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法是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该法从"网络安全战略""网络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和"法律处理"等方面进行规范,解决了不同主体在网络信息问题中"该怎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问题。 维护网络主权和战略规划 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体现和延伸,网络主权原则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参与网络国际治理与合作所坚持的重要原则。该法将"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作为立法宗旨,同时对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和重要领域网络安全规划、促进网络安全的支持措施作了规定。 保障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 明确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义务。规范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的安全认证和安全检测制度。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服务的安全审查制度。 保障网络运
本书收录了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就重点条文进行权*注释,并附录有相关重要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配套文件,是学习适用我国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制度的实用图书。
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三号公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是国家安全领域的一部重要法律。它的颁布施行,对于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配合网络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直接参与本法起草制定工作的同志编写了本书,对网络安全法的立法背景、重大意义、主要特点及条款内容进行解读,供学习参考。
网络技术的发展犹如双刃剑,在便利人民生活交往和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便利性和隐蔽性从事犯罪活动。近几年爆发的一系列网络贩毒、、网络暴力、网络涉黄、网络诈骗、网络诽谤、网络侵财、网络恐怖等犯罪严重滋扰人们的生活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其犯罪后果相对于传统犯罪威胁性更大、危害性更甚,也极大地增加了司法部门的打击难度。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急速发展和应用,网络犯罪不仅仅局限于在网络空间里模仿传统犯罪,而是乘着高科技的翅膀,犯罪模式频繁变换、犯罪花样不断翻新,出现一些匪夷所思、闻所未闻的新型犯罪。 本书共分为两编,*编是对网络犯罪的概述,以及我国目前网络犯罪立法规制的纵向梳理和横向评析;第二编是对网络犯罪的常见样态进行系统地阐释,包括网
网络安全法是贯彻实施 总体国家安全观 的网络空间主权宣言,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法治要求,是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的法治举措。 《网络安全法适用指南》结合网络安全的国家治理体系,立足于网络安全法的立法宗旨,恪守法律适用的基本框架;既有对整体法的立法背景、精髓理念的深层论述,又有对具体条文规定的解释学分析。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的运行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信息共享、非法有害信息治理以及网络安全监测和通信协助执法等核心要点的规范指引。 《网络安全法适用指南》由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网络空间安全法律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马民虎主编,核心要点明确,可操作性强,力求言简意赅,同时收录了热点案例评析,便于管理部门、企业、律师、法官等网络参与
《私法》第30卷收录10篇论文,第1,重点关注我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本卷继续开设民法法典化相关问题研究专题讨论,收录了两篇有关民法典编纂的论文,分别介绍了《民法总则》文本中的情态动词、流质契约类型的独立性以及德国法官援引司法判例的主要方法。第二,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z新发展动态,收录了三篇知识产权领域的佳作,分别探讨了公共建筑作品上的智力成果添附、专利权与品种权的共存问题、发行权用尽原则在网络领域的适用。第三,注当下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并刊发了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比如人工智能与侵权责任的冲突及应对问题等。
这次发布的10个典型案例包含了涉互联网领域内的小额借款合同纠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隐私权纠纷、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等多类型案件。这10个典型案例在遵循立法本意、正确理解适用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充分体现出尊重互联网领域自身特点这一理念,对于统一涉互联网新类型案件的裁判标准,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这些典型案例深入总结了近些年来我国涉互联网案件的审判经验,为更好地规范网络行为、交易纠纷、降低网络交易提供了可借鉴的审判思路。
本书针对央行会同10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银监会制定《个体网络借贷(P2P)监督管理办法》的背景,依据中央在互联网金融上的金融政策指引,结合我国个体网络借贷监管的实践需要,参考国外对互联网监管的规定,遵循个体网络借贷监管的方向,提出《个体网络借贷(P2P)监督管理办法》的具体条款方案,同时针对具体条款进行理论上的论证与依据上的说明。基本内容包括条款、立法理由与立法依据。 本书为监管部门制定《个体网络借贷(P2P)监督管理办法》提供了理论和法规上的参考依据,也为个体网络借贷平台、投资者、融资者学习、了解、研究、探索个体网络借贷监管提供发展思路与完善方向。
《网络色情淫秽的法律规制》由李建新所著,本 书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兴起后,如何对网络色情 淫秽进行法律规制而展开。前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 过对传统传媒的直接规制达到控制传播内容的目的, 而网络时代这种直接控制变得几乎不可能,因为网络 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播的主体已经由 前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变成全体网民。并且这些虚拟 世界中的传播者,并不像真实世界的传播者那样容易 确定。所有这些,使得网络时代对于色情淫秽的法律 规制的紧张进一步凸显出来。面对上述困境,我们不 得不总体上重新审视我们的目标、制度与措施。在法 治的背景下反思其背后的观念基础,在总体上考量制 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且正当。《网络色情淫秽的法 律规制》对于相关法律研究者、新媒体从业者以及对 此问题感性的读者可能不无裨益。
网络法是网络时代的“新生儿”,是一片充满诱惑的新领地。本书从网络法的独立性之争切入,总结了网络法走向独立的路径,并将其界定为以网络空间行为为调整对象的另类规范体系。 网络法在当今各国并没有统一的面貌。我国的网络法制处于积极建设阶段,其主干内容为 电子签名法、电子商务法、电子政务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网络犯罪的刑法制度、管辖制度、证据制度、法律适用制度等。本书逐一阐述了上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规则和理论,并适时地提出了未来的完善建议。 现如今,网络法学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法律部门。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在网络空间聚 集,形形色色的网络法规在摸索中仓促试水,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网络纠纷与法律挑战此起彼伏。这些都给网络法学研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作为国内网络借贷领域的法律专著,本书独创性地提出了网贷的众筹属性对于网络借贷法律逻辑体系的建构、监管方法的选择以及阻却非法集资刑法规范滥用的重要意义;从信息披露功能等角度论证了银行业和证券业信息披露的区别,并以此为视角分析了英、美、法三国网络借贷监管体制的差异;分析了证券模式的网贷在法律适用和法律责任追究上的优势;论证了网络借贷应以小额为本分的法律逻辑;为网络借贷建立了逻辑一体化的完整的法学体系。
本书从法律、科技与民众生活的角度,采用通俗易懂,问题明确实务操作性强的内容撰写方式解读密码,从社交软件到在线交易、从智能终端到智慧城市的无处不在。这种深度渗透中看到:其正在成为包括中国近十亿网民在内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活动的 基本配置 ,对密码产品、服务的技术关注和需求已经超越了从普及到专业的所有方面。由此,对《密码法》这部规范密码活动的技术法律的普适性解读,也不应停留在用条文解读条文,用规定证明规定的解释层次,必须和网民日益高涨的技术能力和法律意识相匹配,让其合理正确理解和适用密码技术对生活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以及更好提高民众网络安全意识,维护健康的网络平台。
《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系列教材 互联网金融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为八章,包括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概述、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P2P网络借贷法律法规、众筹融资法律法规、互联网基金销售法律法规、互联网保险法律法规、其他互联网金融业态法律法规。本书在概述互联网金融法规法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保护、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基金营销、互联网保险、其他业态几个方面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并附以相应的专栏和判例。本书框架清晰,文字流畅,表述准确,是一本时效性很强的教材。
本书为学术专著,论述网络信息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问题,思想内容在战略上富于前瞻性,在视觉上具有全局性,论题鲜明,论证充分,具有权威性。本书作者唐汇西长期从事广播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政策法制工作,所写内容具有实践性。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部分,考察隐私权的基本概念、特征、侵权构成、分类及原因等。第二部分,探讨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的法理基础。第三部分,考察域外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保护的现状并分析利弊。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借鉴了国外有益经验和理论,分别从行政法层面、民法层面、刑法层面、行业自律层面,对我国隐私权的保护现状进行利弊分析,指出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本书主要创新表现在:对国外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相关法律规范、司法判例和行业自律准则作了系统的考察、梳理、比较和分析。本书由张鸿霞,郑宁等著。
在中国,开网络法律课程,出版网络法方面的系列论文集,有必要,而且有益处。这有助于唤起学术界及立法界对这方面的注意。实际上司法界已早就不得不注意了。如果我国学术界、立法界再不重视起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肯定要落后。不仅是必然落在发达国家后面,还可能落在经济实力本来不及我们的发展中国家后面。正如北大的王选教授说过的: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个时机,但我们不应错过一个时代(大意)。 这部《网络法律评论》,肯定会有一些带幼稚、初步特征的缺点。这不奇怪,也不要紧。关键是它在学术界打破了这一领域的相对沉寂。如果将来中国法学界会在这一领域活跃起来,那么就应当说这部集子“功不可没”了。
本书试图进行一个探索性的理论尝试,将人类阶级社会以来为传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的互联网科技进行 互联 、 互通 ,使互联网本性上的失控与意识形态本性上的控制、互联网强调的多元连接和传统意识形态的单向灌输、互联网对身份、地位的模糊与意识形态对秩序和规则的强调,这三类几乎完全相反的特性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揭示出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意识形态,也被意识形态所改变。在这样一种激烈的碰撞中,我们要将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解构,变为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重构,完成非理性向理性的回归。
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学习的重要渠道,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的特点,导致各种信息在网络中传播的快速且难以控制。 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会给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造成不良影响。 高校教育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奠基石,本就被寄予极高的关注和厚望,尤其是一旦发生负面性事件,往往能够引起网络舆情的强烈反响。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面对负面舆情事件时,如果缺乏应对经验,可能会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基于网络背景下的高校需要加强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更好的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 本著作系统厘定了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并基于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方法和路径,并通过不断分析和细化相关案例,借鉴各类媒体环境下应对舆情的有效经验,提高高校对于网络
信息时代下,中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构成复杂、形态多元的网络社会。这对于传统公共治理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公共管理领域的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本书稿梳理和提出了网络社会治理的理论问题,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出了网络社会治理的基本策略。 治理是一门驾驭和引导社会和组织的艺术,它决定权利如何应用,决策如何做出,居民或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结构之间、过程之间以及传统之间的互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没有彻底厘清,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人民群众不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导致各种*行为时有发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要想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需要改革和更新当前的治理模式。本书从社会治理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