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民法典》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并充分吸收、借鉴比较法上的优秀经验,对我国民法上的人格权作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共分三编。编 人格权总论 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对人格权的概念、特征,人格权与其他权利的关系,《民法典》人格权编与其他各编的关系,人格权的主体、客体与内容,以及人格权的行使和限制等进行了研究。第二编 人格权分论 依次对一般人格权以及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等具体人格权的性质、特征、内容,以及权利的限制、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事由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三编 侵害人格权的民事责任 主要对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人格权请求权以及赔礼道歉、损害赔偿等损害赔偿请求权进行了研究。
本书为《人格权总论》姊妹篇,该书内容旁征博引,论证融通中外古今,涵盖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自然人名誉权、法人名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旨在对具体人格权进行详细、缜密的法教义学建构和阐释,并且以问题为研究导向,立足中国实践,面向司法裁判,力求全面、准确、清晰、务实地解释各主要具体人格权的规范运作,以指导如何提高中国司法对人格权的保护水准。
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部分对当前的理论和现实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第二部分对当前理论学说和关于隐私的争议进行了讨论,并举例进行论证。第三部分针对作者的观点,即对隐私场景理论进行了深入说明和分析。隐私场景理论认为,隐私的实质是在特定场景下合理的信息流动。作者认为人们传输信息需要符合不同场景下相应的社会规范。作者针对公共私人领域二分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基础的隐私理论,并提供了解决隐私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为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人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结项成果。这一结项成果包括13个部分。论述了当代中国公民在选举权、民事权利、交通权利、行政诉讼权利等方面的人权法律保障机制。本书章追溯了我国人权研究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制度的研究状况;第2-11章分别对我国宪政、选举、民事、婚姻家庭、交通、宗教、公安执法监督、刑事、行政诉讼和律师领域人权保障的法制建设进行了研究,梳理了这些领域人权保障的规范性文件,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法制完善的措施或途径;附录一研究了德国人权保障的法律制度,涉及德国《基本法》、德国法院、政党与人权保护;附录二包括本课题组在西部分别对三级法院“民告官”案例的受理状况,救助站运行现状和社会慈善组织的发展近况,进行实证调查后形成的
自北京宣武区、山东济南、浙江杭州和江苏苏州四个城市开始试点“平安城市”建设之后,为了全面推进科技强警战略的实施,公安部、科技部于2004年6月在北京、上海、廊坊、大连、南京、苏州、南通、杭州、宁波、温州、台州、芜湖、福州、青岛、淄博、威海、郑州、广州、深圳、佛山、成都共计21个城市启动了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工作。2005年8月,为了“以点带面”,公安部进一步提出了建设“3lll”试点工程,选择22个省,在省、市、县三级开展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工程。 很多城市在推进科技强警和平安城市建设中动作相当迅速,成效也非常显著,如深圳市,仅全市银行金融系统1200个营业网点就安装了2万多个摄像机;全市六区共建3500多个监控系统,安装摄像机9万多台。部分社区、区域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到面、监测到线、控制到点”的全天候
大约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科学界流行起“价值中立”的思潮,就是主张在研究中不应该对研究对象产生任何价值上的倾向与判断。作为对于文革中那种“政治挂帅”的一种反动,这种思潮发挥了“拨乱反正”的积极作用。
我们的这个时代应该是一个妇女的权利时代,一个妇女权利意识觉醒的时代,一个以权利来确认和张扬妇女社会主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妇女权益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对妇女权利的尊重在国际社会成为共同的呼声,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也成为国际社会法律制度的基本预设。 本书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对妇女权益保护的历史、中国与发达国家、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妇女权益保护立法、妇女权益保护中的家庭暴力、妇女就业歧视、妇女的“四期”法律保护及“包二奶”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全面考量,以期达到对和谐社会理念下妇女权益保护法治建设的前瞻思考。
网络侵权行为又称“网上侵权行为”或“互联网上侵权行为”,简称“网络侵权”或“网上侵权”,是指通过互联网络或在互联网络环境下所实施的侵权行为。 编者编写本书以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掌握《侵权责任法》中网络侵权部分的基本原理和具体规则,学习和掌握一旦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如何依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保护好自己的权利。
本书作者试图对法释[2003]20号进行全在的阐述,并对相关的重点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对已有的司法解释、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梳理,同时列举重要案例加以说明。本书适合于从事民事法律尤其是从事侵权法理论和实务工作的人士阅读。
本书所选案例均是国家法官学院从各地2014年上报的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案例,全面涵盖该领域常见纠纷内容。案情凝练,并由主审法官精心撰写裁判要旨与法官后语,可读性、适用性强,能帮助读者*限度地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为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办理相关案件以及案件当事人处理纠纷参考书。
本书是一部研究隐私权兼人格权的法学著作。“人之为人”所应然享有之权利理应是人类社会一切法制之正当性源泉。本书在探寻隐私权的理论根基之际,试图跳出近代以降的西塞罗和笛卡尔式的悖论陷阱,溯源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以“理性”定位“人”之内涵,以及求证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从而揭示人格权和隐私权为本质的特征——人格。立足于此,并借鉴英美德法等国的学说体系与立法体例,藉以比较法研究,本书建构了自成体系的隐私与隐私权概念。 作者分别以专章论述了隐私权与相关权利的比较分析、隐私权的扩张及其与公法框架内其他基本权利的界限、乃至私法与公法之联系与冲突等关乎理论的体系构建与法律规范的合理编纂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作者更力图以多元化之视角——如国外立法和理论的启示、隐私权国际法保护的经验、当
编撰《人身权益保护案例选编》意图有三:一是指导受害者、特别是农民工和广大农民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提醒企业主、医务工作者和驾驶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将爱护他人、珍惜生命置于至高的位置,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人身伤害事故;三是为处理人身伤害事故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参考案例。
刑事法制是现代社会法制之基本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刑法又是刑事法制之根本。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具有重大改革和多方面进展的新刑法典,是我国刑事立法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部新刑法典的修订和实施,对于以刑事法律更加有效地保护人民,惩治与防范犯罪,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无疑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一方面,较为完善的条文中的法律制度要变成实践中的法治,其重要前提之一,是要对条文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透彻的理解。而新刑法典分则部分共达350个条文,所包含的具体罪名达400余个,内容的广博纷繁显然增加了系统理解与把握的难度。另一方面,新刑法典
本书以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为线索,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收录与其密切相关的配套规定,并在此基础上予以精要的实用解答,以便广大读者及时解决常见法律问题。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自那一年开始,中国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年。这是伟大的30年,是改变中国的30年,是震惊世界的30年,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30年。 在哲学社会科学这30年的辉煌成就里,浸透着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奠基的老一辈专家呕心沥血的求索,也镌刻着寻着他们足迹的后来者追求真理的步伐。“学之大者,国之重器”。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大者”潜心研究的成果,重新编辑出版以飨读者。为此,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将这一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奉献给读者。她以自选集的体例形式,每年推出一批,争取在几年内达到百种以上。《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将系统展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学者30年来的学思精华,展示他们的学术探索历程和风采。同时,为使这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更加丰富,编委会决定
本书对人权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刻而独到的研究,分析了公民基本人权的概念及其内涵,区别了人权与权利、公民基本权利、法律权利诸概念,说明了公民基本人权的主要类别、内涵、本质和渊源,以及人权保障的理由、历史教训和现实途径。作者立足于理论前沿,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公民基本人权保障法律建设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尤其是特殊群体人权保障法律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涉及选举权、劳动权、信访权、立法听证权、环境权、知情权、隐私权、受义务教育权、迁徒自由等,以及特殊群体人权保障法制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并对中国公民基本人权保障的难点与对策,近年来公民基本人权保障的社会热点话题及中外维权典型案件进行了分析。
《我国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研究》从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入手,结合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整体缺位的现状和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实之需,选择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秘密监听、政府堕胎规制、政府信息公开、个人信息档案管理和*法律规制等几个公权力领域展开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实证研究。目的是在权力和权利关系重组中落实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并积极促成隐私权宪法保护制度的实现。
《传媒法研究丛书:大众传播活动侵犯人格权的归责原则研究》是张鸿霞的一部关于大众传播侵犯人格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研究。作者既有相关知识的学养,也有社会实践的体验;既有在国内研学的经验,也有对国外研学研究的经验。《传媒法研究丛书:大众传播活动侵犯人格权的归责原则研究》以不同的原告、不同的传播内容为划分标准,分析了自然人、法人为原告,以及据传播内容不同适用不同归责原则;又分析了不同被告,如大众媒体机构、新闻源、作者、转载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归责原则的适用。后提出大众传播侵犯人格权以适用推定过错为主,但应当明确具体的判断过错的要素,即使有失实,只要尽到职业新闻人应有的谨慎、负责而公正的注意义务,即可以免责,给传播者合理的“错误”空间,合理地保护言论自由权。《传媒法研究丛书:大众传
遇到法律纠纷应该怎么办?是从查找国家的法律规定下手?还是要先看看以前类似案件的处理结果?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员而言,法律意识虽然越来越增强,但繁杂难懂的法律条文、环环相扣的法律程序,都成为顺利解决问题的极大障碍。《法律纠簿处理一本通》系列图书的出版,旨在帮助广大读者清晰、明了地知道如何自助解决法律纠纷。
一、收录全面、编排合理、删旧添新 本书收录了各类纠纷认定中常用的各种处理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审判政策等。其中,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作为法律依据,是各类纠纷认定中常用的关键文件。而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司法文件等主要是作为参考依据,可以在纠纷解决中参照适用。根据时效性,删除已被废止的各种法律文件,收录*的法律规范。 二、核心规则适用指南、重要条文索引、案例及图表 (1)除收录纠纷认定规则外,本书还对核心规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放在每本书的附录部分,成为核心规则的适用指南,以此增加法条本身的实用性。 (2)根据法律的相关司法解释及规定,对每本书中的重点法条做了索引,以便读者能方便快捷地查找到与此相关的其他条文,节省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