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法学文库:刑法的精神与范畴(2003年修订版)》是一部以刑法精神和范畴为研究对象的刑法哲学论著。作者综合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语义分析的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我国刑法学界的共识话语,广泛地借鉴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紧密地结合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深入地探讨了个人自由、社会秩序、正义原则、功利目的等刑法精神(基本价值)的内容与意义,系统地阐述了犯罪、犯罪人、刑事责任、刑罚实体范畴(基本概念)和罪刑法定、罪刑相当、刑罚个别化、刑罚人道主义关系范畴(基本原则)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由此自然形成了一个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刑法哲学体系。
本书是《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惩治与防范丛书》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一册。书中针对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立法规定与司法解释的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分析,力争对多数问题给予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司法处置对策,希望以此来减少职务犯罪惩治与防范中的定性不准与量刑不当情况,从而为打击职务犯罪、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是经典著作的再版。《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第一版2000年出版,在法学界很有影响,对于普及程序正义的理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年之后作者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全部围绕刑事诉讼法的经典格言展开。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面向社会再度普及法学常识: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用格言的形式讲述程序正义的理念,普及法学常识,穿插各种典故、寓言、经典案例,读来妙趣横生,不仅适合专业读者阅读,也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包括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之“道”、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之“器”。
本书选取了刑法学30个重要专题进行研讨,在“导论”部分对西方刑法学研究的经验和我国刑法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宏观分析,以描述刑法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在接下来的诸章中,就刑法客观主义、罪刑法定、客观归责、法益侵害说、目的犯、放任、违法性认识、绑架罪、故意杀人罪、受贿罪等专题进行细致分析。在“代跋”中,对我国刑法学发展的知识形态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和导论的“宏大叙事”首尾对应。本书对于推进刑法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提升刑法学者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解释技巧都有积极意义。
当代刑法前沿问题研究的任务主要是以《刑法修正案(九)》的修改规定为基本前提与主要思考线索,针对立法修正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释义和评价,进而为刑事司法适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与逻辑;同时,也延伸到当代刑法理论的前沿动态这一层面,使读者能够对《刑法修正案(九)》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使读者同时进一步了解与《刑法修正案(九)》有关的刑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动态,以促成刑法立法、刑事司法以及刑法理论研究的协同发展。本书通过这种对当代刑法前沿问题的密切关注与解读以及展望,以期勾勒我国当代刑法ZUI XIN动向的脉络以及前进方络以及前进方向。有鉴于此,本书结合实际情况,特地选择了共计二十二个刑法前沿问题作为主题,大体按照由刑法总则到刑法分则、由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顺序,针对与《刑法修正案(九)》紧密相
1.文本标准,内容准确。本书收录的法律文本出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等刊物,并经反复校对审定,保证内容的准确。 ???2.收录全面,编排精细。本书收录了刑事立法领域现行有效的法律、法律解释及司法解释,其中刑法部分将法律文件按效力级别编排,司法解释按照刑法典的体例予以收录;刑事诉讼法部分则收录了刑事诉讼活动各阶段最常用的法律文件。 ???3.附加条旨,便于查阅。本书对所有法律的条文都加注了条旨,意在用精炼的文字概括该条文的含义,可使读者对法律的内容一目了然,便于轻松理解和查阅条文内容。 ???4.内容,提供增补。本书收录的法律文件截至2011年2月。对于寄回书末《读者意见反馈表》的读者,可提供一次免费的法规增补服务,并可根据读者需求,以优惠价格提供不同资费标准的有偿法规增补。
本书将“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或者第三者的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作为诈骗界与金融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以“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地往返于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与其批判刑法不如解释刑法”为解释理念,对诈骗罪的基本问题与金融诈骗罪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书既植根于中国的立法与司法现实,又将相关问题置于世界刑法理论之林展开讨论;既对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作出了创新的解释结论,又以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各中疑难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既注重以妥当的法哲学理念为指导解释刑法条文,又重视从具体生活事实与解释结论中抽象出刑法解释的一般原理。 本书适合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法学研究者、学习者以及法律实践部门的工作
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势在必行。刑事审判是刑事诉讼的核心组成部分,刑事审判程序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刑事诉讼公正与效率价值目标的实现,以及刑事诉讼程序的科学化与文明化品质。本书以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为契机,以刑事审判程序为切入点,跳出以往囿于具体审判制度和方式改革的研究模式的藩篱,全面审视刑事审判中的控辩双方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充分尊重和维护控辩双方程序性主体地位和合法权利的现代诉讼语境下,对抗与合意是客观存在于控辩双方之间的截然不同但却紧密相关的两种关系,在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均有程度的体现。而一个和谐的刑事审判中的控辩关系应当是既有对抗,又有合意。它们之间的理想关系是对抗有度,合意有限。我国的刑事审判程序在这两方面都存在缺陷,应当从增强对抗和有限导入合意两方面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刑事审
本书选取了刑法学30个重要专题进行研讨,在“导论”部分对西方刑法学研究的经验和我国刑法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宏观分析,以描述刑法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在接下来的诸章中,就刑法客观主义、罪刑法定、客观归责、法益侵害说、目的犯、放任、违法性认识、绑架罪、故意杀人罪、受贿罪等专题进行细致分析。在“代跋”中,对我国刑法学发展的知识形态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和导论的“宏大叙事”首尾对应。本书对于推进刑法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提升刑法学者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解释技巧都有积极意义。
基于对刑事政策学作为一门“观察的科学”、“批判的科学”、“决策的科学”和“形而上的知识体系”的学科定位,梁根林对刑事政策问题的研究充分注意了实然审视和应然展望的逐步推进,应然展望又充分兼顾了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而使其设计的解决具体刑事政策问题的方案既积极又稳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梁根林关于死刑的存废、去留在本质上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的分析,不仅表明梁根林的刑事政策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思想深厚度,展现了其姻熟的学术驾御能力,而且使其对死刑的刑事政策分析具有丰厚宽广的学术信息,真正做到了思想深厚与信息宽广并茂。 “刑事政策研究系列”的出版,标志着梁根林在刑事政策研究上的成熟与自立,也足以使其在刑事政策领域树起一座学术的高峰。 梁根林对刑事政策研究从刑罚切人
我国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是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是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由于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在短时期内难以清除,反腐败斗争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依然严重;一些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违纪违法行为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社会领域、新兴经济领域案件和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作案有所增加,等等。特别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贪污贿赂案件的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复杂,办案难度明显增大。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前贪污贿赂犯罪中新情况、新特点、新形