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力图在保证学科体系相对完整的基础上,实现教材编写的有效整合;力求更紧密地结合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关系发展的实际,科学地研究和介绍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理论和制度,恰当、合理地吸收理论界的有关成果,并在第一时间将近期新立法精神、核心内容、知识理论清楚完整地体现出来,及时反映立法动态,努力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及其他自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人士学好本门课程,使他们能够用上近期新、优选的教材。
本书为“法治原理与实务丛书”的一种。作者刘平自1996年开始从事政府法制工作,有法制监督、行政复议、行政立法、政府法制研究等多岗位经历,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市司法局一级巡视员,长期兼任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所长。在行政法学、宪法学、立法学、法理学等领域理论造诣深厚,实务经验丰富。“法治原理与实务丛书”目前拟收入作者刘平“行政法治四部曲”:《法治与法治思维》《行政执法原理与技巧》《立法原理、程序与技术》《行政救济的法理思辨》。 本书是在作者所著《行政执法原理与技巧》(修订版)(2018)基础上,补充近几年尤其是二十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提法、新精神、新经验,推出的第二版。 本书以一线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提升为目标,梳理相关法理依据和实践技巧。全书分为三篇,分别是行政执法的基
本书收录了哈特自1953年至1981年写就的17篇重要文章。它们选题广泛、写作时间跨度大,几乎涵盖了他对语言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甚至是刑法哲学等领域中的基本问题的独特思考。在这些文章中,哈特既讨论了一般性问题,也品评了生长在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法理学流派,还对19至20世纪热烈争论的自由、功利与权利等主题进行了探究,其中批评罗尔斯的文章甚至直接影响了《正义论》部分内容的修正。此外,哈特还对重要的法律理论家如耶林、霍姆斯、凯尔森和富勒展开了真诚而犀利的批评。本书对于人们了解哈特思想的全貌有着重要意义。
在国际人权法律体系下,国内和国际层面存在超越国家主权的多层人权保护。与秘鲁国内法的合宪进程平行共生的是其国内法符合国际条约的发展进程。在该进程中,国内面临着国家主权让渡与推动人权保护制度发展的问题。同时,在美洲人权委员会和美洲人权法院的推动下,拉美国家对人权的保障也面临着国际条约的适用及在国内法的位阶等挑战。本书探讨了保护人权的司法体系建设问题,提出不存在唯一且排斥性的结论,在一些辅助性案件和允许保护人权的补充性案件中,保护人权的司法体系实际上是两个体系。
《法律与道德》是法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彼得拉日茨基的代表性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与道德相对比阐释了法律的基本性质。本书深入讨论了“法律”“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权利和义务)”“法律的类型”“公法与私法”“法律的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学议题。本书的特色和原创性的是作者讨论这些问题的视角:社会-心理学视角。基于这种理论视角,彼得拉日茨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细致、全面的法律的社会-心理图景。基于该理论视角,彼得拉日茨基提出了关于法律本质的基本理论命题,即真实的法律源于个体的主观体验,法律是一种心理现象。
我国刑事案卷的种类可分为侦查案卷、起诉案卷和审判案卷三种类型。侦查案卷中的证据卷实际上属于本文所称卷证的主要形式。在当前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对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检察机关对犯罪的起诉均围绕卷证而展开,而人民法院审判阶段对案件事实的调查,集中表现为对侦查阶段形成和制作的刑事卷证加以审查和确认。从本体角度,刑事卷证在信息的保存和传递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叙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与庭审口证为主导的经验审判不同,以文字为载体的刑事卷证在审判阶段的运用决定了刑事审判的技术性特质。而中国刑事司法体制和诉讼结构对刑事卷证运用的上述特点起到进一步固化作用,成为推动刑事卷证在实践中有效运用的结构性因素。刑事卷证最终合理、有效和规范的运用,确保刑事卷证对刑事审判实体和程序公正,推动审判中心基本价
本书主要研究和论述涉金融犯罪案件的专业化公诉问题,首先就金融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防治进行了概述,然后对货币犯罪、妨害金融机构管理犯罪、金融资金犯罪、金融票证罪、证券、期货犯罪、外汇洗钱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类型进行了类案公诉基础知识的介绍,并引用实际案例对相关金融犯罪类型进行了专业化公诉样本的介绍。对于公诉人深入学习和理解金融犯罪案件的公诉基础,并合理运用于实务,提高公诉人办案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实世界中,特别是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的公众生活经验中,数字通讯、互联网、新媒体乃至各类应用的出现、普及和不断迭代,以及相关争议和困扰的层出不穷,是“信息”作为法治议题受到特别关注的基础。本书从微观—宏观层面结合隐私保护、数据产权、声誉修复和科技伦理等前沿疑难法律问题,以个案和具体法律问题切入,充分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娴熟运用最合用的分析工具和社会科学理论框架,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在21世纪中国如何理解信息隐私的丰富画卷,并实现了真正有解释力、有启发性的理论化。这本书值得任何生活在数字社会中的人阅读。
新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如洪流般涌向法律领域;立法、执行及司法等领域出现新局面、新形势;优选科技的应用,在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发展动力的同时,也造成了猛烈地冲击。我们正处于时刻受大数据影响的时代,既要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法律大数据,同时还要敏锐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法律大数据研究工作的有序展开。 本书分为四个栏目,“大数据分析”栏目6篇报告围绕法律法规公布情况,“与破产有关的”纠纷,法学期刊分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展开大数据分析;“焦点法谈”栏目5篇文章涉及人工智能、数字政府、语言权利、深层链接等前沿法学学术问题;“民法典”栏目4篇文章讨论了抵押权、人格权禁令、表见代理及劳动争议;“实务探讨”栏目4篇文章针对家事审判、婚姻登记纠纷、担保人违反从给
本书尝试对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我国各地在市域社会治理实践中的探索、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发展趋势和特点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围绕如何 加强党对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领导 提高市域行政执法整体效能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公正司法 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监督体系 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回应了当前学术研究中 数字政府建设 人工智能立法 多元纠纷化解机制 等热点话题。
本书是在作者所著“立法工作者入门的指南性专著”《立法原理、程序与技术》(2017)基础上,补充近几年尤其是二十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提法、新精神、新经验,推出的第二版。本书初版是基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修订的《立法法》,全国许多设区的市刚刚获得立法权,迫切需要立法理论与技术结合的工具书的背景应运而生的。全书共分三篇;上篇,立法基本原理;中篇,立法规则与程序;下篇,立法技术规范。集立法原理、程序与技术为一体,更集作者20多年的立法实践的心得,在法理与实务的结合上,弥补了当时立法学术界的空白。至今仍是为立法工作者入门的指南性专著。
在少数群体保护或解决民族问题方面,欧洲的主要特色是注重权利保护,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给予特别优惠则明显力度不足。在少数群体权利保护方面,欧洲重视通过法制而非政策解决问题。欧洲层面和国家层面有关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均以个体权利保护为主,集体权利保护为辅。《欧洲少数群体权利保护理念探析》选择一些广受关注的案例,力图展现欧洲少数群体权利保护在反歧视、语言、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参与等领域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