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为教而写的公司法教科书。 初版至今二十载,每一版皆为用心之作。以对中国公司法自身的关注和讨论为基本定位和终极目的;注重参考域外成熟的理论和制度以及司法经验并在比较法的意义上使之原理化;再将之与中国具体公司实践相结合,使之 本土化 ;意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公司法的基本原理。 因应《公司法》的新修改,第五版更是推陈出新之作。结构上,本版新增了公司登记专章,国有独资公司扩大为国家出资公司,并另立专章;内容上,本版涉及绝大多数条文的修改和完善。同时,第五版的修改吸收了近年来实践中的有效经验。 该书在中国知网《中国图书引证统计分析数据库》总被引频次和近五年被引频次中均居前列。既适于高等院校法学院系的课堂教学,也可成为实务工作者的有效参考。
2019年新修订的《证券法》确立了许多新制度,这些新制度基本上都是针对上市公司法治化的制度,而2023年新修订的《公司法》对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了重要修订。作者经过多年的深入思考,认为有必要将2013年出版的《上市公司监管法论》升级为《上市公司法治论》。对此升级版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上市公司监管法本质上是上市公司治理的法治化,监管在根本上是维护上市公司和投资公众的利益,监管本身不是目的,维护上市公司和投资公众的私权利才是最终目的。私权为本,公权为用,尽量谦抑公权力的运用, 法治 理念显得十分重要。二是升级版将 上市公司监管法 作为《上市公司法治论》的一个部分,使本书围绕着上市公司,将公司法、证券法和上市公司监管法作为一个法治体系进行研究,这样更为合理,也更具理论
本书梳理了近代以来日本移植欧美发达国家公司法的历史,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从宏观乃至微观的层面上,对日本公司法的变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做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尤其对现实中的日本公司治理的理念、结构、运作方式等做了细致、透彻地分析与研究,正确预测了在国际大环境下,日本公司治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治理有趋同倾向。本书以对日本公司法的修订和变更为主线,系统分析日本企业治理的新变化,使用了大量案例,为公司法治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企业陷入困境,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固有的 顽疾 。困境企业的拯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法律、经济、金融、资本、管理、产业等多行业、多领域。本书更加重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从企业拯救的宏观认识、司法拯救的内容等基础知识出发,重点梳理重整模式选择、重整程序启动、破产管理人履职、遴选重整投资人、制订重整计划等具体问题以及流程的基本要求,为困境企业实现脱困提供务实的指南。同时,本书也收录了人民法院和各地方人民法院发布的部分破产重整典型案例,并附有具体的法律文书范本,供读者参考使用。
《公司法学(第二版)》以公司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公司法律实务和司法审判实务为导向,论述公司法的基本问题,主要分为公司法总论、公司设立制度、公司融资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公司变更与终止制度等五编,每编又分若干章节。 公司实践中的法律纠纷和审判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如股东资格、隐名股东、股权转让、优先购买权、股东知情权、股东会和董事会决议的效力等,实际上是传统公司法教科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这些问题恰恰是法学院毕业生从事公司法律事务工作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活”的公司法。如何将这些问题糅合进公司法教科书,又不破坏教科书的体例和逻辑,是一个破费心思的问题。 《公司法学(第二版)》以公司法的司法审判实践为导向,分析、介绍公司法的基本理论、公司实践中的法律纠纷和审判实践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国有公共企业承担着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的重大任务,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子。国有公共企业内部治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达成,这是本书研究国有公共企业内部治理法律制度的首要意义。其次,在我国明确要对国有企业实现分类管理和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背景下,完善公共企业治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改革的理性回归。这不仅事关国有企业本身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之成败,也是新时期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要达到这些要求和目标,国有公共企业治理相应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不可或缺
企业商事法务丛书 旨在构架理论和实务之间的桥梁,通过对商事领域法律问题进行学理分析,为企业法务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并提升预防法学和策略诉讼的专业水准。《并购和合资企业》为 企业商事法务丛书 之一,主要介绍日本的合资企业(JV)与企业并购(M A)这两大领域的法律热点问题,这是我国企业对日投资时常见的两种方式。本书内容包括:使用许可合同与合资企业的连续性、合资企业的企业形态选择、意向书、股东间协议和章程、管理层收购、企业并购中尽职调查和声明保证义务、企业并购交易的方法、余股挤出合并和对价多样化、企业再生和企业并购、企业并购与合资企业的税务。
本书以美国对公司并购活动的监管为对象展开研究,是一部有关美国要约收购理论、立法及实践研究的理论著作。本书从公司并购浪潮与法律困局、《詹姆斯法案》颁布、联邦最高法院与地方法院判例以及各州反收购立法五个角度出发讨论了美国收购的立法模式,着力介绍美国联邦国会的中立立场与各州的反收购立法、反收购立法的合宪性问题及商业判断规则的发展、《标准商事公司法》和《统一证券法》的应对及各州的反映、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交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则创制与执法活动等方面内容。
本书拟在梳理预重整实践现状与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制度原理进行研究,并兼与其他国家及地区预重整制度进行比较,力求以一套科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这一制度进行结构解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制度的规范分析,以及对实践案例的微观透视,论证预重整制度的规范基础,并据此提出具体的规范原则。在此基础上,论述预重整制度的规范基础,即私法自治之契约自由原则与公权规制之契约实质正义原则以及在此规范基础之上的具体规范原则。着力探究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所在,以使市场主体与行政、司法各司其职,相向而行,预重整制度有效运行。
本书以美国对公司并购活动的监管为对象展开研究,是一部有关美国要约收购理论、立法及实践研究的理论著作。本书从公司并购浪潮与法律困局、《詹姆斯法案》颁布、联邦法院与地方法院判例以及各州反收购立法五个角度出发讨论了美国收购的立法模式,着力介绍美国联邦国会的中立立场与各州的反收购立法、反收购立法的合宪性问题及商业判断规则的发展、《标准商事公司法》和《统一证券法》的应对及各州的反映、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交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则创制与执法活动等方面内容。
公司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制度,对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公司经营行为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自《公司法》实施以来,随着对于公司治理规范化和法治化的深入理解,人们越来越重视运用相关法律制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公司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和制作要点,正确使用相关法律文书,本书精选我国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常见常用的文书格式、参考样本或示范文本,并摘录相关法律条文,撰写应用指引和注意事项,以便读者充分理解使用,防范公司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书分为上篇 企业合规刑事篇 和下篇 企业合规民事篇 。 上篇主要包括:企业合规的六个路径,如企业刑事合规的法律构造与本土化路径,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安全合规路径,刑事合规评价制度的域外考察与模式选择路径,刑事合规启动条件的路径,人工智能企业刑事合规风险防控;此外,阐述了附条件不起诉刑事制度在企业合规制度中的引入和应用,民营企业民间融资风险及合规要点,企业反舞弊合规实务,以及企业合规建设中的律师参与。 下篇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层面的合规探讨,包括企业合规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如何体系构建并达致公司合规治理的科学转变,领导力在企业合规之路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商标违法风险及合规指引,以及企业合规试点模式的现状检视与破解之道等。
本书以美国对公司并购活动的监管为对象展开研究,是一部有关美国要约收购理论、立法及实践研究的理论著作。本书从公司并购浪潮与法律困局、《詹姆斯法案》颁布、联邦法院与地方法院判例以及各州反收购立法五个角度出发讨论了美国收购的立法模式,着力介绍美国联邦国会的中立立场与各州的反收购立法、反收购立法的合宪性问题及商业判断规则的发展、《标准商事公司法》和《统一证券法》的应对及各州的反映、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交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则创制与执法活动等方面内容。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如何能够像土地和房屋那样准确地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怎样才能 好地保护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财产不受侵犯,遭受侵犯后怎样可以获得科学的、合理的补偿?这是目前知识产权领域值得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本书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角度出发,汇总近年来各律师亲自办理的或在知识产权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典型案例,介绍案件概况,指出焦点问题并依据法律规定进行案件评析。书中案件类型繁多且 代表性,分析深入透彻,对知识产权法律实务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亦是让众多的企业能将知识产权的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中日常项目。
企业合规大规模嵌入我国的法治体系,是从刑事司法领域开始的。其以检察机关推动的企业合规改革为主要依托,以不起诉等从宽追究刑事责任的方法激励和督促企业开展合规整改,去除经营和管理中的违法犯罪基因,从而达到使企业依法依规经营的效果。为解决合规监管难题,检察机关还探索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合规监管模式。作为“协商性司法”的升级和延伸,企业合规改革的推行,意味着我国在确立针对自然人的“诊疗性司法”之后,又接纳了一种针对组织体的“诊疗性司法”,并将对刑事诉讼理论和刑事诉讼立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在具体展开企业合规改革的适用条件、制度模式、疑难争议问题的基础上,对辩护人如何在合规案件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在遵循诉讼规律的基础上扩展刑事诉讼全流程的合规实践等热点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