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本书自其版于1999年付梓至今,已历时8年。那时,编者深感案例教学之重要,并深感只有让学生研读原汁原味的英文判例才能缩小他们与发达国家的律师之间的差距。于是,在精挑细选的基础上,该书辑录了公司法、合同法和货物买卖法三个领域的50多个判例,并附加了相关的资料。以后,阅读该书已成为“考研生”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晋身之阶”,又成为他们入学后的教材。这些年来,已经有不计其数毕业于这所法学院的学生在国际律师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他们不会忘记,他们的成长曾凭借了这本书的帮助。今天,它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灰皮书”。 的确,要透彻地研究和理解“灰皮书”中蕴涵的文化,对每一个开始阅读它的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而对教师们来说,以其中的案例为内容,进行国际商法的讲授和课堂讨论,也同样是一种格外艰辛
楼上坠物致人损害但无法确定所有人的,由谁赔偿?课余时间踢球造成伤残,应当由谁赔偿?人身损害赔偿应否包括死者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公用设施致人损害,责任由谁承担?侵犯贞操权能否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本书将对上述疑问一一做出解答。这套丛书能够对广大法律工作者和一般读者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处理法律纠纷、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能够有所裨益。
英国合同法是判例法,本书收入的100多个判例均为英国合同法中至今仍有拘束力的判例,其中包括有关法律制度发展的判例,内容覆盖合同法的各个主要领域。本书的体例编排依照了英国教科书的编写方法,便于读者加深对英国合同法制度结构的理解。本书选用的案例均从可信赖的案例报告中选择,判词为法官的原话,尽管有所删节,但法官的思路和判词的整体结构基本上保留了下来。在选译的案例后附有提示与讨论,除了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以外,我们还侧重于帮助读者理清判词的思路。我们在本书中想要做到的并不是全面介绍英国合同法中的所有规则,因为规则无穷无尽,要介绍是不现实的。英美法学家中有许多巨擎都写过几卷本的书来介绍合同法,但都自称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所希望的是,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了解英国法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