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银行业的刑事犯罪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通过预防银行业犯罪,实现规范银行市场秩序,维护银行业相关主体利益和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的目的。在研究大量银行业犯罪案例的基础上,结合银行业犯罪案件办理经验,本书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银行业犯罪的理论与实务疑难问题。本书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体系性强。本书溯源考察了银行业起源,研究了我国银行业的法律规制,研判了银行业犯罪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银行业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分破坏金融秩序犯罪、腐败犯罪、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犯罪和金融诈骗四部分研究了银行业内常见多发的罪名。二是实用性强。本书通过简短的文字为读者传达更多的实务信息,以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的研究为例,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刑法怎么规定,立案标准怎么适用,接着分析司法实践中如何掌握擅自
在总结多年法律工作的基础之上,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作者历时一年半完成本书的写作。本书从基础法律关系着手,着眼于法律风险多发、易发的业务环节,总结诉讼案件的成败得失,提出法律风险前置的理念,探究未来金融法律的发展方向,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信本书对商业银行的合同审查、信贷审查及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必将有所帮助。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重创。随着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形势的向好,在后危机时代下国际社会已从采取短期政策措施以遏制危机蔓延转向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全面改革重塑,金融监管的边界问题受到广泛重视。 《银行监管权边界问题研究》一书以银行监管权边界为切入点,对国际社会银行监管权边界调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较研究,并以此次金融危机为例,分析了银行监管权边界的结构性缺陷,着重对中国银监会监管权纵横向边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提出了改进措施。 ,通过历史的实证考察,洞悉了银行监管权边界变动趋势和规律,为我国银行监管实践提供指导。 第二,本书对银行监管权纵向边界的讨论和研究,是立足于解决目前我国银行监管实践中存在
本书是20世纪以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法律学科,是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法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银行法学》由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组织编写,以银行法在我国当下的立法、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国际上的新近发展为依据,对银行法的基本理论和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政策性银行法、银行监管法的主要制度和重要规则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和解析,尤其对商业银行的法律制度做了较全面详细的论述。《银行法学》可用于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经济(金融)专业的银行法、金融法教学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务培训,也可以用作从事银行法实务的司法人员和律师的业务参考书。
《行政改革与法制建设丛书·银行业监管权研究:行政法语境下的理论与实践》在坚持法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主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国有银行改革与政府监管权。近代以来银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由于市场的引导和作用,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权力发挥了*的主导作用,国有银行时有时无、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就是缩影。因此,研究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权问题,难以回避政府权力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是银行业监管的组织机构。如果说权力是政府的灵魂,那么承载权力的组织机构就是政府的骨架。监管机构作为新型政府组织模式,在各国设立和运行的历史都不长,但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关键的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监管机构
光阴荏苒,岁月流金,薪火相传,法学永继。自1915年9月东吴大学法学院创办以来,时光近一世纪,然东吴之辉煌、法学之昌盛,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东吴大学法学院于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教育史上之地位,亦可谓震古铄今,叹为观止。国内近现代法学大师中,王宠惠、吴经熊、盛振为、丘汉平、董康、王伯琦、孙晓楼、杨兆龙、李浩培、倪征噢、潘汉典等诸位先生,或执教于东吴以哺育莘莘学子,或出身于东吴而终成法学名宿。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合璧中西,形成“比较法”之特色;戮力同心,铸就“南东吴”之美誉。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系承继东吴大学法学院而来。前辈业绩,自然荫庇今人,但全院师生,在以先贤为荣之余,更感使命重大,无一日或敢懈怠。自1982年恢复法学教育以来,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教学、科研上取得
《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防控理论与实务》一书对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防控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和论述,《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防控理论与实务》共分十三章,对银行卡业务全流程经营管理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法律风险及有关法律、法规作了比较透彻地分析,注意业务操作与法律理论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操作实例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各有兼顾。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审判与风险防范 总结审理中遇到的常见热点纠纷问题,对贷款办理、发放、监管和催收等环节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个人住房贷款审判与风险防范 着重从银行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提示贷款风险,分析风险成因,提出防范对策。 ★*审判与风险防范 通过翔实的数据从多角度总结*案件特点,探讨银行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商誉风险,并提出对策建议。 ★法律指引 精选收录了个人消费贷款密切相关的法律文件,为银行、监管机构及个人提供法律指引。
监管套利是商业银行谋求超额收益的 金融炼金术 ,常常与金融创新同步进行,在形式上契合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的要义,体现了资本权利自由化扩张的逻辑。然而,监管套利会弱化监管的有效性,促进影子银行的发展而积累系统性风险,造成 逐底 式的监管竞争,加剧商业银行的负外部性,甚至被认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的重要因素。实践中,比较典型的如通过资产证券化、影子银行、利用银行控股公司的监管差异、通过资本的跨境转移实现监管套利等。而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组织改革金融软法标准,有力地抑制了监管套利的消极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套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成为监管套利的重灾区。我国应该坚持实质重于形式、激励相容、规则监管与原则监管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金融监管体系,促
《危机银行处置:原理、制度与方法》系统考察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的全新立法与案例,归纳、总结了银行重整与破产的一般规律、原理及方法。《危机银行处置:原理、制度与方法》的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1)系统阐述了银行的特殊性,论证指出银行所具备的公共性与系统重要性两个基本特征,进而提出了保护公共利益、防范系统性风险、保障金融服务持续供给与保障货币政策等银行处置制度的四大目标;(2)对不同语境、不同层次下的"银行处置"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有助于厘清对于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便于更为深入的问题讨论和制度构建;(3)提出、论证了银行处置程序的行政化特质,对处置机构应有的权力配制、处置方式选择应遵循的低成本、市场资源优先、保护竞争、风险分担、保护私人合法权益等原则进行了系统阐述;(4
为便于银行业监管者、银行从业人员和广大读者了解、学习银行业临管规章,中国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部收集汇集汇编了2003年至2006年初银监发布的规章。该书内容涉及机构管理、资本监管、业务监管、风险管理、监管措施方面,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全面性等特点,是一部金融工作者的工具书。
银行法研究银行监管机构、银行、银行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随着金融产品的变化、创新而不断更新。无论进行何种更新,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护银行消费者权益是银行法不变的主旨,监管机构法、审慎监管法和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主旨设计的。但是,法律和金融市场的特点决定了银行法存在着滞后性,对金融危机或多或少只能作出被动的反应,影响了其主旨的实现。本书结合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研究了银行法从理念和具体制度安排上如何减少滞后性,从而能够在*程度上能动地应对银行失败。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是笔者构思的法律视角下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研究框架或体系中的“中国问题”部分,主要是从法律视角对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问题作出全面细致的分析,并提出法律视角下的应对策略,为完善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相关督促机制提供急需的方法指导。在结构上,本书分成“导论”、“总论”与“分论”等三部分。在“导论”部分,对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状况、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以及本书的结构安排等作出简单介绍。“总论”部分共分为三章,分别对法律视角下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内涵、全球兴起的背景以及国内的督促机制的构成、国内外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发展状况以及特点,乃至在宏观上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督促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构想等,作出详细分析。立足于“总论
《信托法专题研究》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信托法的基本原理、信托法律关系的构造、信托制度在民商事领域的运用、公益信托的法律问题、信托公司的法律规制等专题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信托法强行性与任意性之界定、信托财产权在我国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信托公示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诉讼信托的正当性与立法构建、受托人的谨慎投资义务标准、受托人违反信托的民事赔偿责任、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知识产权信托、证券投资信托、环境信托、教育信托、公益信托监察人法律制度等问题。通过考察、评析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托立法以及相关学术观点,对完善我溺的信托立法和信托法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供立法者、学术界与实务界参考。《信托法专题研究》由文杰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