人员和认证认可评审员学习或参考。
党的十八大之后,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又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作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重要战略部署。2018年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开局之年。本书作为国内*本系统讨论和研究中国司法的蓝皮书,将汇聚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成果,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一手材料说话,既研究*的司法理论,又讨论*的司法动态;既总结中国司法经验,又梳理中国司法创新。 本书的出版有利于中央了解*司法理论,有利于汇集地方*的司法经验,有利于梳理中国司法成果。
本书是作者从事人民检察工作30余年中对检察制度的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结晶。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检察理论篇、检察改革篇、反腐倡廉篇、刑事法律监督篇、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篇、比较借鉴篇,可谓共和国检察制度产生、发展的缩影。这对于丰富我国检察理论宝库、促进检察工作的开展和检察制度的完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读者对象:法学领域学习者、研究者、司法实务工作者。
为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 2020年)》及《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 2020年)》,更好地推进广播影视系统依法行政,不断提升广播影视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我们编辑了《广播影视法规汇编》(2017年版)。 本次汇编在《广播影视法规汇编》(2012年增补版)基础上,增加了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制定修订的部分内容,主要收录了自1981年至2017年5月,全国广播影视系统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广播影视规范性文件,与广播影视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文,以及与广播影视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条款,共计205件。各部分基本按法律效力层级和颁布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本书编
死刑改革是当代中国法治领域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关乎国家法治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本书论述了中国死刑改革的路径、步骤与前景,死刑观念,死刑民意,死刑政策,死刑司法控制,死刑适用标准,若干重点犯罪死刑的控制或废止,以及国际社会和代表性国家死刑限制与废止趋势对中国的影响等重要问题,反映了作者近年来持续关注中国死刑改革问题的主要学术轨迹。对死刑改革的学术研究暨法治实践有参酌价值。
篇为综合性法规政策 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等具有全局指导性的法规政策,起到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二篇为实体性法规政策 分为综合规定和分类规定两大部分。综合规定将实体性法规政策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归类为反腐倡廉、监督制度、处分制度三个区块,与分类规定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类规定下划为组织纪律、人事纪律、政治纪律、经济纪律、廉洁自律、涉外纪律六个区块,其中经济纪律和廉洁自律内容繁杂,又各自向下划分一个层次。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目录中的空一行表示上下之间的并列区分关系。 第三篇为程序性法规政策 分为综合规定、党纪程序规定、政纪程序规定、刑事程序规定四大部分。综合规定将程序性法规政策中与处分权限、涉案财物、职务待遇、特殊
20世纪是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生物科学的领域里,基因已成为20世纪的关键词。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科学家们预言,基因及基因组学的研究将是令人瞩目的领域。基因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但不是孤立的单位,基因组成网络系统,产生蛋白质,调节或控制细胞分裂、分化和功能活动,使生物表现出生命活动。机体的每一个生理过程都是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不是用基因编码蛋白质简单的“中心法则”的线性描述能够完全解释的。科学家们从发现基因、认识基因到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深刻认识自身的全过程。 法庭生物学是通过测定某些基因及其产物进行亲权鉴定及法庭生物物证个人识别的一门科学,目的是为案件的审判提供公平与公正的证据。法庭生物学是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血液学
《人民法院审判前沿系列》丛书由人民法院分管各业务庭室的副院长奚晓明担任主编,组织各审判业务庭室的法官针对当前审判实践中的疑难和前沿问题,尤其是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未能规定的问题作详细的阐释,并提出指导性的审判业务意见,供全国法院的法官在审判工作中参考、学习。《人民法院审判前沿系列:民事审判前沿(辑)》为《人民法院审判前沿系列》的辑。
在不同的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官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区别?在英美、西欧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刑事被告以及他们的律师各享有什么权利?在这部启人深思的著作中,一位的法学家对世界各地的法律制度如何管理司法以及政治与司法的关系作了高度原创性的比较分析。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使得迥然相异的程序特征呈现为可辨识的几种模式。
为庆祝《法学研究》创刊40周年,总结《法学研究》40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出版丛书 《法学研究》专题选辑 ,以专题形式汇编发表在《法学研究》上的在理论上学术水平较高、在实践上对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有一定影响的文章,再由主编撰写两万字左右的 导论 放置文章之前,系统梳理本专题多年来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脉络。 我国《公司法》自1993年12月29日通过并于1994年7月1日正式施行后,分别于1999年12月25日、2004年8月28日、2013年12月28日和2005年10月27日进行三次修正和一次修订。经过历次修改,公司法在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技术层面,以及基本理念、制度设计等规范层面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本书以 公司法改革 为专题,选取《法学研究》历年来刊发的关于公司法修改与完善的有代表性的13篇论文,分公司自治、股东权行使和公司资本制度几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