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作为土地之一种,除其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基于其社会属性,需要公法调控,关注宅基地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能,如保障农民的居住;基于其经济属性,需要体现其私法上的财产属性,发挥其流通及资本功能。宅基地兼具保障功能与资本功能,呈现出公法与私法的混合属性。因此,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必须从公法和私法两方面完善宅基地条款,构建公法与私法平衡的宅基地制度设计。
本书由相关领域法律专家编写,收录法律标准文本,解读重点条文。本书主要以2019年《土地管理法》及2021年《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条文解读为主线,在重点法条下增加相对应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司法政策的解读,以加深读者对主体法的理解。关联法规做索引,并选取贴近日常生活的典型纠纷,同时针对土地规划与审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农村土地管理与使用、土地登记与权属、土地监察与违法惩处等类别,对相关法规予以完整收录。本书力求语言通俗,使广大读者能轻松地理解法律精神,掌握法律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实用版》本书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历年宪法修正案全文,就重点条文逐条进行了条文加工,以法释法,并链接关联法条。本次改版更是根据新修改的《立法法》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
本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重大修改的背景下,运用法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深入探讨城乡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用地市场运行和收益分配机制,结合试点探索实践,对新形势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具体制度和措施建议,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本书聚焦城乡建设用地法律制度,跟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 三权分置 等改革动态,全面梳理了城乡土地法规政策和制度变迁,整理了试点实践典型经验,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法规解释分析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培育、运行和调控提出预判性建议,一方面可为从事城乡建设用地流转交易和市场管理的实务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引,另一方面可为土地法治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
《东非土地法改革——传统抑或转型》回顾了1961—2011年东非7个 土地法律的发展和变化。本书分为两部分。 部分是对改革进行思考的概念框架,并对转型发展与传统发展进行对比;前者的目标是改革,以确保土地法中的社会正义,而后者的目标是继续以殖民地的方式处理土地法和土地管理。第二部分对自20世纪90年代年前后开始的土地法改革时期每个 的土地法改革进行了深入和批判性的调查。帕特里克?麦克考斯兰(PatrickMcAuslan)认为,改革的总体效果是传统的:向土地市场转移是殖民政策,土地使用权的个体化和传统使用权的消亡,所有这些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的特征。东非的土地法改革的经验将对研究土地法以及 广泛地研究法律和发展的学者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