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世界,正当法律程序已经成为一项普遍的司法原则。本书尝试呈现一幅有关其早期发展的复杂图景,指出它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欧洲社会及思想的重大变动的内在关联,尤其是在宗教方面的根源。本书试图说明,除了从权利角度理解这项原则及相关操作,我们还有理由把它理解为一种试图控制或隐藏不可克服的敌意的机制,并进一步从这个角度观察和理解现代世界的某些困境。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正义 ,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的公平,法律程序的正义。在我们这样一个普遍倾向于看重结果、忽视过程的社会,不仅在法律共同体领域,还应包括更大的公民范围,都有必要重新认识程序,树立程序思维,通过寻求程序的力量,扭转实体本位、程序虚无的趋势。实体和程序双管齐下,法律权威的恢复或可期待。 那么,程序为何重要?程序有着怎样的价值?程序正义价值如何独立于实体结果?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程序正义理论》一书对此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回答。本书主要认为,程序正义观念起源于自然正义和正当法律程序;存在工具主义、相对工具主义、程序本位主义、经济效益主义四种程序价值理论模式的分野;程序正义价值有其独立性和构成要素;程序正义可分为对抗性的程序正义和
本书阐述了民行交叉案件及其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在对国内外民行交叉案件审判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制度,强调建立 附带审理 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司法权相结合原则、先决问题个案处理原则、公共利益小损害原则、司法终解决原则以及司法权与行政权均衡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了完善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模式的具体建议,即以 诉的声明 确定案件性质、以 指定管辖 突破管辖限制、以 行使释明权 合并新的诉、以 文书间渗透 关联相关裁判等。本书从司法实践出发,结合《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针对如何实现民行交叉案件的科学立法、公正司法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行交叉案件的审判工作提供借鉴。
这是一本融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多重原理,以中国学人视角解析诉讼制度的经典著作。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客观的思考与恳挚的期望,尽全力于本书,兼述诉讼制度一般内容与应然构设,同纳诉讼制度社会意义与价值目标,对系统、真实地认识诉讼这一理论对象与实践活动,将大有助益。
关于因外在客观因素导致的 执行难 问题,在作者创作的《保全与执行实务精要》一书中已有全面的论述,而本书主要关注因权利人自身行为导致的 执行难 的相关问题。本书从避免 执行难 的角度出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实务案件,以问题、案例、结论、基本案情、争议焦点、裁判要点、相关法律规定、诉讼策略、类案裁判观点分析的行文体例,从对争议合同风险的评判、诉讼请求的制定、被告的选择、保全的适用以及诉中和解或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等多个角度,阐释因权利人自身行为导致 执行难 的不同情形,帮助权利人在日常经济交往中防范风险,并在准备诉讼或仲裁时优化诉讼策略,以求最大限度避免因自身因素导致的 执行难 ,即本书副标题 以执行视角优化诉讼策略 所言之意。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关系,是检察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核心问题。作者采取辩证的方法,通过论证检察权的重要属性——控权性与诉讼性,来分析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关系。一方面阐述了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共存于检察权之中的合理性,同时也指出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具有不同的控权性和诉讼性,二者互不包含而是有着职能交叉。本书对我国检察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诉讼文书一本通》内容分为基础理论与具体文书制作两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就各类诉讼文书制作应掌握的基本概念、术语、结构框架、制作的总体规律与要求等进行论述,让读者对诉讼文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具体文书制作部分则按照刑事诉讼文书、民事诉讼文书、行政诉讼文书进行分类编写,并在每编之下选择*主要、*常用的几种具体文书,先汇总该文书所涉及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然后跟踪*立法动态之下各种文书格式的变化,并结合中国裁判文书网、12309中国检察网等权威网站上与*文书格式相匹配的实例来讲解文书制作的方法,*后指出每种文书制作中不规范、容易忽略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以方便读者进行学习和修改。
本书以公诉环节诉讼监督工作为切入点,既深入探究法律监督的原理和规律,解决『为什么要坚持法律监督制度』的理论之惑;又全面总结监督工作的具体方法与技巧,回答『如何开展监督工作』的实践之问,让公诉人切实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书中聚焦公诉环节开展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的工作任务,将实证分析与思考,案例讨论贯穿始终,从纠正违法侦查行为、纠正漏诉到纠正违法审判活动、刑事抗诉实务,从审查起诉环节的监督工作,到二审诉讼监督、特别程序监督,为解决监督实践难题提供全面参考。 严守诉讼监督的法治原则,杜绝『离开法条谈法律』、『离开法律谈监督』的错误倾向,从公诉人的角度,紧贴法律规定实际,对正确行使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赋予的各项监督职能,推动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提出具有理论依托、操作性强、切
本书系著名律师邬华良的个人办案纪实专集。邬华良律师在其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共经办1400余件案件,形成了稳健、朴实而又辩锋犀利、张弛有度的办案风格,以善于寻找和发现新的角度和证据终赢得诉讼而著称。书中首次精选披露了其经办的十大经典案件,包括一波三折的徐叶松故意杀人大案、出租车司机拒载案、明清小品著作权纷争案、“不该出生的人”引发的医疗侵权奇案、我国首例“过劳死”人身侵权赔偿案、少女芭蕾课上摔成瘫痪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国内首例网络评论引发的名誉维权连环案、胡伟国纵火案、以间接证据推翻自己亲笔所写收条的否定“证据之王”案、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引发的行政诉讼案。每一案件均含有纪实报告、专家点评、辩护(代理)词、媒体报道四部分。这些案件案情迷离,庭辩激烈,承办律师以其智慧和执著,百折不挠,
《中華大典》是運用我國歷代漢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書。其目的是為學術界及願意瞭解中國古代珍貴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準確詳實、便於檢索的漢文古籍分類资料。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來纂寫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國歷代都有编纂類書的優良傳统,具有代表性的《永樂大典》等大多已佚失,現存《古今圖書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數百年。為了適應今天和以後研究和檢索的需要, 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專家學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議,在已有類書的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方法编纂一部新的類書《中華大典》。 國務院在闋於编纂《中華大典》問題的批覆中指出,编纂《中華大典》「是我國建國以來*的一項文化出版工程」。本書所收漢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約三萬種,達七億多字,分為二十四個典,近百個分典,内容寅博
本书是一部“跨界”的作品:横跨“以案释法”和“律师谋略”、客观案件与主观过程、构想与行动、学术与故事、理论与实务、职业与人生。 本书是一位成功律师办案历程的纪实作品。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控制侦查与庭审实质化》从改革导论、控制侦查、庭审实质化及基本保障等四个方面对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行了阐述,对案件侦查、审查起诉、案件审判全过程存在的实践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按照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对策建议,初步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制度框架和规范机制。
本书是一部以程序性违法的法律后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经验实证研究方法,对警察、检察官和法官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成因以及官方治理程序性违法行为的主要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评论。作者讨论了运动式治理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实体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论证了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正当性和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现行的程序性制裁制度的主要不足,并就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完善以及与程序性制裁有关的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以及宪法救济等制度的重构,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设想。本书提出并分析了“程序性违法”、“程序性制裁”、“程序性法律责任”、“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宪法性侵权”、“宪法性救济”等一系列新的法学概念,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权利救齐为中心的程序性制裁理论。本书在学术上
本书从四个大的方面系统论述和论证家事诉讼程序制度。其一,人事诉讼程序的概念分析。此部分系统比较了人事诉讼程序与民事诉讼中普通诉讼程序及非讼程序的区别及联系,并由此解读人事诉讼程序的应然内涵。其二,人事诉讼程序的比较法分析。此部分内容从立法上细致考察两大法系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人事诉讼程序制度。通过考察,寻找两大法系建立该项制度的基础所在。其三,人事诉讼程序的理论分析。此部分分析了人事诉讼程序的法律基础、程序价值。其四,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的实证分析和立法构想。此部分对构建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的必要性、可能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我国现行立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具体分析。
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部分为诉讼指引,全面细致地介绍了房屋租赁纠纷各个环节的要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部分为实务问题解答,通过归纳、提炼司法实践中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常见的问题,进行简要解答,并辅之以经典案例,配之有经验法官的精炼分析和法律依据指引。第三部分为法律法规,该部分汇编了*适用的现行有效的常用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以及部分有代表性的地方性司法文件。本书内容几乎覆盖了所有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中常见或者可能涉及的法律内容,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诉讼证明标准问题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极具挑战性的题目,有学者将其称为证据法学研究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本书是国内本专门研究刑事证明标准的著作。 本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了刑事证明标准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基础、刑事政策与证明标准、推定与刑事证明标准;利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决定刑事证明标准的因素;从心理学、逻辑学、概率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刑事证明标准的不同表达。本书认为对刑事证明标准不应当仅限于整体性的研究,更应当注重对刑事证明标准的差异性研究。由于刑事证明标准在表达与理解上存在困难,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复杂性,除了在立法上对刑事证明标准进行差异性的规定以外,还应当确立判例指导制度。
法律专业出身的卡夫卡,借由K的经历,描绘了西方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用各种看似怪诞的行为和语言,展示了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展示了一场无缘无故、无处可逃、无计可施的 审判 ,发人深省。 小说叙述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约瑟夫K是一名银行襄理,某一天突然被逮捕,却未宣布罪状,行动也仍然自由。他四处奔走,遇到了许多人,律师、女佣、商人、画师、神甫 为了还自己清白,他经历了许多既怪异、不可思议,却又似乎十分 合理 的事情。 K说:我生活在一个有正式宪法的国家中 谁敢在我自己的住所里抓我? 那么,他终能否逃脱这场莫名其妙的 审判 呢?
李伟迪*的《如何当好调解员(法官调解的方法与技巧)/如何当好调解员系列丛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述了法官调解的基础理论:概述法官调解制度、法官调解的和谐价值、法官调解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下篇则通过案例讲述法官调解的策略与技巧,主要分析离婚案件调解、医疗案件调解、合伙案件调解、劳资案件调解、房地产预售案件调解、民间借贷案件调解、继承案件调解、人身权案件调解、相邻权案件调解、加工承揽案件调解、不正当竞争案件调解、不当得利案件调解、知识产权案件调解、租赁案件调解、涉外经济案件调解、行政侵权赔偿案件调解、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调解等案例的特点及对策。
2006年正值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即将修改之际,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组织全国诉讼法学研究的全部精英对三大诉讼法修改从司法理念上给予充分论证。专家学者将针对三大诉讼法修改的思路、原则以及具体程序和制度如何设计等问题,撰写高质量论文。该成果代表了中国诉讼法学研究的*水平。因此,本书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对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是各高等院校法律图书馆或资料室的必藏书籍;也是考研、考博学生的书目;还是立法和司法实践部门开展立法工作和法律实践工作的参考用书。
本书阐释了民事诉讼法原理和民事诉讼程序制度。全书分为总论、诉讼主体、诉讼客体、证据与证明、诉讼程序、非讼程序、执行程序七编。第二版根据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相关内容做了增补和更新。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有以下特点: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繁简得当;充分考虑民事诉讼法这门课的实践性,把诉讼法理论与法律规则、诉讼实务紧密结合起来,用案例引出原理与规则,用原理和规则分析、解说案例;突出实用性与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在每一章中,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案例,既有针对知识点的相关案例,又有指导学生分析的引导案例,还有供学生练习和测试的练习案例。
税收征管是公司管理层面对的常规问题;税收征管类犯罪,公司面临补缴税款、罚款的处罚,个人还会面临刑事处罚。本书从刑事案件的办理流程入手,介绍了危害税收征管类案件的特点、办理的一般流程及常见法律问题、实务问题,从而揭开刑事案件的神秘面纱。本书对于想了解危害税收征管类案件以及刑事案件办理流程的读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