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概论》系国家教育委员会在“*”规划期间,组织编写的高等院校法律专业选修课试用教材之一。由中国法学会香港法律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香港台湾法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学仁教授任主编。内容包括“一国两制”与香港行政区基本法、法律源流、司法制度、律师制度、公务员制度、刑法与刑事诉讼法、财产法、信托法、知识产权法(商标、版权、专利)、合同法、侵权行为法、商业组织法(个人企业、合伙、公司)、金融法、票据法、破产法、劳工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税法、环境保护法、冲突法等。全书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各项规定为依据,对原有的香港法律制度及其1997年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的和系统的阐述。本书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
外国法制史是法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介绍世界上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类型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律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阐释其立法和司法中呈现的特点与规律,继而从法律发展史的角度揭示法的本质和作用,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书德文原著于2012年由德国贝克出版社推出,是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诺伯特·霍斯特在古稀之年为普通大众读者撰写的一部通识小书。作品关注的主题是刑罚的目的,换言之,惩罚的意义是什么?哪些行为应当受到惩罚?对于这些问题,作者检视了与之相关的、最为重要的立场。根据作者的分析,无论是康德和黑格尔的报应主张还是功利主义者的预防论,都无法通过理性的审视。相反,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即一种以普通公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刑罚威慑理论。全书论述简明清晰,作者以一种普遍可理解的书写方式处理了一个哲学与法学之间颇具争议性与紧张关系的话题。
这本《英美法入门——法学资料与研究方法》除了以Legal Research:Materials and Methods一书为主,介绍如何在英美法法律图书馆中寻找资料共13章外,同时亦告知初学者如何研读法律案例的各类必要知识,同时亦另有专章讨论攻读英美法的理由与方法等。一个法治国家的建立,不是一蹴即至,我们从第八章美国法律的演进及现状可知道它的轨迹,同时亦可看到英美法在美国的演进阶段及理由。英美法的法律判例或法律文件中,使用很多的拉丁字及法文,本书附录将重要词汇及外来语用英文解释列之于后,供读者参考。 《英美法入门——法学资料与研究方法》是一本工具兼法律知识的书籍,对赴英美及英联邦国家等地学法律的学子特别有指引的功能,出版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对有志于英美法学习的年轻攻读者有所帮助。
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范进学教授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强宪法实施、教育和监督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集中关注其中的宪法监督问题。本书在既有制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国外相关制度经验,试图厘清宪法监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宪法监督的主体、拓展宪法监督的内容和对象、提出在宪法监督制度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方案,并设计宪法监督的程序,为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提供借鉴。
《法的门前》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本书旨在展示美国的法律过程,不只通过描述,而且通过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而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本书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本书所提供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都是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语境中的论辩和讨论素材。本书曾在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第8版中文本,倍受关注,多次加印。本次申报的是原作者从已经出版的9版的内容中精心选择重新编撰的精华本。由作者与本书的翻译者邓子滨重新整理,在获得作者重新授权后安排在北大出版社出版。本书更新诸多图片,也克服了原版字数过多,篇幅过大的缺陷,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一门重要的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书是高等政法院校规划课程教材(司法部系列),由长期从事西方法律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共同撰写,是各位老师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整理课堂讲义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教材的重要成果而形成。该教材按照西方法律思想史目前通行的体例设计,力求将西方法学文明中积淀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深具意义的典型人物、经典著述、观点、学说、理论及流派囊括其中,为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相关知识的全景。
卡尔·拉伦茨著范雪飞、吴训祥译的《法律行为解释之方法——兼论意思表示理论(当代德国法学名著)》之重点,更多的不是对现行法律状况进行阐释,也较少对具体情形进行决疑论分析,而毋宁是阐释指导性原则的变迁和对相关问题进行概念性把握。本书在考察时,着眼的是现行德国私法,考察的结果也欲仅仅直接适用于德国私法,但是它必然会超越德国私法的范围,因为接下来所要探究的问题,如意思与表示的关系、主观解释与客观解释的关系等,是“永恒使命”(ewiger Aufgaben)意义上的永恒法学问题,此类问题不限定于某种单个的实证法,也几乎不可能被人们所穷尽地解决——本著作也没有把它穷尽的解决。
本书针对我国法学教育的课程实际,旨在编写能培养和提升我国法律人才应用技能、执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教程,这是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和诉讼模式下,探求和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实践教学的一次有益的尝试。《21世纪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教材:法律技能综合实训》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法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手段,各种法律执业技能以及掌握这些技能的方法,包括会见当事人的技巧与策略、事实的调查与证据收集、法律信息的检索等。《21世纪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教材:法律技能综合实训》以侧重实践性为指导原则,突出可操作性,重点阐述各项法律业务操作的步骤、方法、程序、技巧及开展各项法律业务应当注意的问题。
权利来自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权利的来源决定了,权利的地位和内容。美国当代的人权律师艾伦·德肖维茨,在《你的权利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理论——权利来自于恶行。人类对于何为正义也许永远无法达成共识,但绝大多数人都不愿看到诸如犹太人大屠杀、卢旺达种族灭绝、奴隶制、私刑、宗教裁判所之类恶行再次重演。权利正是来自于人类对过去经历的暴行磨难的反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人类创立和积累起权利体系来抵抗恶行的侵袭。因为人类不断犯错也不断反思,所以权利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权利是人类得享安全的惟一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点,权利也需要人类倍加珍视和维护。为权利而斗争,权利才能永存!
本书是对法律职业伦理进行全面介绍和阐述的教材。本书以现行的法律职业伦理规范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审判伦理、检察伦理、代理伦理、公证伦理和仲裁伦理的基本内容,同时就法律职业伦理的基本范畴、基本规范以及与法律职业伦理有关的法律职业责任、法律职业伦理的养成和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现有的法律职业伦理进行总体描述和初步归纳。在编写方法上,本书力求创新,突出表现在本书的每章后都附有一节“阅读与思考”,选择了一些法律职业伦理的经典论述或者典型案例作为阅读与思考的材料提供给读者,同时配以“提示与问题”,引导读者对法律职业伦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思考,以此训练和培养读者法律职业伦理方面的识别能力和推理能力。本书既适用于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适用于从事法律工作
本书共分四编十九章,以中国历史进程为基线,按中国法律的形成期、发展期、发达期以及走向法律的近代化之历程四个阶段,详细介绍了自华夏文明起源开发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历代法律制度。 本书相当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叙述的清晰感和史料的扎实质,描画出中国法律发展和演进的历史长卷。作者在全面论述中各个时期的法律理念、立法概况、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同时,也对相关的法律人物、事件和司法案例加以介绍也注重吸收该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兼具广度和深度。
本书共分四编十九章,以中国历史进程为基线,按中国法律的形成期、发展期、发达期以及走向法律的近代化之历程四个阶段,详细介绍了自华夏文明起源开发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历代法律制度。 本书相当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叙述的清晰感和史料的扎实质,描画出中国法律发展和演进的历史长卷。作者在全面论述中各个时期的法律理念、立法概况、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同时,也对相关的法律人物、事件和司法案例加以介绍和评析,既具有大视角下的整体感,也察微见著于断代史中的细节。并且本书也注重吸收该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兼具广度和深度。
为了规范企业名称登记管理,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修订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 修订后的名称为《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共分为总则、企业名称规范、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服务、企业名称使用和监督管理、企业名称争议裁决、法律责任、附则七个章节。
本书着力对大陆法系的历史传统和基本原理进行系统研究和介绍,既从宏观上阐释了大陆法系的形成及演变、大陆法系的总体特征及其成因、大陆法系的法律渊源与分类、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等问题,又从微观上对大陆法系的主要法律部门如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和诉讼法的发展概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制度进行了具体论述和介绍。本书既可作为比较法、法律史专业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用作法律院校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大陆法的参考资料,同时可供司法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四编十九章,以中国历史进程为基线,按中国法律的形成期、发展期、发达期以及走向法律的近代化之历程四个阶段,详细介绍了自华夏文明起源开发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历代法律制度。本书相当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叙述的清晰感和史料的扎实质,描画出中国法律发展和演进的历史长卷。作者在全面论述中各个时期的法律理念、立法概况、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同时,也对相关的法律人物、事件和司法案例加以介绍也注重吸收该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兼具广度和深度。
傅伟良、黄宇编著的《法律文本翻译教程》主要研究英文法律文本及条款中英语语言的特点,详细阐述法律翻译中的英译中、中译英的要领及技巧;通过大量的具体条款实例,探究法律英语在同义词、同义词连用、副词等词法方面的特点,分析条款中定语、状语、表语、同位语的句法特征及其表述功能,引领读者研究法律英语的特点及法律文本翻译技巧。 《法律文本翻译教程》可供对外经贸从业人员、合资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院校研究法律英语的师生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英语翻译专业及对外经贸、法律等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
这本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互动”的中国法制史教科书终于可以面世了。参与编写本书的是一些熟悉中国法制史与国家统一司法试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事过中国法制史的教学工作和教材编写工作,参加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参与过国家统一事法考试的评卷工作。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撰写这本有特色的教材奠定了基础。
《宪法学教学案例研析》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量与《宪法学》一书的顺序相对应,尽可能每部分中都能有相应的案例或相关的事件介绍及其评析;第二,我们在选取案例时没有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案例”,而将一些对理解宪法特别有意义的历史的和当代的事件也作为案例加以评析介绍;第三,我们在选取案例时注意加强了与公安机关有密切关系的案例的分量;第四,在评析部分,我们尽可能提纲挈领地罗列了要点,以便学生能迅速掌握案例。
“法学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法制教育课。本门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的教育。 本书内容由三部分构成:法的基本理论,包括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本质和类型、法的作用、法的创制和实施、法律意识及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民主法制建设等理论;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世界贸易组织法等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为方便学习,每章都设有“学习目标”和“思考与练习”,有些章节还配有“案例分析”。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各专业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员工普及法律知识的培
本书是对传统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教科书的改良之作。 同传统教科书相比,本书集中阐述了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阐述文字,增加了传说时代与法的起源的内容;对先秦儒家进行了新的划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论证儒家、法家思想,新增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的内容;将两千年封建时代思想压缩为几个专题,并新癗立法司法实践中产生的争议、家法族规、官箴、非正统法律思想及宗教禁忌等内容;新增五四及民国时期法律思想。凡此种种,都深化和拓展了本学科基本教书的内容,拓宽了读者视野。 本书文字优美严谨,论述清晰,伸缩裕如。作者武树臣教授法律史、思想史和社会史功底扎实,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尤为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