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由竞争法基础理论、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三编组成,结构完整,体系性强。本书依循从理论到制度的编写思路展开,具体涉及竞争法的概念、原则与地位,竞争法的历史沿革,竞争主体,竞争法的执法机构,对主要的垄断行为的规制,以及对主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同时,各章在正文论述中,穿插 延伸思考 典型案例 背景资料 等栏目,内容丰富,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了解国内外竞争法研究的现状和实践中的问题。
本书致力于推进中国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研究,围绕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的交叉领域,聚焦国内热点问题,有选择性地译介国外相关领域的*成果,并试图汇集学界和业界的不同观点,从多个视角审视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的关系。本书此次选取的研究主题为“知识产权滥用”以及“计算机字体知识产权保护”。
作为竞争法核心和基础的反垄断法意在通过禁止独占、惩戒联合(卡特尔)、防止垄断性兼并及规制其他形形色色的限制竞争行为来调控、规范市场秩序,建设良性而充满活力的竞争环境。正因如此,反垄断法在国外被称为“经济宪法”,“自由经济的大宪章”,成为开展市场经济活动的首要法律规则。中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而垄断无疑是市场化生存之敌,一方面由原来计划所控制的对资源的配置权力通过“市场化”形成行政性垄断,造成竞争与市场进入的壁垒,公然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 由各种经济力量所实施的分割市场、联合定价(价格卡特尔)等限制竞争的行为也屡见不鲜,极大地损害了社会整体的利益和经济的发展。在规制垄断的各种手段中,根本的解决手段是法律手段。 目前,我国的竞争法律体系中只有《中华人民
全书四编十六章,在精炼的阐述中兼顾国内与国外的竞争法律制度,亦兼顾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法制度,更兼顾实体与程序内容。对于已有定论详而言之,争议之处点到为止。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符合竞争法教学之客观需要。 本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在结构上,本版调整了部分章节;在内容上,本版吸收了国内外竞争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本版还适当增加了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的典型案例,关注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的立法动态,回应了互联网时代对竞争法的影响。 本书主要为高等院校法学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用书,同时也适合于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从一元到多元:寡头的反垄断法规制》这一法律制度成长过程绝非普通法演进般的 法官造法 的过程,而是以公共利益的保护为主旨,以实体正义为核心,反垄断法律制度与道德、伦理、文化等因素交融互动,乃至这些诸因素逐渐被反垄断立法、执法、司法制度吸收,新的制度得以生成的过程。经济、道德、伦理、文化等因素极大丰富了反垄断法对寡头的规制 工具箱 ,一元模式完成向多元模式的转向。在走向 更好规制(better regulation) 的时代,学习这些经验,努力促成反垄断法规制寡头多元模式在中国的生成,是中国作为后发地区制定反垄断相关法律制度的所具有的 后发优势 ,也是中国实现 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战略,提升寡头垄断市场绩效的可行之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分析了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三种垄断行为的特点、构成要件、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与法律责任。第二部分阐述了政府管制的含义、理论学派,独立管制机构的职能,以及中国政府管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改革措施。第三部分针对行业法与反垄断法、政府管制与反垄断规制、政府管制机构与反垄断机构的职能的重叠与冲突,提出应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科学、合理地配置两者的职能。
本书是介绍美国著名大法官布莱克生平及思想的传记体法制著作。布莱克法官被认为是美国法院历*伟大的六位法官之一,他在法院任职长达34年之久。他领导了上个世纪60年代新发生的那场宪法革命。 本书可以使我们了解到美国法院从30年代至70年代初的重要历史以及活跃在此间的著名法官,同时,还能了解到上个世纪美国许多重大事件,如罗斯福新政、二战反民权运动等。本书还提供了大量布莱克参与的实际案例及背景材料,对于考察"美国法律是什么"及"法律是如何形成与实施的"等问题来说,本书是一本生动的法制教材,也可以说是美国法院判决与宪法解释发展的缩影。
广播电视大学自1979年创建至今已有2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几十万法律专业高等专门人才。1999年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项目,作为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正式启动,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q-国政法大学合作推出了法律专业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同时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的专家参加教学资源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规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结合20多年办学经验,从教材的体例、版式设计上作了改革,以适合学生的学习。在内容上力求反映应用性的特点,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
竞争政策和政府规制无疑要共存共融,但由于二者差异的内在性和必然性,如何在制度上构建二者的协调机制成为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着力解决的问题。本书主要探讨了这种协调机制在竞争法上的制度构建及适用,包括对受规制产业的竞争法适用除外及相关行为的豁免制度,政府规制机关与竞争执法机关的管辖权划分、行政协调,以及对政府规制行为的竞争法适用等。在探讨中,本书既注重理论的发掘和探讨,也在借鉴其他国家立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而细致地构建了相关协调机制。 本书对竞争政策与政府规制协调机制的探讨,特别是相关竞争法制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前瞻性。因此,笔者对此问题理论框架的搭建、论述的展开以及结论的获得难免会有所缺失和片面,但无论如何,笔者是以一种认真和务实的态度来进行写作的,并也希望文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反垄断法的颁布实施,对于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配合反垄断法的学习、宣传,帮助读者理解这部重要法律的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和研究室参与反垄断法立法工作的袁杰、王清、李建国、赵雷、王翔、刘新林、陈扬跃、胡健等同志编写了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对反垄断法的内容进行了介 绍,供学习参考。
金河禄、蔡永浩所著的《中韩两国竞争法比较研究》对中国和韩国的竞争法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完整地阐述,着重对两国的竞争法进行比较。从中韩两国竞争法的背景——市场经济制度及比较出发,阐述了中韩两国竞争法制的形成与发展,而后分别对中韩两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进行比较,很后还论述了随着经济优选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竞争法制的靠前化,并对中国竞争法制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本书逻辑清晰,体系完整,易于理解,可以使读者对中韩两国竞争法的内容及二者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形成清晰、完整的把握和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解读》集权威性、理论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能够帮助读者深入、准确地理解反垄断法的基本理念,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掌握我国反垄断法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可以作为各级政府机关、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学习反垄断法的权威读物,更可以作为各类反垄断法培训的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研究反垄断法律制度的重要参考文献。
本书直接从国内外网站或近年国内外*判例文献精选国内及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20个竞争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经典案例进行全面评析,特别是对国外案例的评析,注重联系我国实际,阐述其对我们的启示,提炼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有益的借鉴经验。本书既为在校各类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案例分析研究和训练模式,也可供实务部门参考。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国际市场之竞争不断加剧。反垄断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制定与完善,近年来也成为各国经济法制领域中的一大焦点。本书分别从国内与国际观点论述两岸在反垄断法之立法与实践经验,以尝试建构起反垄断法下之竞争法制。
反垄断法包括禁止卡特尔、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企业兼并。反垄断法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本书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研究市场支配地位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将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垄断和法学家研究的违法规制结合起来,通过有关案例和不同国家(地区)的司法实践,从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中总结出共性,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的对市场发展的要求分析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市场选择。 本书对反垄断中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问题进行了探讨,书中归纳了一些国家(地区)的反望断立法经验、有关的案例和他人的成果,通过研究对比提出了一些对中国立法及执法的建议。出发点是:促进市场竞争的健康发展,保护社会公共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建立规模经济的合理保障体制,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本书立足审判实践,通过对不正当竞争案件审判中难点问题的剖析与探讨,提炼审判规则与裁判方法,以期提升知识产权法官审理此类案件的能力与水平,共同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读者对象: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相关领域研究人员。
本书主要从反垄断法豁免的价值、构造和运行诸方面,对反垄断法领域的豁免问题进行实证考察和规范分析。反垄断法豁免实质上就是对限制竞争行为的合法化,使特定主体的某个行为或某类行为获得合法性。我们应作出合适的制度选择来构建豁免,从而对其合法化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终实现其追求的多元价值。只有完整的制度安排才具有可操作性,缺少豁免制度相匹配,或者豁免被滥用,反垄断法的实施都将难以进行,其立法宗旨也将难以实现。
本书精选中外反不正当竞争法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司法部门借鉴国外司法实践经验提供实例,为我国立法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使法学专业的各类学生了解国内外法院经典判决的思路,从中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