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书证提出命令 制度,扩展当事人收集证据的途径 修改、完善当事人自认规则,更好平衡当事人处分权行使和人民法院发现真实的需要 完善当事人、证人具结和鉴定人承诺制度以及当事人、证人虚假陈述和鉴定人虚假鉴定的制裁措施,推动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落实 补充、完善电子数据范围的规定,明确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规则
本书以 手把手教 的方式,分享作者十余年的执业经验,案例丰富翔实,是一本用心为年轻律师撰写的 参考书 。 本书以作者参与处理的真实案件为例,详细讲解律师整理案件材料、绘制辅助文件、分析案件要点的方法,介绍庭审前后的工作技巧、确定诉讼策略和运用程序规则的经验,探讨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关键因素,以期读者能从中获得启发,处理好每一起案件,甚至在处于不利地位时,捕捉到反败为胜的机会。 本书版出版后,广受好评,第二版则针对《民法典》等民事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民商事诉讼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作者近年来积累的新经验,优化了相关内容,新增近10万字和7个真实案例,力求使本书更适合年轻律师阅读。
赫尔维格于1905年出版《诉权与诉的可能性:当前民事诉讼基本问题讨论》一书,在《德国民事诉讼法教科书》的基础上继续阐述法律保护请求权及其对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价值,并逐项批驳彪罗和科勒为代表的反对意见。在本次大讨论后,瓦赫率先提出的并由赫尔维格发展完善的法律保护请求权论确立了通说地位。赫尔维格构建法律保护请求权论时提出的法律保护必要(Rechtsschutzbed rfnis)等概念成为现代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法律保护请求权论还在二战后的德国出现过回潮,主要推动者是布隆迈耶(Blomeyer)。法律保护请求权论在我国台湾地区至今依旧保持通说地位。
略式程序是从罗马法诉讼程序简化变革过程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特种诉讼程序,与普通程序的简化版简易程序分属不同的程序范畴。各具体略式程序用途各异,但共享核心程序元素而具有家族相似性:略式程序的目的不是解纷,而是迅速形成执行名义;不对主诉案件进行完整、实质审理即作出裁判;其裁判有形式确定力和执行力,没有既判力。略式程序与诉讼程序相通,但不依附于诉讼程序独立运行,与非讼程序有本质区别。略式程序适合于当事人没有实质争议、对及时实现权利或寻求预防性保护有迫切需要的案件。其运行机理遵循实体权利逻辑,不能突破最低限度程序保障,适用 异议-撤销 简式救济机制。略式程序的制度目的、审理方式、制度逻辑、程序保障和救济机制等核心要素与确权型案件均有高度的匹配性,可以成为确权型案件程序规则构建的理论基
《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增订版)》将中国民事诉讼置于中国社会变革这一广阔的语境当中,采用法教义学的基本进路,兼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民事诉讼中的基本问题作了既深刻又合于理性的分析与阐释。书中所涉论题均为民事诉讼和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问题。其中,对于民事诉讼中审判资源的分配与管理、民事诉讼程序的分类、庭审中的证明责任等问题,本书均有独到的见解。
民事程序法与民事实体法的衔接始终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尊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既有共识,在章节脉络上,以民事程序法主要制度为经,以民事实体法重要规则为纬,经纬相续,构建衔接研究框架。在具体内容上,采用专题研究的体例,选取基本原则、诉讼主体、诉讼客体、证明制度、家事领域、执行程序、特别程序、代位权制度等《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典》衔接的八个重点领域,在每一专题下均选取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实现《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典》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全方位衔接。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拟写了《民事诉讼法》及相应司法解释的修改建议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已经2021年2月9日很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同时,《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同时废止。新修订的规则共
本书是超过800万人关注,引发学法热潮的“法律大V”罗翔教授撰写的一部面对普通读者的刑法普及讲义。 这本书囊括了刑法学所有核心议题,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从原理性质的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写起,结合年来
民事诉讼法的此次修正共16处,其中新增7条,修改8条,此外还对“诚实信用”“节假日”“抚育费”“合议庭组成人员”“意外事故”“民法通则”“物权法”“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后一日起计算”等个别表述进行了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五大类:一是优化司法确认程序;二是完善小额诉讼程序;三是完善简易程序;四是扩大独任制适用范围;五是完善在线诉讼及送达规则。人民法院根据本次修正,严格对照新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对《民诉法解释》条文序号和条文表述进行适应性修改,共计16个条文。
《民事诉讼法(第3版)》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有大量的援引、脚注、有关民事诉讼的论文以及许多著名判例都是阅读、研究不可或缺或非常有用的法律资源。从该书本文的内容来看,比耶鲁大学著名民事诉讼法教授JamesHazard1985年著的《民事诉讼法》多两章,约30万字。正如《民事诉讼法(第3版)》作者在序文中所说:“第三版的目的是使这一卷本包括重大变动和发展的内容都能跟上形势,确定内容丰富、翔实”。 其次,书内有附录《西方法律出版公司民事诉讼法检索》,共有八章,导言除外。告诉读者Westlaw有关民诉的联邦和州的规则、法令、法规、判例法、判例和论著、评论等等数据库以及多种检索方法。只要我们有Westlaw联网关系,就可随时检索你需要的详细资料。同时还让你可把握新的动态,给你提供新的数据库,仅用你的指端就可拥有法律文献
理论界对主张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辩论主义、要件事实、规范出发型裁判方法、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证明责任、主张的具体化、事实主张、具体化义务等问题上,并未对主张责任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对主张责任的功能、价值以及在民事诉讼中的定位缺乏清晰的认识。有鉴于此,本书以民事诉讼主张责任为主题进行系统研究,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证据规定》《民诉法解释》中有关主张责任的条文进行了全面解析,描绘了我国主张责任的基本轮廓, 指出基于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有着共同的实体法渊源、均存在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交叉处,两者在分配上具有原则一致性,但同时也应看到主张责任的分配不同于证明责任分配的地方。
本书以新时代民事公益诉讼基本原理为研究根基,以民事公益诉讼程序制度实践运行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民事公益诉讼运行原理和程序制度在实践中的真实面貌,窥视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未来改革的基本建议,形塑中国特色民事公益诉讼基本原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公益诉讼程序制度,打造中国特色公益诉讼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让中国特色的 公益诉讼名片 更为坚实地走向世界司法制度的舞台中央。
《诉讼证明过程分析 --民事诉讼真实与事实发现》以民事诉讼新司法解释为中心,分析和比较不同诉讼真实观之异同,对中国学者关于诉讼真实的不同论述及司法实践的立场和判例进行了分析评价。对于诉讼真实与诉讼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度分析;对诉讼证明过程的必要手段——证据调查、自由心证的运用进行比较法的归纳,认为不同制度下的证据运用具有共通规律。 本书认为,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是民事诉讼结构的两个,前者强调法官广泛的证据调查权,但是需要司法资源更多的投入;后者则是法官消极发现事实,能降低国家支付的诉讼成本,但需要良好的律师服务且当事人能支付律师费用。我国司法实践应当取其有利元素,构建中国的合作或协同主义模式,强调民事诉讼中法院(法官)运用职权发挥能动作用,与当事人实现充分地相互沟通与协作。
本书主要内容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的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法律文件汇编,主要包括: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 、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 、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
《迈向在线正义:民事电子诉讼实证研究》立足于电子诉讼兴起的时代背景,以民事诉讼领域的电子诉讼实践为切入点,不仅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动态的视角对民事电子诉讼的试点实践进行观察与分析,亦结合程序法理论思考民事电子诉讼这一新型诉讼方式在当下民事审判结构中的定位与功能,为理解民事电子诉讼的实践状态与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实践与理论的基点。 围绕这一主题,《迈向在线正义:民事电子诉讼实证研究》以一个民事电子诉讼改革试点城市的法院为样本,既从民事电子诉讼案件的数量、类型、适用程序等方面静态展现当下民事电子诉讼的适用情况,亦从动态的视角展示民事电子诉讼各个环节的具体运作,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对民事电子诉讼改革实施的效果及其在民事司法实践中所处的位置和具备的功能进行客观评价,并从民事诉讼制度
本书是有名民诉专家张卫平教授近年来关于民诉理论与实践的专论。民诉法学领域涉及面广泛,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司法实务方面实用性很强,而张卫平教授的学术观点无疑是影响着法学理论界以及司法实务界,所以本专论的出版
本书通过四个部分的内容言简意赅地探讨英国民事执行程序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试图从历史与现实、改革与发展、原理与结构、规则与判例的多重进路触及英国民事执行权运行和控制机制的内在精神。文章开篇对英国民事执行权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这是由于在考察民事执行权如何运行及控制时,应将英国民事执行权的性质作为整个民事执行权逻辑进程的起点,从而防止整个民事执行程序从根本上背离执行权的特性。为了全面展现英国民事执行权运行与控制的全貌,本书以广义的民事执行权为研究对象,这一权力包含执行实施权与执行裁决权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