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定位为起点,梳理了犯罪现场勘查的发展,并针对主要法治国家的刑事案件现场勘查规则进行研究,对当前中国犯罪现场勘查的各个程序环节进行讨论,并选择了几类重要的犯罪现场进行勘查分析。本书对犯罪现场勘查的主要原理进行阐述,结合现场勘查学界和实践部门遇到的现实障碍进行分析。
环境资源犯罪范围较广,罪名较多。本书*章围绕环境资源犯罪所有罪名,针对其中涉及的共性问题进行概述;第二章至第四章围绕环境污染犯罪的基本问题、矿产资源犯罪的共性问题和非法采砂犯罪的特殊问题三个专题进行阐释,即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犯罪和破坏矿产资源犯罪。
《犯罪及其原因和矫治》为犯罪学名著译丛之一。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在国外产生的重要学科。犯罪学研究的重镇一直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犯罪学研究要想得到很大的发展,必须很好地吸收全人类犯罪学研究的精粹。美国等其他国家犯罪学发展的成功历史也表明,翻译国外的重要犯罪学书籍,是发展本国犯罪学研究、提升本国犯罪学水准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一直将犯罪学作为重要的出版方向之一,此次将《犯罪学名著译丛》介绍给广大读者,也是致力于发展中国犯罪学事业的重要举措。 收入本《译丛》的名著,主要是根据下列标准来衡量的:一是在犯罪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二是获得过重要学术奖项的;三是统计研究表明被广泛引用的;四是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关系密切的。 本《译丛》是一套开放的丛书
本书基于刑法教义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刑法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而展开探索,因此本书不仅仅是对刑法的一种态度和研究刑法的方法,而且是一个以刑法规范为起点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本书深受古典黑格尔法哲学(而非新黑格尔主义法哲学)和现代新康德主义法哲学(而非古典康德主义法哲学)的影响,但又对它们的法哲学立场与观点进行了基于当下时代与作者个人立场的扬弃。古典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辩证法以及客观主义的合理成分,新康德学派的唯物主义以及价值分析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决定了本书的应报主义、客观主义、结果无价值论、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等一系列基本学术立场,以及以实质评价为特色的实质的犯罪论等见解。新康德主义哲学中,作者尤其受其中弗莱堡学派观点的影响,强调价值评价在刑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建立
我社曾经出版了《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指导丛书》,内含《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与审查要点》《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案例剖析》《机械领域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与审查》《医药及卫生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与审查》《化学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文件撰写与审查》等,是分别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专利申请的文件撰写,并结合一些案例给予解读说明,对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起到了指导规范的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这套丛书中引用的一些案例不够全面和代表性。在实践中,常有读者,如专利申请人、代理人常常遇到与申请文件撰写、答复审查意见的问题,希望能够出版带有案例剖析的指导书籍。
由杨瑞琴编*的《纳米技术与潜指纹显现》一书是一本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作,本书致力于纳米技术在法庭科学、现场微量物质检验上的应用,主要是针对犯罪现场留有的潜血指纹,如何运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将证据检验出来,确定下来。全书均是利用纳米技术显现微量物证的研究成果。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有许多都涉及犯罪数额 较大 、 巨大 、 特别巨大 和情节 严重 、 特别严重 等规定。这些规定,是我们认定犯罪的依据,也是量刑的依据。可是这些规定发布的时间跨度大,十分零散,不便查阅。 本书对《刑法修正案(九)》公布后,我国《刑法》规定的468个罪名一一介绍。对于有关的犯罪数额与情节的司法解释,按照《刑法》规定罪名的顺序,逐个介绍,无一遗漏,并且标明出处及公布的时间,便于读者从网络上查阅。 本书准确性高,实用性强,是公检法人员和律师办案的工具书,也是打刑事官司者的法律武器。
《定量犯罪学:从描述到控制的探索/公安院校知名教授学术文库》是一部探讨犯罪定量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著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与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出了犯罪因素空间理论,给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是犯罪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定量犯罪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创新。也就是说,将犯罪研究建立在因素空间基础上,从犯罪因素发现到犯罪因素分析,通过犯罪背景空间得到犯罪大数据挖掘的基本路径,为犯罪研究的人工智能奠定了有价值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方法。因此,从学术上来看,《定量犯罪学:从描述到控制的探索/公安院校知名教授学术文库》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价值与现实应用意义。 《定量犯罪学:从描述到控制的探索/公安院校知名教授学术文库》适用于犯罪学研究者与学习者,特别适用于热衷定量犯罪学的读者研究与使用,也适用于
《侦查心理研究/公安院校青年学者学术文库》分为两大部分:侦查主体心理研究和侦查过程心理研究,共十四章内容。侦查主体心理研究主要是侦查人员为完成侦查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心理素质和基本心理状况;侦查过程心理研究主要是在侦查工作的具体环节或流程中体现的深层心理机制。
《被害人学基本理论研究/公安院校知名教授学术文库》从学科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角度对被害人学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在完善被害人学的理论体系。《被害人学基本理论研究/公安院校知名教授学术文库》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学科理论体系较完善,内容全面,范围广泛。二是立足现实,大胆创新。不少问题有新见解,有理论深度。三是重视实地调研,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内容上颇为系统,既有丰富的实践资料,又有精辟的理论概括。《被害人学基本理论研究/公安院校知名教授学术文库》对于被害要因,被害人过错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此外,还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不同类型的被害人现象。
秘密侦查是一种有效的犯罪侦查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往往会侵犯有关人员的合法权利,如隐私权、通信自由权等。由于其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做出明确规定。我国修改以后的《刑事诉讼法》对秘密侦查进行了必要规范,这有利于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本书在阐述秘密侦查原理的基础上,首次对内线型秘密侦查、外线型秘密侦查、技术型秘密侦查以及其他类型的秘密侦查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概念准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际,必将有助于侦查人员对《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正确理解和执行,推动我国秘密侦查制度的进步和完善。
《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中的国家反拐行动研究/公安院校青年学者学术文库》主要运用国际第四代政策评估技术,使用了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通盘考虑政策执行者、政策受益者与政策牺牲者三方面的利益,重视政策利害相关者内心感受,基于 以受害者为中心 的方法,依据人口贩运市场的供需理论,对反拐官员、被拐妇女儿童、买主、专家、志愿者等各方面的深度访谈及数据分析,评估中国国家反拐行动计划。
《**滥用与治理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视角》依托云南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和云南省禁毒教育培训科研基地相关项目,从公安学、法学、医学等领域逐渐向社会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领域拓展,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禁毒学。 《**滥用与治理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视角》运用多学科视角、交叉学科的研究思路,采取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等方法,展开了**滥用的原因和治理的研究,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寻**滥用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治理的对策建议,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研究的一手资料,拓展了禁毒研究的视野和领域。
杨兰臣编著的《常见职务犯罪解析与预防》分为四章。 *章介绍刑法基础知识,以帮助非法律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本书后面三章的内容。 第二章是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类犯罪,包括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行贿罪等。 第三章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例如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 第四章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权犯罪,例如刑讯逼供罪、报复陷害罪等。 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对常见的职务犯罪进行详细介绍,并注意尽量用通俗易懂 的表述方式,对每一个罪名都详细地解释其含义,介绍其构成要件、立案追诉标准、量刑标、见问题、典型案例及评析、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等。
阮惠风著的《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监测与控制实证研究》以云南新型合成毒品滥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个案深度访谈为辅,兼以参与式观察(本文主要是指暗访)及座谈等多种方法,尝试以社会控制论为理论视角,对云南新型合成毒品滥用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形成的内在机制与治理方法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
我国侦查学研究历经了从初级到高级以及从零散到体系化的发展过程,尽管与其他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还有距离,侦查理论对侦查实践的指导还不够理想,系统化的侦查学理论体系还尚未完成,但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已经被认同与确认。①苏联学者拉·别尔金也认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科学……”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面对现代社会尤其是高科技下的流动社会,如何建立具有现代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侦查学也就成为侦查学理论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然而,侦查学的研究尤其是侦查基础理论的研究不仅需要接受现代社会供给的尖端性科技成果,还需要吸收侦查实践中的经验智慧,更需要探索支持其作为独立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王传道教授在年近八旬之际推出了《侦查学理论探索:王传道论文选编》则为上述三者的推进与发展
赵秉志主编的《暴力犯罪死刑适用标准研究》共计十二章,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题为“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基本问题”,有五章,分别对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暴力犯罪死刑适用标准的政策依据和法律原则,以及其他暴力犯罪死刑适用标准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具体问题包括暴力犯罪死刑适用实体标准的统一化、量刑情节与暴力犯罪死刑适用、暴力犯罪共同形态的死刑适用;中篇题为“具体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实体法标准”,有五章,分别对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绑架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等五类典型性的严重暴力犯罪死刑适用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下篇为“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程序法标准”,分为两章,分别对“暴力犯罪死刑适用证据标准”确定的相关共性问题、具体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证据标准进行研讨。
《人性与犯罪:宋浩波犯罪学论文选编》作者宋浩波曾先后参与、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研究项目、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部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2项,国家学会项目1项。科学成果获国家、省级、部级、校级和国际学术研究会优秀成果奖15项。 主要理论著作: 《犯罪学原理》《经济法学》《犯罪社会学论要》 主要获奖作品: 《犯罪动力论》《试论犯罪概念的科学化》《西方犯罪学研究发展历程评述》《犯罪学学科之考辩》《试论犯罪学的数学化问题》《略论犯罪经济学及其发展历程》《市场经济与新型犯罪》
《侦查取证规范化研究/*院校青年学者学术文库》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部分是侦查取证总论。这部分主要探讨侦查取证的理论问题,包括侦查取证的概念、对象,侦查取证与证明理论、证据规则,侦查取证的思路、过程等,并对实践中侦查取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体扫描和原因剖析,为后面的具体问题探讨做铺垫。 di二部分是侦查取证分论。这部分以侦查工作的一般流程为主线,以侦查取证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分别探讨了对立案阶段的侦查取证、现场勘查取证、询问取证、视频侦查取证、侦查讯问取证、侦查辨认取证、搜查扣押取证、鉴定取证和数字化侦查取证的理性认识,梳理了这些侦查取证行为在实施中常见、多发、易发和反复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提炼和应对策略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侦查取证行为的规范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