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重点打造的 中华文脉 从中原到中国 丛书项目。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 兼儒墨,合名法 ,史称 杂家 。他也是中华文明中传承悠久的商贾文化的典型代表。本书主要讲述了吕不韦以一介商贾之身,凭借着过人的眼光和游说能力,帮助质子异人返回秦国并登上王位,从而封侯拜相、权倾天下,却终饮鸩自尽的传奇人生。这部传记兼具史实还原与可读性,对发掘和弘扬中华商业文化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经过三次审议,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共8章74条。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该法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边界,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本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参与立法的相关专家编写,对每个条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全面解读。坚持以准确地反映立法宗旨和法律条款内容为基本要求,努力做到观点的权威性和内容解释的准确性。为研究、适用、学习、遵守法律提供了指引,是保障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的推荐参考用书。
人权是人和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前提。本书集中阐明,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权利,我国检察机关在行使检察权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科学理念,规范检察行为,依法、依纪、理性、文明行使侦查权、逮捕权、提起公诉权、抗诉权等,让人民切身感受到人民检察权力为人民的根本宗旨。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探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分为四编:基本理论、制度与实践、具体适用和比较研究。基本理论包括适用范围、认定标准、赔偿数额确定原则等基本问题。制度和实践主要针对我国现行立法、理论和审判实践进行分析。具体适用探讨精神损害赔偿的各种具体类型,包括侵害非物质性人格利益、伤残案件、死亡案件、概括性人身损害赔偿和侵害亲属关系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比较研究部分,介绍了两大法系的具体制度,以法国、德国、美国和我国地区为代表。张新宝,中国人民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杂志总编辑。
本书是一部研究隐私权兼人格权的法学著作。“人之为人”所应然享有之权利理应是人类社会一切法制之正当性源泉。本书在探寻隐私权的理论根基之际,试图跳出近代以降的西塞罗和笛卡尔式的悖论陷阱,溯源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以“理性”定位“人”之内涵,以及求证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从而揭示人格权和隐私权最为本质的特征——人格。立足于此,并借鉴英美德法等国的学说体系与立法体例,藉以比较法研究,本书建构了自成体系的隐私与隐私权概念。 作者分别以专章论述了隐私权与相关权利的比较分析、隐私权的扩张及其与公法框架内其他基本权利的界限、乃至私法与公法之联系与冲突等关乎理论的体系构建与法律规范的合理编纂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作者更力图以多元化之视角——如国外立法和理论的启示、隐私权国际法保护的经验、
本系列图书完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与读者处理纠纷、维护权益的思路和想法吻合。着眼于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的法律纠纷。围绕“索赔技巧”和“赔偿计算”,一步到位、直截了当地解决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性:专业人士精心编写; 实战性:内容围绕读者的困惑和问题展开; 真实性:选编的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法院判决的案例; 资料性:汇编整理了该领域的统计数据和法律法规; 工具性:工作和生活的常备手册,随需随查。
《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法的体系化达到了新高度。体系化不仅是对民法典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民法各具体制度的要求。然而,身份行为作为一类迥异于财产行为的法律行为,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均未达到像财产行为那样的体系化程度,这使得其在以体系化著称的《民法典》中颇不协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法的科学化,同时也对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带来了相当的困扰。身份行为制度的现状固然有家庭法长期以来游离于民法之外的原因,同时与家庭法特有的价值主导体系也不无关系。而在家庭法回归民法的时代,其相关制度建构在强调价值判断的同时,亦应关注其本身的科学性与体系性,这也正是民法典下身份行为制度解释论展开的方向。本书主要是从解释论的角度,以法学体系化思维方式构建身份行为理论体系。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