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剖析来自鉴定实践或司法实践的临床各科约约100件医疗纠纷案例,详细介绍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医疗损害鉴定)的思路与方法,阐述鉴定理论,可以为医疗纠纷的鉴定与防范提供有益的参考。
《司法鉴定学》注重司法鉴定理论与鉴定实践的结合,充分反映司法鉴定制度、司法鉴定技术及鉴定方法发展的新成果,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基础上对司法鉴定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做出系统、全面、准确的论述,提出了解决司法鉴定与司法实践相关问题的新思路。本教材侧重于鉴定制度、鉴定原理以及鉴定管理、实施和适用,并对各类鉴定的科学原理、依据、标准、方法、规范,特别是对司法鉴定易于出现的问题及其审查判断的方法进行了阐释,是目前反映前沿理论、带有专著性质的司法鉴定教科书。
本书遵循“以科学捍卫公正”,凸显司法鉴定标准根本依据作用,以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方法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的内涵与外延、鉴定程序与审查、具体项目内容及鉴定方法,并对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方法的现状以及未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帮助开展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业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对鉴定方法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升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质量,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司法鉴定是一种认知行为,司法鉴定错误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课题。和其他同类著作不同,作者以认知科学为工具,将司法鉴定认知行为解析为一种层级结构:特征识别、特征比较、个体识别、关系推断、事件重建,并对各个层级结构进行了 再解析 ;以此二元解析为框架,探究了司法鉴定错误风险的 病理 。同时,吸纳当前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认知偏差导致司法鉴定错误的可能性。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一项司法鉴定错误的经验研究。最终提出了优化认知为导向的司法鉴定错误管理方案。本书对司法鉴定教学、科研、实务都极具启发性,对减少司法鉴定错误、提高司法鉴定品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 环境法学 民事证据法 司法鉴定学 环境损害评估技术 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本书以现行立法、司法解释和各类技术标准为基础,以法学专业知识为本体,介绍环境自然科学相关的原理,将相关的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并掌握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基础理论,了解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发展历程,从法学视角建立主体、对象、管理和司法适用的相关知识结构,从科学视角了解以水、土壤、大气、噪声等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本书既有基础知识的介绍,收纳了大量环境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也针对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引导式介绍。 本书的推荐阅读对象既包括法学专业中对环境法学特别是环境诉讼法学和环境证据法学感兴趣的学生,也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化工、环境法医学
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研究前沿; 第二章为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研究理论支撑;第三章为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研究实证探析;第四章为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变化影响因素探讨与研究;第五章为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研究综合评断。
本书主要涵盖了文件检验的历史渊源、笔迹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书写过程中的变化因素来认识笔迹的本质差异和非本质差异,介绍了鉴定的统计推断、逻辑和推理、基本思路和过程,以及笔迹鉴定的难点和局限性。结合实践过程提供了实施笔迹鉴定时需着重关注的要素,阐述了影响笔迹的外在及内在因素,结合鉴定实际提出了笔迹鉴定所应遵循的标准与法律要求,介绍了不同类型笔迹所表现的特征,以及不同变量下的指标。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本书也提及了数字化笔迹的相关问题。最后介绍了文件检验员能力评估、如何提高笔迹鉴定的科学性,以提升笔迹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本书论述了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道路交通事故物证鉴定的现场勘验、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道路交通事故微量物证鉴定、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道路交通事故车辆安全技术状况鉴定、道路交通事故车辆速度鉴定、基于EDR 的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道路交通事故信号灯指示状态鉴定。
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解决环境司法活动中如何审查采信环境司法鉴定意见这一科学证据。为此,本书打通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学和法学之间、证据科学与证据法学之间、环境法学与诉讼法学之间的 学科语言 障碍,用法学的话语体系解构了司法鉴定这一技术问题在司法应用环节审查采信的具体标准:顺应当下证据可采性研究的热点,创新地提出了主体可采性、内容可采性、证据资格可采性、证明强度可采性、程序可采性组成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可采性体系。 本书选择了大量环境资源审判实践案例开展实证研究,充分诊断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困境并将其本质和根源予以理论化表达,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保护实际情况和环境司法的具体需求,给出符合中国环境司法实际情况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司法适用
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一直困扰相关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由此引发的学术争论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评定混乱与处置失序。《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研究》从临床、鉴定及司法处置等层次着手,较系统地介绍了毒品作用机制、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表现、鉴定诊断难点与要点、域外评定立法情况、国内评定与司法处置现状、评定对策等,并附典型案例以增进读者理解。
学法律的人可以不懂些证据技术吗?社会的变革离不开科学技术革命,法律的发展亦如此。当下的国际竞争也再次告诉我们,谁掌握了核心基础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经济贸易和法律规则的话语权。本书聚焦1904年至1949年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引入历程和本土化发展,尝试还原近代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发展的真实面貌,填补部分历史空白。指纹证据技术在疑犯识别和案件侦查中如何发挥其重要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引入这门证据技术,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本书从科学与法律的碰撞与融合的角度,跨越多学科知识界限,回答了这些问题,考证了近代指纹证据技术的发展历史,阐述了科学与法律的关系。本书不仅丰富了近代法律的研究、增进了对证据技术的理解,而且可为当下司法改革挖掘本土资源,提供些许镜鉴。
本书在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代印章印文司法鉴定的实践需求,结合典型案例,详细地阐述了现代印章印文司法鉴定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现代印章印文的管理制度、现代印章印文制作技术、印章印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印章印文同一性鉴定、印章印文同源性鉴定、常见伪造和变造印章印文的方法及其检验的关键技术、朱墨时序鉴定、印文盖印时间鉴定、印文材料检验等,并对CNAS2012年至2015年度印章印文鉴定和朱墨时序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和结果评价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