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原理 (修订版)》是由邓子滨研究员独力完成的体系化、原理性的刑事诉讼法学专著。 作者结合25年兼职律师的执业经历,以细致的观察、流畅的笔触、清丽的思想,写出心目中理想的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原理 (修订版)》既是作者向导师陈兴良先生呈正的致敬之作,也是为了完成作者个人的一次思想实验的心愿之作。这一实验以作者对程序正义的信仰为支撑,作者不屈不挠地相信:程序正义是自由的堡垒和坚实盾牌,没有程序,自由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引鉴世所公认的程序理念及其规则,并真诚践行,才是走向诉讼文明的必由之路。 与初版相比,《刑事诉讼原理 (修订版)》修订后的参考文献由451部累至579部,文字先是增加12万字,又在原版上删减15万字,合计增删改写27万字,较初版减少3万余字,凝聚了作者3年多的心血和思考。 《刑事诉讼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当前我国治理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前提下逐步确立的。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和确立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虽然目前学界关于该政策的内容、定位及适用范围还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该政策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现实功能,不论是刑法学界、犯罪学界还是实务部门都给予普遍的认可。
专业刑辩律师提炼办理案件之精华,以轻松、幽默的口吻向读者解读技术辩护的刑事办案模式,将何为技术辩护、如何开展技术辩护娓娓道来。该书以刑事诉讼流程为框架,以辩护基础、侦查辩护、检察辩护、一审辩护、二审辩护、专项辩护共计六编为经,以团队建设、接受委托、会见、阅卷、调查取证等三十六讲为纬,经纬交织,内容丰富,语言质朴,凝结了作者成长、进步的经验之谈。开卷之时,技术辩护律师的工作场景清晰可见。本书可为年轻刑辩律师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也可带领以刑辩律师为职业目标的法律人徜徉律师生活。
本书收录《刑事诉讼法》以及与其相关的核心法规、司法解释、司法文件等共48件,其中法律1部,行政法规1部,立法解释3件,司法解释23件,司法文件20件,涵盖了刑事诉讼程序所涉及的主要法律依据。 不同效力级别的法律文件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不同。如《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参照规章。根据《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第二十七条,司法解释施行后也可以作为裁判依据,并在司法文书中援引。而司法文件、规范性文件等,则不能直接作为审判的依据。 本书以法律效力级别为依据进行一级分类,并将司法解释中直接对应主体法某一条文的批复,直接插入到相应的主体法条文下,使读者在查阅主体法时直接能查到该条所对应的批复(目录中以“含以下立法、司法解
《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历史梳理与阐释》在《刑事诉讼法》2012年再次大修的背景下,通过对比1979年、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具体变化,梳理刑事诉讼法演进的脉络和规律,评析历次修改的得失,阐释修改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诉讼规律及所可能带来的各方面变化与挑战,展望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未来发展与走向。本书写作以《刑事诉讼法》的法条文本为提纲,按照《刑事诉讼法》的前后顺序设定章节。每一章内首先概述该章刑事诉讼法历年修改的总体走势,并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1979年、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区别,之后采用专题的方式对该章内历次修改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阐释。《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历史梳理与阐释》不完全等同于纯粹"理解与适用"类的书籍,而是包括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体现发展规律,并对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意图、蕴含的价
本书是樊崇义教授2008-2017年有关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的思想汇总,包含了樊崇义教授的诉讼认识论、诉讼价值论、程序正义论、证据思维、诉讼人本主义以及关于司法改革的哲理思辨,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刑事辩护,不是法条的堆砌、理论的推演,而是以正义和人权之名,惊心动魄的搏击,是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自由与监禁、生与死的较量,是 挑战性的律师工作,被誉为律师业务的皇冠。 我们力图将本书打造成一部刑事辩护教科书。本书并非纯粹的技术手册,技术背后是为权利而斗争的法哲学,每一步骤和应对策略,都彰显了无罪推定、保障人权、自由至上、公正优先等理念和价值。
诉讼条件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包含众多具体的诉讼条件事由。各诉讼条件的理论基础不同,但均指向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当性根本。诉讼条件理论具有开放性特征,既包括诸如时效、赦免、管辖和告诉等的法定诉讼条件,也包括非法定的诉讼条件。以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和诉讼迟延为例,比较法经验将其定位为非法定的诉讼条件,用以应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型程序违法。目前人们较为熟悉的程序性制裁是非法证据排除,但这只是针对违法取证行为的个别修补,救济力度不足。相较而言,因欠缺诉讼条件而终止诉讼,是杜绝此类严重程序违法的釜底抽薪之举,可以为被追诉人提供周全的救济保障。
本期专刊立足于司法实践,对办理危险驾驶类刑事案件中涉及的主要法律适用问题作了全面归纳、分析,针对性和参考性都很强,能较好地满足办案需要,对相关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审判、检察、公安人员,刑事辩护律师等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手册与教学、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本期专刊立足于司法实践,对办理危险驾驶类刑事案件中涉及的主要法律适用问题作了全面归纳、分析,针对性和参考性都很强,能较好地满足办案需要,对相关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审判、检察、公安人员,刑事辩护律师等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手册与教学、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作为国内外研究控辩平等的*部学术专著,填补了世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不仅突破了诉讼法学界控辩平等主要是 平等武装 传统学说,提出了 平等保护 和 平等合作 的新的学说,对于控辩平等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提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之下,世界刑事诉讼发展中关于控辩平等的内涵已经有了崭新的内容 , 平等武装、平等保护、平等对抗、平等合作之间,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控辩平等理论的现代内涵 以消解国家和个人的纠纷为总目标,以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为基本目的,控辩双方在平等武装与平等保护的前提之下,在平等的对抗与合作之中,和谐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是国家*直属重点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高校法学类专业出版机构,其宗旨是为中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服务。多年来我社始终把法学教材建设放在首位,向广大读者提供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中专等各种层次、多种系列的精品法学教材,其中很多教材荣获国家*、司法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的优秀教材奖,是我国重要的法学教材出版基地之一。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曾多次荣获国家良好出版社、先进高校出版社荣誉称号。在新时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真诚为广大读者服务,努力为中国的法学教育事业做贡献。
DNA免罪案件揭露了过去美国是多么频繁地误判无辜者并使真凶逍遥法外。这已彻底粉碎了人们对当前刑事司法体系的信心。作者布兰登·L.加勒特令人不安的深入分析,仔细探究了250名通过DNA检测而获得无罪释放的无辜者案件中,刑事指控的错误究竟出在哪了。 “本书在有关不公正的法律著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伴随着强烈的改革呼声……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令人印象深刻。人们只能希望他们能够发动广泛的公民,自由派以及保守派人士,要求立法和司法进行改革,不论警察是否已经铸成大错,都要确保无辜者能够获得自由。” “本书具有独特价值的部分是使用了统计学方法的附录,此部分对于误判,判决结果以及对判决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的视角……很难想象,这短短的七页纸对我们刑事司法体系中的申诉产生了多么强烈
第三分册主要囊括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案,侵犯财产案,危害国防利益案的所有罪名,共计77个罪名。具体包括:故意杀人案,故意伤害案,强奸案,拐卖妇女、儿童案,侵犯案,抢劫案,盗窃案,伪造、变造、买卖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案等。每个具体的罪名都按照【概念】【立案标准】【定罪标准】【证据参考标准】【量刑标准】【法律适用】的体例结构形式编排。 本书根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颁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修订。
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新旧对照(2012.12.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新旧对照(2012.3.14修订)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12.26)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2012.10.16修订)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2012.1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含修正案一至八)
本书的编写紧紧围绕*制定的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的要求,并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法律职业的需求,努力体现三个特点: 一是本土性。立足本土,倾力介绍与阐释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刑事诉讼原则、制度、程序的内容,客观展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及司法实践的原貌。 二是前沿性。关注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前沿;关注国家司法考试前沿;关注学术研究前沿。 三是创新性。结构上划分为总论、主体论、原则论、制度论、程序论、特别程序论及附论;形式上设 本章知识要点 、 案例精选 、 思考问题 、 法条链接 及 扩展阅读 。 本书内容全面,体例得当,适合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法律硕士研究生使用。
1.视野更全面。既有的研究很多是单就某一项证据的排除而进行,如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等的研究,尚缺乏对证据排除问题普遍规律的系统总结。本书则立足手更高层面,在对每个具体排除问题考察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概括抽象出证据排除在产生发展、范围、程序等多方面的基本规律,甚至上升到哲学层面做了一定的分析。另外,为了更加全面地探寻证据排除的基本规律,本书还对刑事证据排除问题与民事证据排除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比较研究。这在现有的研究中也并不多见。 2.视角更独特。诉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证据被排除正体现了诉讼的这一特性,同时其本身也是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本书强化对证据排除问题的动态考察,不仅从技术角度细致分析了证据排除在诉讼中是如何实现的,而且对不同的证据排除模式与
《刑事辩护(执业现状与经验技巧)》是对于法学院的学生和初入辩护之门的年轻律师而言都非常有益的一本书,此书承载了王亚林律师25年执业生涯的精华,书中既有对中西方律师制度的比较研究,也有对中国律师刑事辩护执业状况的调研和反思;还有对诉讼法学的前沿问题电子证据的深入研究;更有中国法制改革进步的缩影——中国“疑罪从无”典型案例刘明河故意杀人案等重大复杂的刑事案件辩护范例;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上的前沿理论都能在一篇篇充满学术气息的辩护词中得到反映,其中很多辩护词完全能作为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书中对办理死刑等刑事案件程序和步骤以及技巧都有详细的叙述,阅读此书时仿佛是在和作者的对话,旁听作者的庭审。
本书是作者历经10年研究所作的学术总结,在对20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理论问题;讨论了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倡导在树立基本问题意识的前提下,运用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并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研究刑事诉讼问题;论述了刑事诉讼法学的两个重要的理论课题--程序正义理论和程序性制裁理论,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扩展了这一学科的学术版图;对“证据法学”与“证据学”作出了理论上的区分,重新解释了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对审判委员会、回避和变更管辖制度作出了全面的考察,提出了法院内部独立和司法裁判的行政化问题;提出了刑事诉讼的“纵向构造”问题,将中国刑事诉讼构造解释为“流水作业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