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与方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刑法学研究总整理文库”之一,全书共分上下两个篇章,主要对故意伤害罪专题进行了整理,具体内容包括《故意伤害罪的犯罪类型初探》《伤害罪若干问题探究》《论胎儿生命利益的刑法保护》《对重伤害若干问题的探讨》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在国外产生的重要学科。犯罪学研究的重镇一直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犯罪学研究要想得到大的发展,必须很好地吸收全人类犯罪学研究的精粹。美国等其他国家犯罪发展的成功历史也表明,翻译国外的重要犯罪学书籍,是发展本国犯罪研究、提升本国犯罪学水准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公安大学出版社一直将犯罪学作为重要的出版方向之一,此次将《犯罪学名著译丛》介绍给广大读者,也是致力于发展中国犯罪学事业的重要举措。 收入本《译丛》的著,主要是根据下列标准来衡量的:一是犯罪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二是获得过重要学术奖项的;三是统计研究表明被广泛引用的;四是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关系密切的。 本《译丛》是一套开放的丛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尽可能多地把犯罪名著翻译过来
本书共分十八章,其内容包括对101个意大利犯罪人头骨的研究、对1279名意大利罪犯的人体测量和相貌分析、犯罪人的文身等。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本书作者将德国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归纳为双系统的理论。所谓的双系统犯罪构成要件理论是指,判断一个行为是否该当犯罪的标准是通过两个不同的理论系统共同完成的:其一是判断行为性质的 三要件 系统,其二是评价行为价值的 不法-罪责 系统。前者是判断系统,后者是评价系统。尽管不同学者对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主张和论证,但是本质上其理论范畴都没有脱离这两个系统。我国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从日本、德国接触和输入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因此这一传统理论在我国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才能融入中国刑法的文化和司法实践中。本书用结构主义的方式,按照德国刑法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论证双系统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现状,希冀这次进入他者(成熟)理论状态的训练和经验,可以为中国刑法提供理论进阶的可能性。
本书介绍了犯罪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理论,不仅吸收了外犯罪学发展的研究成果,而且针对世界各国犯罪治理的经验和我国犯罪治理的实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书在章节的安排上,基本上遵循了我国犯罪学的学科体系,把全书分为五编:犯罪学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和犯罪类型论。犯罪学导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学的学科、犯罪学的发展历史、犯罪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犯罪现象论主要介绍了犯罪现象、犯罪行为、犯罪被害和被害人及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犯罪原因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原因系统、犯罪行为的形成机制及容易导致犯罪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犯罪对策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对策的理论和实践、犯罪预测、犯罪人预防、犯罪情境预防及被害预防的内容;犯罪类型论主要介绍了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毒品犯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
《犯罪侦查学(第2版)》主要是由我早年间卓有成就的几位学生编撰的。作者翁里、徐公社等同志自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后,孜孜不倦地在犯罪侦查领域进行理论探索,近几年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翻译出版了美国的《犯罪侦查》(约65万字,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新编的《犯罪侦查学(第2版)》,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体系和内容均有所创新。本书继“导论”之后,将“侦查技术”、“侦查措施”、“侦查方法”分编拟写。侦查技术部分,向读者首次介绍“DNA物证技术”、“声纹鉴定技术”等内容,这些都是目前各国应用较广泛的先进刑侦技术。书中还特别阐述了关于“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金融犯罪”、“贪污、贿赂犯罪”和“涉外犯罪”等案件的侦查取证方法,范围和内容均有所拓展。为了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
本卷内容有犯罪构成理论基本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问题、单位犯罪、犯罪故意、人身危险性问题、犯罪过失、不作为犯罪、刑法因果关系、危险犯问题、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中止形态、共同犯罪、犯罪集团、教唆犯、罪数问题、防卫权和定罪问题。作者以《当代刑法理论探索》为题,对于刑法学基础理论的域诸主要课题,以及目前研究较为薄弱而对国家改革开放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区际刑法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系统研究,从而形成了这部近300万字的专题著作。本书全面系统总结新中国50年的刑法理论成就,大力拓展新世纪中国刑法学的研究视野,承上启下,再创中国刑法理论研究的新高,为依法治国培养更多法学高层次人才贡献应有力量,是刑法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本书为当代中国实证犯罪学专著,也是1995年出版的《当代实证犯罪学》一书的续篇。全书共发七编二十九章。作者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国际先进的研究手段,利用计算机的统计分析优势,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以研究犯罪规律为主线,对犯罪人构成规律、犯罪动机规律、犯罪行为规律、犯罪类型规律、重新犯罪规律、预防犯罪规律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构成本书的资料基础的天津犯罪调查,是一项跨世纪工程。自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每隔3年进行一次,即1990年、1993年、1996年、1999年、2002年等5次大型调查,持续12年之久。本书统计资料数据都源自这5次大型调查资料的数据库——“天津犯罪调查科研数据库”。天津犯罪调查采用的是普查方式,调查对象是天津市自1990年至2002年12年间监狱当年新入狱的刑事犯罪人。因此,它为《当代实证犯罪学新编——犯
以权钱交易为本质的受贿犯罪,一直是严重困扰世界各国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对于受贿犯罪的打击都毫不手软,我国也不例外。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贿赂犯罪行为人犯罪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日益丰富,犯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式越来越多,规避法律的意识和反侦查的能力也日益提高,贿赂犯罪行为人已经习惯于通过改变犯罪形式和增加行为的隐蔽性、伪装性来改变“传统”的、与刑法规定直接“对号入座”的行为方式,因此,规避法律制裁的种种变相贿赂行为愈来愈多,表现为不断以新的形式、合法的外衣作为“伪装色”、“保护色”、“迷惑色”来遮掩贿赂犯罪行为的不法性和“权钱交易”的本质特征,试图营造一个“掩耳盗铃式”的刑法真空以逃避刑罚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